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翰钧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金翰钧
外语教学究竟是突出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从文化教学入手,阐述文化教学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和基础。并就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文化教学的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作一些深入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日语语言交际能力;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学起源于美国。早在1972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就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他认为这是一种语言知识、心理因素、文化知识、语言应用等多方面结合而成的综合判断能力。1976年西方学者Ruben又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出这是能够站在对方文化立场来进行交际的一种能力。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期,虽然开始比较晚,但随着我国国际化步骤的加快,发展非常迅速。迄今为止众多学者已经在这个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中日交流日益频繁,为了跨越文化差异,实现顺利交际,社会急需一批既有扎实日语语言能力,又有深厚文化素养的人才。面对社会需求,如何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日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化教学就是研究和传授交际双方的文化异同,并让语言学习者将其运用于语言交际之中,取得交际成功。只有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教学的内容,并且把文化教学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加深对语言的理解,精准地把握语言的使用。
例如:“黄河,长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人面临最多的自然灾害莫过于干旱与洪水。”[1]因此,“在中国诞生了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等大量的成语故事,充分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思维方式。而在日语中很难找寻到此类的成语。”[2]“在日本台风、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特别多,”[1]“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面对这些自然灾害,人们仍旧无力抵抗。于是形成了日本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思维方式。”[2]这种思维方式在日常使用的语言表述中也有所反映。日本人在饭前要说:“いただきます”。其实真正的意思是从上天或神那里领受食物的含义。日本人从小就这样说,其尊崇顺从自然的心情自然也就根植于心。我们的词典和教科书则简单解释为“吃、喝的郑重说法”。仅从形式上看似乎掌握了语言的用法,吃饭前也可能模仿日本人说“いただきます”。从外观上看一切似乎都天衣无缝,其实是在鹦鹉学舌。不了解日本人说此话时的心情,自然也无法进入日语精神世界。
可见,民族文化制约了语言表现,语言表现反映出民族文化内涵。作为日语学习者,学习和研究的不应该仅仅是语言,而是通过语言学习与研究的形式,研究日本人的心理与思维。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语言传授和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更具方向性,就会从更深的层次,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日语。也就能够读懂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换句话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成了日本通。通过这种培养方式,不但能够让日语学习者在学习中体验到语言学习的趣味和快乐,自然也会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作为一个外国人,任你日语说得如何流畅,你都很难进入日本人的世界。如果想让日本人真正地接受你,首先应该去了解日本人,了解日本文化。了解日本文化有利于加深对日语的理解,有助于了解日本人的心理与思维。在交际时,才能得体自然地传达和接受交际信息,避免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
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高校日语课程设置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理论、重基础知识、形式单一的现象。课程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需求趋势为依据,使课程设置体现出实践性、技能性、专业性、综合性。文化知识的传授可以将文化知识融入到语言教学课程中,也可以开设文化课程和语言交际课程来实现。专门的文化课程除了开设理论教学课程,还应开实践教学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可以采用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文化交流活动、举办讲座、基地学习等多种形式。实践教学课程设有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
目前许多外语专业的教师对文化教学认识不够,专业知识陈旧,教学技巧欠缺。要改变以上存在问题,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提高文化教学的意识,切实地认识到文化教学对语言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同时,不断地扩充自身的文化知识,加强文化方面的知识修养,磨练教学技能,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将文化知识融入到每个语言教学环节,收效于潜移默化之中。其次,将学习语言知识作为基础,培养语言技能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改变偏重语法和词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重视日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此外,还要认识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不可分割性,注意两种教学的平衡和配合。中日文化有差异,提醒学生切不可以中国文化来套用日语所使用的情境;并且文化不存在孰优孰劣,应当努力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偏见等干扰,客观理智地传播和解释异文化。
开设文化专业课程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理论学习和研究,首先要选择以文化对比为主的教材。纵观目前的日语教材,因受传统教学影响,仍旧存在着重视语法、句型操练、模仿练习,忽视语用、文化导入,单纯文化介绍的教材多而文化对比教材少的倾向。如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あなた”(你),多数教材仅仅将其列于单词表中,并未涉及语用、文化以及文化对比的介绍。日语中的人称指示十分强调对话双方的社会地位,它是以身份为中心的表现体系,所以在汉语中常用的“你”在日语中却很少使用。在日语中往往以身份名称(人称代名称)来替代“あなた”,“あなた”只适用于与自己同辈或同辈以下以及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两种情况之下。如果教材中只是列出单词,日语学习者很难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我们采用侧重于中日文化对比方面的教材,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对语用的不同影响。
改变偏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加强文化教学,让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学习,提高语用能力。例如:许多课本都例举了“おいくつですか?(几岁了?) ∕ご収入はどのぐらいですか?(收入是多少呀?)”这类对话,在形式上虽然正确,却忽视了语用的语境和得体性。在日本,经济收入、年龄、婚姻状况等都属于涉及个人隐私的非自由话题,应当尽量回避这类话题。由此可见,教师在语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是讲解词汇的发音、含义以及句型的语法规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结合教材及语言学习者的特点,运用语境的启示、上下文的揭示、多媒体、规范的文学作品和图片等手段,适时、适量地介绍中日之间有着显著不同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审美意识、信仰、言语行为方式等文化现象,通过文化比较找出文化差异的根源,为不同的文化现象提供客观理性的解释。在对比中强化对双方文化的了解,在实际交际中才能很好地做到回避或解决各类文化冲突。在熟悉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言语形成方式以及常用词汇的文化内涵基础上,掌握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行为模式的技巧,掌握该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识别和理解不同文化特有的语言和非言语行为。
