石油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探讨

2012-08-15 00:50李国俊宋玉玲
大庆社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石油素质教育

王 红,李国俊,宋玉玲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石油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探讨

王 红,李国俊,宋玉玲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石油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文化素养不高、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能力差、人文修养欠缺等。构建石油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应更新教育理念,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教师素质,举办特色讲坛,从而推进和深化石油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有效提升。

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石油类高校

1995年,国家首次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各高校开始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经历十几年的努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日趋完善、文化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不断规范。文化素质教育在推动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石油高校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需要对其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重新审视。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人文类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也包括艺术修养的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的深入,石油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石油类高校都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注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高校和文化素质教育专家编写了不少文化素质教育的学习材料,如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升华与超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集锦》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许多高校还出版了课外读物。这些材料有效地推动了石油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1]

同时,很多石油类高校注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优化课程结构。如东北石油大学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营造独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景观,同时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要求每个本科生修满一定的文史哲经管类学分,教育模式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相统一、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相统一。总体上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石油类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二、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石油类高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行的是专门教育,学科划分过于专业化,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素质薄弱。很多石油类高校缺乏完整的教育理念,一些石油类高校文化素质类课程不成体系,没有形成基本框架,课程往往是根据教师的特长而开设,随机性大。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问题,忽视文化素质教育。部分教师文化素质教育理念过于陈旧,与现实结合度不高,缺乏创新,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一些石油高校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过多强调专业教学和技术训练,存在着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脱节的现象。具体问题如下:

一是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意识淡薄。石油类院校是工科为主的院校。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分文、理科,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理科生,缺乏文化素质的教育。升入大学之后,部分学生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在专业选择上也大多选择就业率好、薪资高的石油类专业,如石油工程、油气田储运、资源勘查与勘探等。石油类课程专业知识较深,需要花很多时间用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课余时间过少;长期的理工科学习培养了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实验,动手能力较强,而文化素质教育往往被忽视。

二是学生的人文修养欠缺。不少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学习,不注重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的学习,缺乏公德心,社会行为失范,对他人缺乏基本的尊重。

三是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由于缺乏文化艺术和道德情操的熏陶,缺乏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与技巧,社会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面对困境,缺乏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部分石油类高校的培养模式束缚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培养综合素质人才,而且学科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任何一个学术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知识。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人文精神,科学技术也开始关注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以人为本”的思想也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构建石油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是石油类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1.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内涵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重视人的自我完善,最终使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一些石油类高校的负责人,由于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思想,校园文化建设因而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要突出本校的教育特色和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要把人文精神和文化理念融入校园建设中,确立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不仅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愉悦学生心情也大有益处。校园制度文化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体系。院校的规章制度要科学民主,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权利。

2.建立校级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机构

文化素质教育在运行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部门,如学工处、学生院、教务处及人文学院等。而现行石油类高校的运行机构中,既有行政机构又有学术机构,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和老师找不到文化素质的相关管理部门,或者可能出现遇到问题互相推诿的局面。所以,必须建立校级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责任,统一组织和统一部署,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效率。

3.提倡校园文化的“非专业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专业化,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划分明显。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专业通,而忽视了综合文化素质。石油类高校课程设置往往与就业相关或是一些实用技术类课程,而文史哲类课程相对较少。课堂学习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目前石油类高校应不断变革和调整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努力做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要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二是对本科生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应更加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及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学分。如笔者所在的东北石油大学,开设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等人文学科类辅修课程,同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开设了大庆精神研究等选修课。学校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跨专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也应成为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

4.重视潜在的、非课程形式的文化素质教育

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应该使文化素质教育和校园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如东北石油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对文化素质教育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每年都举办宿舍文化节、手工作品节、科技节、社团文化节。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氛围,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通过课外活动,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这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文化素质教育成果的体现,是书本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的体现。社会实践活动可分为假期实践、基地实践和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等。一些石油类高校已经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将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活动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在实践之后提交实践报告。“三下乡”活动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问题的判断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参观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活动,让大学生通过重温历史,正确认清形势,有助于提高社会责任感。如东北石油大学每年都会对新入校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观铁人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1205钻井队和松基三井。学校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规范和建设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利用社会上各种有效资源,通过学生对大庆城市规划展示馆和大庆博物馆的参观,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5.建设“文化素质教育”教师队伍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不仅仅在课程改革和教学环节方面,还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部分石油类高校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欠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据华北电力大学对有关10所高校调查结果表明,90.94%的学生认为在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课程“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63.28%的学生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由学校来进行组织;70.45%的学生认为需要老师来引导,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呼吁必须要由“优秀的教师”、“专家”与“学者”来引导,否则宁可放弃,问及原因,主要是“有的教师素质太差,讲课水平太低,不能充分地表达人文学科的精神”等。[3]因此,石油类高校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教师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对教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专题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比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过程中,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注意启迪学生专业内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事实上,任何自然科学都渗透着人文精神。如石油类高校教师在讲授石油发展史的时候,可以介绍一下石油探索开采过程中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也可介绍一下涌现出来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以此激发学生献身石油的精神和他们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也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6.开设凸显学科前沿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举办特色论坛、讲座

石油类高校学术研究氛围浓,校风严谨,但缺乏自由的思想和学术讨论的氛围。因此,石油类高校应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学术大师做人文科学讲座和学术报告,并将这项措施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讲座主要讲述学术前沿问题,或跨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以此开拓学生文化视野,激发学生活力,提高学生自身文化修养。学校也可组织政府人员或知名企业家做各种讲座,以弥补校园文化的不足。

[1]姜晓明.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展望[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23.

[2]张旭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培养合格人才[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6):29-34.

[3]胡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33.

〔责任编辑:王文礼〕

G641

A

1002-2341(2012)05-0118-03

2012-08-31

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教学改革项目“石油院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王红(1981-),女,吉林抚松人,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哲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石油素质教育
石油石化展会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奇妙的石油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广播音乐编辑的综合文化素质探讨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