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刚
(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新疆昌吉831100)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以新疆昌吉市回民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例
刘 刚
(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新疆昌吉831100)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民族团结继续发展,培育各民族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和宽容善良品德,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项战略工程。利用地方乡土课程资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生祖国历史文化认同感和爱国爱家情感的有效途径。新疆地域乡土及各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素材,新疆昌吉回民小学在校本课程中开发当地乡土课程资源,以“熏陶、渗透、融入、践行”的形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
民族团结教育;乡土课程资源;新疆
在新疆民族团结是一件大事,民族团结教育需要加倍重视,常抓不懈。2009年乌鲁木齐“7· 5”事件,让新疆各族人民认清了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和民族团结高于天的重要意义,也使得在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被赋予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为提高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重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民族团结教育整合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
近年来,新疆昌吉市回民小学非常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充分挖掘与利用昌吉市丰富的地域、民族、社会和文化等乡土资源,遵循“熏陶、渗透、融入、践行”的理念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民族团结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是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稳定。[1]所谓民族团结教育是以完成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追求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长治久安为根本目的,以“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宗旨,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关于我国各民族之间和本民族内部的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同心同德共建社会主义的一种德育。主要包括民族知识、文化的传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实际,制定的民族宗教的相关理论与政策的掌握与贯彻;对多民族统一历史、现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及文化的学习与认同等。
乡土课程资源由乡土和课程资源构成。所谓乡土,即本乡本土,含有“家乡”的意义。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在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资源。[2]乡土课程资源是包含在课程资源中的一个方面的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意义的系列教育内容,具体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3]乡土课程资源的特征:一是“潜在性”,只有课程主体自觉能动地赋值、开掘、改造、利用课程资源才能转化成现实的课程构成和条件并发挥作用;二是“本土性”,指学生、学校所处的地区和地域内的能为课程所利用的教育资源;三是普遍性,乡土课程资源存在于本地区域内的一切人、事、物及环境之中;四是“原生态”,是指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可利用的、能进入课程的资源;五是教育性,即具有高尚性、积极性和先进性教育意义的资源;六是民族性,乡土与地方民族特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民族文化是乡土课程资源的主体。[4]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我国是主流,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民族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不够深入,民族团结教育不够普及有很大关系。民族团结教育的困境表现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是只注重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目前中小学校大多是以教授知识的方式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忽略对民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察。结果使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学生无法得到全面而深刻的民族团结教育。
走出民族团结教育困境的主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课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而恰恰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以往的教育中或者说在民族团结教育中是一大缺陷。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民族情感、包容态度和各民族团结至上的价值观教育是要通过学生所在地方乡土的体验、所属民族文化的熏陶、所处环境风俗习惯的实践来培养和形成的。
笔者在2010年3月对昌吉市回民小学进行了考察,学校有学生1807人(2010年),其中汉族学生876人,回族学生365人,哈萨克族学生300人,蒙古族学生129人,维吾尔族学生57人,其它民族学生80人。有教职工95人,其中回族教师29人,哈萨克族教师2人,维吾尔族教师1人,其他均为汉族教师和职工。回民小学为典型的民族学校,总体上民族师生关系和睦,团结稳定,但也曾发生过汉族家长不愿让孩子到民族学校上学;回族家长不愿让子女与汉族学生同校,担心民族风俗得不到尊重;因回汉两族学生间矛盾,引起双方家长到学校打架;因汉族教师处理维吾尔族学生问题,引起家长误解,找到学校提出无理要求等等事端。对上述问题需要妥善处理,避免出现不同民族间在校园发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民族问题。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开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个性特长、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依据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回民小学采取四种形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5]