督促课外文化知识的摄取。介绍学生多读一些原版的刊物、报纸或文学作品,鼓励他们利用网络资源多看日本著名影片,尤其是日本动画片。阅读和浏览是了解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的途径,通过大量阅读和浏览可完成对日本民族性格、文化、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增强对中日文化差异的认知。关注和积累有关文化方面的知识,当遇到某个语言现象之时,就能够通过自己所积蓄的文化知识进行独立思考。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求的不仅仅是对不同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要正确地切换两种文化信息并及时地选择和实施正确的交际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交流,达到对话的目的。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通过实际交际过程来完成。文化教学最合理可行的做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在运用中思考、领会和巩固,完成语言文化知识与语言交际技能的转变,可见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指在实际交际活动中进行日语教学,通过真实语言环境的实践,传授给学生使用各种交际策略,提高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首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语言实践环境。突破传统的教学体系中的教师起绝对主导作用的模式,我们应当将课堂更多地设置成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场所。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预先布置一个题目,让学生去作实践调查研究;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中日文化差异性的对比,对日汉不同的语言交际行为开展集体讨论或辩论,然后教师给予点评或解释;也可以让学生们自行设计制作PPT,而后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PPT演示说明等等。例如让二位学生进行初次见面时场景对话。表演结束后,学生们展开互相讨论、分析,寻找表演时所犯的错误,最后老师给予订正讲解,指明必须注意到一些地方。例如日本人见面相互寒暄时必然伴随着“鞠躬”这种体态语,尤其是初次见面,鞠躬的幅度更大,因为在日本接触他人的身体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通过问题的发现和老师的点拨,可以让学生们加深印象,减少再犯此类错误的频率。这种场景会话式教学既可以给学生创造口语实践机会,还能加深学生记忆,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从而自主地有意识地去学习日本文化、研究中日文化差异,并且通过反复的训练,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置于日语语言和日本文化之中,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除了课堂交际练习,还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来体验异文化。通过影像资料,可以将知识与语言密切结合在一起,将文化知识形象化。如分析同属能乐的能、狂言的异同,教师可以先简明扼要地做个大致的介绍,然后通过两段相关的舞台剧短片,学生们自己就能深刻地感受到能与狂言各自的特点和精彩,往往语言解释很难使学生理解的知识,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影像资料生动自然地反映了日本人的思想观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日本人的生活样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为学生创设较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掌握语言的适用场合,提高语感;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和语言实践活动时间;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文化是变迁的,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尽可能从日本购买一些相关研究的第一手影视资料。
提高语用能力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地利用课后时间多参加语言交际“现场”活动。首先应鼓励学生平日主动地与日籍教师多进行口语交流,或者让外教介绍一些关于日本料理、和服、相扑、歌舞伎、俳句等中国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创立“日语角”、“日语沙龙”等社团,通过做日本料理,举行茶道、书道、花道等活动,使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习和了解日本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外语节、辩论会等活动,扩宽交流渠道;通过互联网站等聊天平台经常与日本人交流学习,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和接受最纯正的日语来提高语用能力;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来扩充文化知识,特别是中日文化比较方面的知识;收集实际语言交际中的文化信息,定期安排学生们相互交流心得。语言交际“现场”活动可让学生开阔视野,改善封闭的日语学习环境,通过实践很好地吸收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日本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我国外语测试方式有重知识、轻应用,重书面,轻口语的趋势。针对过去的不足,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口语测试在外语测试中所占的比重,题型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更贴近实际,更能展现语用能力。然而迄今为止口语测试仍未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缺乏具体的测试形式,内容过于单一,不能真正地测试出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口语测试形式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但目前我们基本停留在面试这一种直接口试形式上。面试内容基本上以自我介绍、朗读、问答为主,无法全面展现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口试内容,通过设疑、情境对话演习、辩论等方式,首先让考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后展开对话交流或是辩论,最后达成共识或是说服对方。这种测试方式更能体现学生在交际中的语言应变能力和语用移情交际策略的语用能力。改革外语测试方式,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思维和语言应变能力。
创建实习基地,让学生到基地与日本人一起工作学习,进行语言应用实践锻炼,同时利用好基地学习机会,收集语言交际的实际案例,对中日之间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进行对比研究。例如:同一问题日本人是如何看待等,真正地将文化理解变成语言技能。从实习或参加工作后回来的学生身上,能够清楚地看到语言表达的自信心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显著提高。从学外语角度来看,这种实践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其成效也是别的方式所无法取代的。基地实习不仅可以为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实施适应性的见习训练,还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但是目前由于受到传统的办学方式影响,对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加上办学经费紧张,投入不够,导致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不能辅助和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是提高对实习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然后是加大经费投入,还要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内日本企业建立长久友好稳定的合作关系。
本文就当前日语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作了探讨,挖掘了现存的一些不完备之处,发现了一些本质性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本文提出的方案和观点能为今后的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为日语学习者更深层、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日语,读懂日本民族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一些借鉴,从而减少乃至消除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和语用失误,增强交际自信,提高应变能力和灵活运用语用移情交际策略的能力。虽然目前文化教学在日语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多方面有待于我们继续学习和研究、改革和创新。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 (高校)研究课题“跨文化交际视阈下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批准文号:SCG207)
注释:
[1]金翰钧,崔学新.从文学作品论日本民族心态的矛盾性[J].时代文学.2009.8.
[2]金翰钧.语言表现与语用者的心理特征和文化意识[J].飞天.2011.11.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
[3]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1.
[4]许高渝,张建理等.20世纪汉外语言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5]金翰钧.论语言表现与语用者的心理特征和文化意识[J].兰州:飞天杂志社.2011.11.
责任编辑:何 岩
H36
B
1671-6531(2012)02-0003-03
金翰钧/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日本京都花园大学文学硕士(浙江湖州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