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民,胡学平,姚温青,王美珠
(西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不同学习阶段学习策略研究述评
孙继民,胡学平,姚温青,王美珠
(西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已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的关注点之一,对当前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的基本脉络、不同条件和阶段下学习策略相关研究进展作出总结和归纳,以期为国内学习策略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学习策略;学习阶段;研究述评
随着社会科学,尤其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对如何学会学习和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学习策略作为一种技能,不仅是衡量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1]学习策略作为学生学习中极为重要的机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本文将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作一个简要分析。
(一)学习策略的涵义
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Bruner(1956)在其人工概念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 “认知策略” (Congnitive Strategy)之后,心理学家Newell、Shaw和Simon(1958)运用计算机模拟问题解决策略时才形成了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这一概念,因而引起了包括教育心理学家在内的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到目前为止学习策略尚无一致的定义,Claire(2011)认为专业术语策略学习运用到认知教育心理学中,由于交叉学科或同一学习领域没有一个标准,以致学习策略很难定义。[3]根据文献资料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Duffy,1982)。(2)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 (Mayer,1988)。(3)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 (Rigney,1978)。 (4)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程(Nisbet,1986)。也有学者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帮助学习者理解新知识的心理加工过程等。[4]
国内学者对学习策略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王振宏等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用以加工、处理信息和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的系统方法。学习策略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5]吕伦国等认为学习策略应该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一定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的一般规则,主动地对学习的程序及工具、方法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操作对策系统。[2]刘电芝等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6]沈德立等认为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的目标、学习的任务、学习的时间要求、学习材料的性质、学生自身的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学习策略,以实现学习的目标,[7]刘儒德等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8]
(二)学习策略的构成体系
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学习策略的基本组成成分的分类也是不一。在温斯坦学习策略模型中,Claire(2010,2011)认为学习策略包含三个方面:技能、意志及自我管理,[3-9]她认为技能对如何运用学习策略和其它的思考技巧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意志指的是学习策略的动机和情感成分,它是有助于学业成功的策略。同时Claire(2011)认为学习策略类型主要包括练习策略、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3]Weinstein认为学习策略由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元认知策略等组成。Dansereau则认为学习策略由主策略群(primary strategies) 和 辅 策 略 群 (support strategies)二个相互作用的策略群组成。Mckeachie等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部分。[10-11]
国内学者也对学习策略的构成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蒋京川、刘华山修订的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中认为学习策略包括三个维度,即浅表策略、深加工策略、元认知策略。[12]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编制学习策略量表时认为学习策略包含四个维度: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和社会策略等。由此可见对于学习策略的构成也是众说纷纭。
(一)小学阶段的学习策略研究
从目前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老师缺乏词汇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大部分学生词汇学习方法单一,不懂学习策略,故而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受到了制约。[13]高丙成等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策略存在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认知策略随年级增加而提高,元认知策略无年级差异;女生的态度、动机和专心策略优于男生,其他策略无性别差异。[8]冯海英等也得出类似结论,他们研究得出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人际关系策略明显优于女生,而且成绩的高低与学习策略存在关联,高成绩组的学生更加主动地运用学习策略,但各年级的表现不尽相同,五、六年级的表现更为明显,小学六年级出现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现象。[14]许勇等调查发现数学学优生与差生在学习观、学习策略等各维度及内源性动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学习观、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对数学成绩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5]张履祥等通过对小学生学习策略进行辅导训练的实验研究发现,其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16]刘小天研究发现,小学学优生和差生的学习策略没有显著差异,均有待提高,并呼吁小学应开设学习策略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等。[17]