1.熏陶——在校园环境中创设民族团结教育情境,熏陶感染学生。首先,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确定思路,整体规划,逐步实施,建筑实施改造与校园景点建设结合,学生活动场所与培育能力精神结合,创设有主题、有特色、有风格的校园环境;其次,建设校园景观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如校门为回民家户大门风格,学校主楼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样式,大门到主楼一段走廊仿维吾尔族建筑走廊样式,上面布满葡萄枝叶。在塑胶跑道周围、楼道、教室墙面、宣传栏等处建成各民族英雄像、时代先锋事迹、民族服饰墙、中华名言板、中国行政区图、中华美德教育格言石、昌吉地方民族常识牌等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景观。再次,学校辟出一块地方建设小型民族园,园内装饰有13种民族建筑模型、雕刻了民族乐器、摆放了大轱辘车、马鞍、辘轳、碾子等各民族传统劳作的工具模型。还有坎儿井的模型与讲述,体现了新疆少数民族智慧、勤劳等美德,学生看到模型,阅读文字,使他们清晰地了解这种古代水利工程的原理和历史,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科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渗透——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巧妙点拨学生。首先,挖掘各学科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点。在教材中、学生的生活中进行挖掘,并将渗透点落实在备课、上课和学生作业中。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昌吉州市人民政府对民族学校的支持、昌吉市新农村变化、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变化等方面的画面、数字、事例等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中华民族的相互支持与帮助。又如在学习社会课时,选择昌吉市哈萨克族为典型,设计了哈萨克族的居住地、服饰、赛马、待客之道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通过对该民族的风土人情、灿烂文化和发展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多姿多彩。其次,抓住渗透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如在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写自己的民族风情故事、阅读民族著作并在全班演讲;在音乐课上,学生穿各民族服装跳民族舞蹈,唱民族歌曲;社会课上,学生讲自己家乡发生的变化和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美术课上,学生描绘民族图案和制作民族工艺品等。学科教学中挖掘学生、教师和当地乡土课程资源成为向学生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绝佳形式。
3.融入——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正面引导教育学生。回民小学通过对昌吉州市及乡镇地方乡土课程资源的挖掘,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各种课程,其中融入了很多的民族团结教育因素。如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活动开发,进行全校民族团结教育班队会评选,通过节目表演、经验交流、表彰奖励、展览联欢、演讲辩论、游戏竞赛和播放采访等形式举行班队会;如结合地方重大时事,采取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学校举行了“向汶川地震灾区献爱心”、“迎奥运,回民小学和阿什里小学手拉手”、“我为昌吉‘创卫’做什么?”、“昌吉回民‘小曲子’演唱会”、“雪灾牵动民族情,爱心温暖大家庭”等活动;如编印与民族团结相关的校本课程信息材料。有《昌吉州民族概况》、《昌吉民族宗教知识》、《了解大西渠,做家乡小主人》、《做民族风土人情的讲述者》、《民族社会礼仪》、《昌吉哈萨克族文化解读》、《民族政策读本》等资料。如民族团结教育的艺术教育课程开发。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成立了合唱团、校园歌舞剧团、民族舞蹈队、“花儿”演唱队、民族服装表演队等活动团体;组织了摄影小组,民族工艺品制作小组、民俗采风小组、民族诗歌诵读小组等学习团体,培养了民族艺术特长学生,发展了学生个性,增强了审美意识,展示了民族风采,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如民族团结教育的体育课程开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荡秋千、跳绳、踢毽、夹包、斗膝、射箭、走索等,每周开设1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举办民族体育项目比赛等,使民族体育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4.践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锻炼技能,真正形成民族团结意识和信念。学校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体验实践活动,如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让学生讲述亲情,说母亲的故事;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讲述假期生活。例如一位学生讲到自己在假期去天山旅行时崴了脚,受到一户哈萨克族人家的热情接待并骑马把他送下山的故事,全班同学听后很感动。如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到昌吉市回族乡做调查、到哈萨克族人家了解民俗、到民族福利院做好事、在社区参与清洁卫生、走家串户慰问低保户、参观昌吉回族清真寺、品尝民族美食、参观维吾尔民族习俗展览室等。学校抓住每次服务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开阔视野,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实现了学校对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践行的范围,深化了民族团结教育,取得了教育实效。
昌吉市回民小学通过“熏陶、渗透、融入、践行”形式,在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昌吉地方民族文化和乡土课程资源,利用校园环境、课堂教学、班队会活动、各学科教材、校本课程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途径,有效地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达到了各民族师生和睦、友好、互助、连心的民族团结教育目的。进行这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教育的是学生,带动的是家庭,推动的是社区,辐射的是全社会,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新疆充分开发利用地域乡土和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一条有效途径。博大厚重的乡土资源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小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特点,结合学校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民族观教育,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形成青少年学生民族团结平等的意识,为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1]国家民委.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和原则[DB/OL].[2004-07-12].http://www,seac.gov.cn/ gimw/mzll/1168823945618770.htm.
[2]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4.
[3]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1):82.
[4]刘刚.新疆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述略[J].昌吉学院学报,2011,(1):67.
[5]昌吉市回民小学.昌吉市回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Z].校本课程开发档案,2009-6.
(责任编辑:马海燕)
G621
A
1671-6469(2012)02-0050-03
2012-03-07
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新疆项目(12XJJA880002)
刘刚(1965-),男,新疆巴里坤人,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