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刘琳琳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基于SWOT分析的工科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李 俊,刘琳琳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文章通过SWOT模型对我国工科金融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优势和劣势,分析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工科院校金融专业的发展模式.
工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少理工科院校发展为综合性大学,在这一趋势下国内70%的理工科院校都开设了比较热门的金融学专业.金融专业就业率较高,金融部门收入稳定,但是金融机构就业门槛较高,很多金融机构只认专业财经院校或综合类大学的金融毕业生,理工院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很大,只有很少部份能够从事本专业工作,大部分不得不考研究生或是转行.理工院校金融专业发展面临就业的“瓶颈”,.我国开设金融专业的高校数量不少,但大多数学术层次和教学水平不够高,金融人才能力薄弱.很多工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只是生搬硬套其他院校的发展模式,专业定位不清,缺乏特色,导致工科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甚至招生规模缩减,院系生存困难.因此工科院校应该发挥比较优势,从社会经济发展与金融产业变革创新态势出发,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SWO原本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目前被应用到很多领域.组织机构根据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 代表 weakness(弱势),O 代表 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运用SWOT分析法,对工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内(S、W为内部因素)外(O、T为外部因素)部条件进行分析,对工科院校培养金融人才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
深厚的理工科背景显然是工科院校最主要的优势,而现代微观金融领域的蓬勃发展趋势下,金融实践问题的解决需要较多理工科的知识和工具,要求金融工程人员能够利用数学模型和信息技术设计、开发金融产品.相比财经院校,工科院校培养多学科渗透交叉的金融专业人才有着天然优势,在数学、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而这恰好为培养培养专业特色化、知识多元化、复合型金融人才提供了土壤.
工科院校的金融专业很多都是在我国高等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浪潮中发展起来的,大部分都属于新建本科专业.很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开设课程大同小异,没有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生搬硬套专业财经院校“专业核心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财经院校金融专业发展时间长,功底深厚,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支持,这是工科院校的薄弱环节.工科院校金融专业在实力众多的工科专业中被边缘化了,院校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培训以及科研方面不够重视.数量扩展的高校专业发展,师资力量不足,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上岗教学,其自身也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专业课程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应对实践性强的金融课程的教学.
我国现有金融机构数量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的广度和深度都大有可为.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中小金融机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很多城市都在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多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金融领域的变革对金融人才需求的总量不断上升.人力资源专家预测,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全国城市金融界都将掀起人才的争夺战.
金融人才就业范围较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日益开放,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态势明显,对金融人才需求范围更广,金融专业就业面较宽,包括传统的金融机构、集团财务部门、政府部门等等,新兴行业中特别是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未来也将成为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目前我国金融人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不均衡现象,金融人才市场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的矛盾:一方面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供给过剩,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许多金融企业却又找不到适用的金融专业人才.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大约对金融人才有300万人左右的需求,但符合要求的不到10万人.这说明我国金融专业毕业生在低端领域竞争激烈,而金融企业要求的“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高素质”的高端金融人才非常稀缺,高等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是滞后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的.
2.1.1 明确人才培养特色定位.工科院校本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特色化金融人才.秉承“错位发展、以生为本”的理念,立足“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金融市场人才需求,依托工科院校优势,强调学科交叉,注重三个方面:①培养偏理工科背景的金融人才,突出数理分析方法,加强计算软件、网络技术和英语会话能力的应用;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金融体系变革和经济发展,积极开拓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2.1.2 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围绕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以“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高素质”为目标,借鉴“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大类招生、分向培养原则,基础平台着重于培养学生具有比较深厚的金融理论基础知识,方向模块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就业取向进行选择,可以设置银行、保险、投资理财、金融服务外包等专业方向.本科阶段的前两年进行统一平台培养,对各专业开设相同的课程,后两年开始分方向培养.在国内清华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实施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探索性“尝试”,是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2.2.1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践教学环节.工科院校要加大投入,引进人才,完善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重视学科建设,引进学科带头人,同时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大力度地从海外引进杰出人才.一方面,重视培养在在职教师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一定要和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开展合作,对在职教师进行实践性培训.另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聘用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专家,与相关机构进行合作,选聘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员.
2.2.2 以社会需求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作为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从学科大类出发系统地构建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由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平台三层结构组成,同时强调以下几个方面:①资本市场理论方面课程,目前市场很缺乏风险管理人才和金融工程的人才,逐渐从以银行为核心转向以资本市场为核心,加大金融工程学方面课程.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淘汰过时课程,将课程体系的中心从宏观转向微观,使金融教育适应金融人才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要求,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就业能力.③教学内容注重多学科交叉,体现工科院校专业特色,围绕专业方向设置不同课程模块,可以采用选修课或辅修专业的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④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推广启教学、专题讨论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并建设金融机构模拟实验室,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错位发展,积极寻找金融人才培养的新方向.中小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成为很多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立足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金融机构,培养精通金融实务操作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另一个机遇就是国际金融服务产业转移趋势下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很多国际金融机构把金融后台业务外包到我国,人才的供给不足成为制约这一产业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目前金融服务人才每年缺口达20万.而目前我国高校专门设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我国高校的金融专业也鲜有涉及到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的人才培养.金融服务外包需要的是懂金融业务、又有IT背景和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这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培育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是专业人才特色化发展的新方向.
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保证培养金融特色人才.工科院校化解威胁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实力,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高素质”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高等院校必须实行一体化严格管理,从考核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职业素质教育等方面多管齐下,进一步夯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1〕盛昌琴.基于金融内涵发展对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7).
〔2〕邵爱春.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对金融教育的启示[J].北方经贸,2005(11).
〔3〕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
〔4〕汤凌霄,黄谨,张友农.理工院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G642
A
1673-260X(2012)09-0198-02
安徽理工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工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