由此可见,小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指导,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技能准备。
(二)初中阶段的学习策略研究
董妍等调查发现,学业情绪、学习策略和自我效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业情绪可以对学业成绩产生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成就目标、学习策略等对学业成绩间接产生影响。[18]高丙成等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学习者主动激励自己并积极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的学习,并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法和辨别分析法发现不同学习水平的初中生学习策略也不同,并且初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等存在一定的影响。[19]高丙成等还发现,初中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水平的提高,成绩也越好。[20]孙素英等发现初中生写作成就目标分别通过深层加工策略和写作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写作成绩,深层加工策略和写作自我效能感对写作成绩有直接影响。[21]孟琦等研究显示以网络为核心的技术丰富环境中开展教学,对学生的信息加工、学习辅助等具有促进作用,但网络班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并没有提高,因此认为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策略。[1]周永垒等研究表明学困生的学习动机的提高是重要的,不同的动机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动机水平高则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也就高。[22]周琰等研究发现成熟的建构性学习观指引学生积极有效的认知过程,促进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认知策略,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并间接促进了其学业成绩的提高。[23]隋洁等探索学习策略与知识获得的关系中发现具有低水平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采用一些消极的学习策略,具有高水平学习动机的学生较多采用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24]同时雷浩等将学习策略的研究对象从城市转向了农村,其通过研究建构了农村初中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模型,指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策略在中等水平,策略的各维度无显著差异等。[25]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知,目前初中生学习策略的运用能力较小学阶段有很大的提高,运用水平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有所改善,这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关,同时与其学业要求有关,但是不同地区的学生策略运用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高中高职阶段的学习策略研究
曾庆玉等对职校学生进行教育抱负与学习策略关系研究发现其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较低,技能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略高于知识学习策略。[26]熊俊梅等认为男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优于女生,男生比女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更少的消极情绪,更多采用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学习策略。[27]赵超等调查发现重点中学的学习策略总体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策略并未表现出随年级增长而提高的趋势。[28]与之相反刘滨发现,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浅层型策略与成就型策略占主导,并随年级上升而变化,深层型策略与成就型策略随年级上升而下降,浅层型策略逐渐上升,同时研究还发现不同院系及性别的学生的学习策略也不尽相同。[29]而且曹立人等调查发现重点高中成绩好的高年级学生在主导性策略方面 (学习态度调整策略和学习方法运用策略)有较显著的优势,而且男生善于营造学习的人际环境、运用学习行为管理策略,女生则注重运用学习方法策略,除此之外普通高中学生的性别差异比重点高中学生要明显。[30]他们通过优化学习策略的养成实验研究成功地创建了一个可操作的高中生学习策略指导工作模式,对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31]
目前的研究侧重于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策略在性别上差异的比较,并构建不同的模型,这与男女生生理上趋于成熟而致使其心理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关。同时,这方面研究很好地揭示了学生心智发展过程及趋势,为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大学阶段的学习策略研究
王普霞在大学生学习方式对成绩影响的研究中指出,学习策略部分反映了大学生学习活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知加工的一种内隐的技能,即学习不是对所学知识或经验的简单印记,而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获得的知识或经验重新进行智力加工和组织,同时学习策略要素的发展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表现出极显著的提高。[32]李凤杰等发现学习策略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必然对动机该特殊的情绪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发挥对学业成绩的调节作用,同时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通过改善学习策略以激发学习动机更能促进学习进步。[33]除此,也有学者将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引入到学习研究中,如张阔等人研究指出,心理资本是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下产生的一种新概念,它包含了乐观、韧性、自我效能、希望等四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其中 “希望”成分与大学生的学业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表明积极而灵活地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努力的动机状态,是推动大学生践行学习策略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构想了心理资本、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模型。[34]国外学者Jennifer McC abe(2011)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拥有几种特殊的无意识策略,这有利于课程信息的记忆,而且学习运用和记忆主题的训练可能潜在提高这些领域的元认知判断。[35]
