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安徽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提升思路

2012-08-15 00:43:59李旭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7期
关键词:安徽省农民信息化

饶 峰,李旭辉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安徽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提升思路

饶 峰,李旭辉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基于安徽省农村调研,本文通过阐述农村信息化的作用,分析农村信息化体系构建面临的困难及成因,提出农村信息化水平提升思路.

农村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信息资源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以来,信息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农民增收增产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我国农村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各个层级需要不断地统筹和规划,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还任重而道远.

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必要性

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功供销以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1].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经济的先驱,也迅速的从城市发展到农村.因此,农村信息化既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动机,也是小农户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1.1 农村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随着农民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农村对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信息化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2].农村信息化得延展拓宽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农业知识与技能,促进人才的流动,利用科学的知识发展新农村,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农村信息化是推动现代化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促进农村稳定、高效发展的战略措施,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1.2 农村信息化是提高农副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偏低.导致收入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的信息市场缺乏,农民对市场的驾驭能力不高,缺乏对市场行情的判断,难于洞悉市场的供求关系,不能有效的提高农副产品的竞争力.如今多元化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能够有效的将农副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大大的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规避了市场风险,有效的解决了农副产品进入大市场的问题,真正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1.3 农村信息化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步骤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为理论,以信息技术、智能化机械设备的农业,促进农产品增产,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经济效益.我国的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时期,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装备,用准确的信息内容服务农业,使现代化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科学化,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业增产,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在信息更新速度快的今天,电视、网络是最有效的传播媒介,也是推动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农业知识人才对现代化农业的技术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步骤.

2 安徽省农村信息化体系构建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虽然安徽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突破,但是农村信息化体系的构建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农村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1 农村信息设施基础薄弱

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只有电视、手机、地方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等作为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而信息技术含量高的计算机操控的数字化、智能化机械都还不具备.造成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的主要原因一是地域差异因素.地域的差异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信息的获取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交通闭塞,设备及其落后,获取的信息量十分有限,信息的来源通过当地的宣传栏、村里的知识分子和朋友为主.面对这种情况,农民的信息意识越来越缺乏,对现阶段农产品市场的变化非常茫然.单一的建设模式,不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严重的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二是农民自身因素.由于基层政府认知少,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宣传的不到位,农民对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对信息资源缺少意识.同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很生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提高农民的主动性,加强信息意识,建设农村信息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停滞不前

信息服务作为衡量农村信息化的有一重要指标,安徽省十分重视农村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努力改革服务理念,积极构建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在农民需求促动、农村利益驱动下,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但是,地区和历史的原因,安徽省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明显停滞不前,农村信息服务模式过于传统.农村服务体系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现代化信息技术给整个农村信息服务领域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因此,先进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理念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2.3 农村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

农民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够侧面反映出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调查显示,就以购买化肥为例,68.19%农民表示凭借自己个人经验判断,27.27%的农民是通过农技人员的介绍和相关人员的建议.只有不到5%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安徽省农村信息资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农民老年化加剧、教育程度低下.农民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料的利用水平.一般的农民自身素养,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的农民为低学历群体,对信息资源的认知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对现代化技术了解与掌握也不够.二是虚假信息对信息资源的污染.农民整体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对于专业知识不了解,不能甄别错误和虚假的信息.虚假信息的危害不仅仅是对信息资源的污染,同时对农民经济利益上的严重影响,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的浪费,扭曲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健康运行.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化水平提升思路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主体是当地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政府资金的投入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一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小,设施基础落后,信息之间的交流不畅.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迫在眉睫.在安徽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安徽省整体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不协调,有些地区运用以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模式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少数地区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化模式的信息传播方式.生产者现代化程度和计算机普及率的不同,将直接对新农村建设产生影响.政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金,达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

3.2 认知信息地位意义,强化基层职能作用

农村信息化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解决了例如小农户产品进入大市场、促进农副产品销售等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熟知农村信息化的地位和意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功能,摆脱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才能增强信息意识,判断市场发展方向,真正的创造财富.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细节问题,加强基层政府在农村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对农村信息化的管理与监督职能,科学的规划大局、注重细节,因地制宜,实现现代化新农村的大力发展.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了解信息的地位和意义,充分利用基层政府提供的服务,促进信息的流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3.3 组建信息人才队伍,改善信息服务模式

信息技术属于高端技术,人才短缺会长远的制约农村信息化发展.加快组建信息人才队伍,是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关键,也是信息服务质量的保证.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农村信息化各个层次的实用性人才,具备网络信息知识,使农业从业人员提高获取信息、强化信息的能力.依靠人才的带动,克服信息通道障碍,提高农民信息的获取能力,让信息最终能够到达农民的手上.建立一套组织完备、管理科学、运作高效的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7].先进的信息服务体系依赖于网络的服务,而对于广大的农户来说,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设备的缺失导致获取信息困难,网络在农村的缓慢发展,成为了改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的最大障碍.完善农村网络系统的覆盖,避免农村信息服务单一,开拓农村信息服务内容,也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3.4 提高农民自身素养,优化信息资源环境

在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同时,也要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改善农村信息资源环境.安徽省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低下,信息意识弱,这是农民自身素养不高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瓶颈所在.相比之下,高素养的农民体现在对信息的捕捉、对信息的鉴别、对信息的应用等能力上.他们能够把握市场脉搏,走在市场前端,掌握市场主动权,不断的为自身创造机会.合理运用信息资源,优化信息资源市场这是农村信息资源体系面临的两大困境.通过农业人才的指导,农民自身修养的提高,合理的运用信息资源将会得心应手.但是,这是建立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里.总体规模小、质量较低、信息资源单调、信息更新速度慢、农户与信息市场的脱节等等,无一不暴露信息资源环境的恶劣.在优质的信息市场环境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质,有助于快速转变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

3.5 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制定相关行政法规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农村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能够对先进的信息与经验进行共享与分享,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准确的信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只有不断提高农村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才有实施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产业信息化.根据全国甚至全世界信息化的发展,在网络信息资源、信息市场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急需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息化相关的行政法规,规范的管理和运行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必要的法律手段,规避信息虚假等风险,提高信息的开放性,最大力度保护农民的利益.依据法律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做到有法可依,严厉打击信息罪犯,是新农村的和谐发展保障.

〔1〕梁敬东.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6(11):28-29.

〔2〕陈洁凤.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信息网络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47-48.

〔3〕修荣腾.电话入户,宽带进村,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J].通信信息报,2006(3):21.

〔4〕黄水清.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的组织要素与组织结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33.

〔5〕胡友兰.对“政府+市场”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模式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9(2):56-5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第二次国家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梅方权.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13-17.

F320

A

1673-260X(2012)09-0051-03

安徽财经大学校级青年重点项目《新农村建设下安徽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及应用研究》(ACKYQ1211ZD)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安徽省农民信息化
成长相册
月“睹”教育信息化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7期)2021-03-23 08:49:18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5期)2021-03-11 12:08:54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2期)2021-03-03 09:27:00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信息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