大学阶段的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度是有别于前几个阶段的,不再局限于性别等外显因素,而是通过认知加工、学业情绪及心理资本等视角去探测大学生学习策略的整体情况,这是学习策略研究值得借鉴的地方,当然影响学生学习策略运用的因素还有很多,其加工的认知机制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学习策略作为衡量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是重大的,策略的运用和运用程度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都与学业成绩有关,但是学习策略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如Karim (2011)指出的一样,学习策略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上具有重要的作用。[36]国内外很多学者都从事该方面的研究,从学习策略的概念的提出开始,学习策略的研究就开始渗透到了学习的各个阶段、各个学习领域及各个角度,也提出来一系列的框架模型及理论,可以说为学习策略如何更好的被学生运用及如何开展策略教学提供了非常翔实的参考资源。同时可以发现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策略的运用上存在着差异。就目前的研究而言,通过文献可以发现一些盲点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首先,国内外的学习策略研究仍处于理论构建阶段,从概念的产生到目前我们依旧无法给学习策略下一个明确、标准而统一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和流派倾向于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视角对学习策略进行定义,正如Claire(2011)所说,专业术语策略学习运用到认知教育心理学中,由于学科交叉或同一学习领域并没有一个标准,以致于学习策略很难定义。[3]那么如何给这一个被研究半世纪的术语一个明确、标准而统一的概念则显得非常重要。学习策略的构成分类与理论研究也是如此,因此张俊等指出理论整合和研究手段存在不足,可采用微观条件法探讨学习策略的选择过程。[37]
其次,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可谓甚多,目前多采用问卷方式进行研究。就文献资料显示,如概念难定义一样,目前仍没有一个标准而广泛认可的量表,学者们所使用的多为自制量表,少数是借用他人编制的问卷,尽管所编制的问卷信效度均达到了标准,但是不同的问卷量表的编制均基于学者个人对学习策略的见解,因此就很难保证不同问卷所研究出来的结论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制定一份实用性强,代表性好的且广泛认可的问卷势在必行。
再次,就目前研究而言,国内多倾向于问卷及考试成绩等为工具,很少采用新的材料作为对学习策略评估方式。国外研究发现杂志学习是一个有前景的学习策略评估方式。Inga Glogger(2012)等认为学习杂志是一个有效且创新的学习策略评估方式。[38]Berthold 等 (2007)和 Nuckles等 (2009)发现杂志学习策略与学习结果有强而稳定的关系。[39-40]同时国内在研究对象上的特殊性上较国外差,Manouchehr(2012)等发现以英语为外语的左利手和右利手学生,其学习策略和方式的特定方面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左利手个体比右利手个体存在显著的认知加工差异,因此建议教育者、教师和教学大纲设计者应高度重视该问题。[41]Lupu等(2012)通过对比低年级医学学生动机晤谈法技巧、知识和自信等积极学习策略发现,在对真假病患评估的互动晤谈中表现出很好的积极学习策略。[42]由此可见,研究材料的创新和对象的扩展对当前学习策略的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与国外相比我国相关研究仍处于低水平阶段,多集中在外显学习策略的研究,对反映信息加工过程的认知策略研究少,即对内隐的、高级认知策略研究少。因此出现问卷研究占主导,理论探讨为辅的研究,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学者采用实验室研究。随着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研究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和仪器设备从脑认知科学角度去探索学习策略的机制则需要学者们勇于尝试,在揭示学习策略脑认知机制的同时,也将会推动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入发展。
[1] 孟琦,陈云奔.技术丰富环境对初中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J].心理科学,2009,32 (6):1497-1499.
[2] 吕伦国,张维忠,等.关于学习策略的思考 [J].浙江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0,25(1):114-117.
[3] Claire Ellen Weinstein,Taylor W.Acee,JaeHak Jung.Self-Regul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2011,126:45-53.
[4] Ming Ming Chiu, Bonnie Wine-Yin Chowa,Catherine Mcbride-Chang.Universals and specifices in learning strategies:Explaining adolescent mathematics,Science,and reading achievement across 34countries [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17 (1):344-366.
[5] 王振宏,刘萍.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J].心理学报,2000,32(1):65-69.
[6] 刘电芝.学习策略的实质 [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0,22 (1):18-20.
[7] 沈德立,白学军.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 (1):2-6.
[8] 高丙成,刘儒德.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及类型分析 [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摘要录,2009:63.
[9] Weinstein,C.E.,Acee,T.W.,and Jung,J.-H.Learning strategies [J].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010,3:323-329.
[10] BarryJ.Zimmerman.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Journal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9,81 (3):329-339.
[11] 王身佩.学习策略释义 [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 (4):43-46.
[12] 蒋京川,刘华山.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13] 郑湘宁.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14] 冯海英,李海华等.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特点研究 [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2008,1:107-111.
[15] 许勇,赵俊峰.小学生数学学习观与学习策略、动机、数学成绩的关系 [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560.
[16] 张履祥,钱含芬.小学生学习策略训练效应的实验研究 [J].心理科学,2000,23 (1):103-104.
[17] 刘小天.小学优差生学习策略现状的对比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 (5):116-118.
[18] 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33 (4):934-937.
[19] 高丙成,刘儒德,等.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的类型及对学习的影响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1:76-82.
[20] 高丙成,刘儒德,等.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类型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J].心理科学,2011,34 (3):608-612.
[21] 孙素英,林崇德,等.初中生成就目标与写作成绩的关系及其中介因素研究 [J].心理科学,2010,33 (5):1131-1135.
[22] 周永垒,韩玉昌,等.学习困难生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200-202.
[23] 周琰,王学臣.中学生的学习观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路径 [J].心理学探新,2010,30 (6):69-74.
[24] 隋洁,朱滢.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与知识获得的关系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5):345-347.
[25] 雷浩,等.农村初中生学习策略与其学业成绩关系模型的建构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 (2):65-67.
[26] 曾庆玉,姚梅林.职校生的教育抱负及其与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 [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录,2009.
[27] 熊俊梅,龚少英,等.高中生数学学业情绪、学习策略与数学成绩的关系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6):89-92.
[28] 赵超,王羽佳,等.高中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5):755-757.
[29] 曹立人.高中生学习策略特征及优化学习策略的养成实验研究 [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30] 刘滨.高职学生学习策略特点的初步研究 [J].心理科学,2010,33 (1):247-249.
[31] 曹立人,陈艳.高中生学习策略调查研究 [J].心理科学,2006,29 (4):954-956.
[32] 王普霞.大学生学习方式差异研究及其对成绩的影响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26-229.
[33] 李凤杰,刘文.大学生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J].教育探究,2008,3 (4):54-57.
[34] 张阔,付立菲.心理资本、学习策略与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J].心理学探新,2011,3 (1):47-53.
[35] Jennifer McC abe. Metacogn itive awareness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underg raduates [J].Mem Cogn,2011,(39):462-476.
[36] Karim Mattarima. Understanding Students'Learning Strategies as an Input Context to Design English Classroom Activit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tudies,2011,3 (2):238-248.
[37] 张俊,刘儒德.学习策略选择的过程与影响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6).
[38] Inga Glogger,Rolf Schwonke,& Lars Holzapfel.Learning Strategies Assessed by Journal Writing:Prediction of Learning Outcomes by Quantity,Quality,and Combinations of Learning Strategi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2:1-17.
[39] Berthold,K.,Nuckles,M.,& Renkl,A.Do learning protocols support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outcomes?The role of cognitive and metacognitive prompt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7,17:564-577.
[40] Nuckles,M.,Hu¨ bner,S., & Renkl,A.Enhanc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by writing learning protocols [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9,19:259-271.
[41] Ali Gholami Mehrdad , Manouchehr Ahghar.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left-handed EFL students [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1:536-545.
[42] Ana M.Lupu,PharmD, &Autumn L.ect.Comparison of Activ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Skills,Knowledge,and Confidence in First-Year Pharmacy Students [J].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 ceutical Education,2012,76 (2):1-7.
A Review of Learning Strategies Research in Different Learning Stages
SUN Ji-min,HU Xue-ping,YAO Wen-qing,WANG Mei-zhu
(School of Psycholog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This article is a review,summary,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of learning strategies,and different conditions or learning stages,then makes a summary and conclusion.It,as well,provides reference that need to be furthered in the research of learning strategies.
Learning Strategies;learning stages;Research Review
G 40-02;G 442
A
1674-5779(2012)05-0099-05
2012-06-12
孙继民 (1955—),男,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学习心理学、二语习得研究
(责任编辑张永祥/校对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