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张恩河,马晓春
(1.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政策与救助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残疾人联合会,甘肃 兰州 730000;3.甘肃省康乐县残疾人联合会,甘肃 临夏 731500)
民族地区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难点和侧重点
——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王旭东1,张恩河2,马晓春3
(1.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政策与救助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残疾人联合会,甘肃 兰州 730000;3.甘肃省康乐县残疾人联合会,甘肃 临夏 731500)
从分析甘肃临夏回族自治中的经济社会环境及残疾人口情况,了解了民族地区残疾儿童的教育状况、指出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民族地区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工作的难点和侧重点提出看法。
民族地区;残疾儿童;特殊教育
残疾儿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和社会广泛的参与。需要把社会关心、支持残疾儿童教育,参与残疾儿童教育的力量整合起来。[1]我国的残疾儿童依然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个层面存在着不公平现象。[2]机会均等是公平的前提,实现残疾儿童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首先就是要让更多的残疾儿童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第二次甘肃省残疾人口普查中,结果被调查0~14岁的残疾儿童有311人,占被调查残疾人口的6.82%;其中,在普通教育学校普通班就学的130人,占接受义务教育残疾学生的93.53%;在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教班就学的7人,占3.86%,其他占1.44%。当年我省只有唯一一所中等特教学校——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对此提出给予重点支持,进行易地重建,扩大学校规模,提高办学水平,辐射带动全省特殊教育工作。甘肃省2009年开始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4所,在校残疾学生1500多名,其中70%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普遍比较困难。尚无特教学校的甘南州、临夏州,建议政府尽快规划建设特教学校,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低的状况。“十二五”期间,新建、改扩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创建5所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组成员本着调查在实施前后的民族地区残疾儿童教育状况,对临夏州重点进行了调研。
临夏地处干旱山区,占地面积8169平方公里,州内共有人口196万,其中农村人口174.31万,占总人口的87.15%,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4%。州内自然资源贫乏,是造成临夏州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随着多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我国的贫困面正在逐步缩小,贫困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但是,残疾人的贫困问题却日益凸显。
临夏回族自治州,总人口196万,其中残疾人有15.19万多人,占总人口的7.87%。到目前,临夏州仍有近10万名残疾人生活仍在贫困线以下,高达州内残疾人总数的60%。
临夏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其本身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就存在有滞后性。受这种滞后性的影响,当地残疾人自身的素质和条件也相对较低。据调查,临夏州的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全省残疾儿童入学率。在临夏州,残疾人接受高、中等教育的机率更低。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直接影响着残疾人自身的素质,他们无法向健全人一样接受教育、掌握知识,也就无法参与择业竞争,无法从事现代社会复杂的脑力劳动,很难跻身于收入稳定的行业之中,导致了生活上的贫困。这就形成了因残疾而贫困,因贫困而愚昧,因愚昧而贫困的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残疾而导致了残疾人家庭的贫困。一旦发生残疾,其本人及家庭就会陷入求医问药的四处奔波之苦,最终大都债台高筑、家徒四壁,造成家庭的贫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残疾人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是导致其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了解了临夏州所在地临夏市的情况,得知其特殊教育缺乏,特教学校和特教师资力量较弱。临夏市0~15岁残疾少年儿童596人,其中视力残疾122人,听力残疾82人,语言残疾67人,肢体残疾249人,智力残疾76人,其中237名残疾少年儿童实现随班就读 (小学161人,初中76人),但一部分盲童和弱智儿童不能做到随班就读。一是没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二是送到外地特殊教育学校又牵涉生活习俗和家长陪读问题;三是义务教育学校观念陈旧,以升入重点中学为考核教师的标准,致使出现不愿接受残疾学生的情况;四是少数家长认为残疾人没有必要上学,即使上学也没有很大的出息,白白浪费财力和人力。“特殊教育”一词有时作为一般性术语,用来概括对残疾儿童和有学习困难的儿童的多种教育方法。[4]82对此,我们重点对临夏州康乐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康乐县地处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南端,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2000米,总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全县有15个乡镇、153个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25.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万人。全县有回、汉、东乡等九个民族,是国列省列少数民族贫困县。全县有各类残疾人19400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7.7%。其中残疾儿童中,0~7岁368名,8~16岁972名。全县有中小学189所,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75%。伴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县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残疾儿童教育得到一定保障,但与健全儿童少年相比,残疾儿童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
为更进一步了解全县残疾儿童教育状况,康乐县残联对具有代表性的鸣鹿乡进行了摸底调查。鸣鹿乡位于康乐县西南部,邻近太子山区,全乡有9个行政村,总面积56平方公里,总人口13299人,其中汉族4567人,回族7378人,东乡族803人,藏族9人,人均占有耕地1.6亩,人均年纯收入1957元。全乡有残疾人558名,占全乡总人数的4.2%,其中肢体残疾人164名,视力残疾人39名,听力语言残疾人170名,智力残疾人117名,精神残疾人13名,全乡残疾人中贫困残疾人达134名。全乡有适龄儿童1387名,入学率97.84%,其中适龄残疾儿童26名,入学15名,入学率为56.69%,近年来,鸣鹿乡加大教育基础建设,先后新建改建了校舍,使中小学告别住危房的历史。通过 “两免一补”政策,全乡每学期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达66990元,使全乡2270名农村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其中,资助残疾儿童10名。
为了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学生入学率,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乡镇、学校结合 “两基”攻坚作了大量的宣传,通过标语、散发传单、上门劝返等形式对 《义务教育法》及 《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规政策等广泛进行了宣传,切实做到义务教育家喻户晓;通过在校内办宣传栏及师生大会进行宣传,让广大贫困残疾学生真正了解党和政府扶残助学政策,进而带动更多的家庭送残疾子女上学。二是成立了 “贫困残疾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贫困残疾儿童救助工作,并设置专门机构和配备专门人员具体负责 “贫困残疾儿童教育”的日常工作。三是各学校开展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在初步了解贫困残疾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全体教师分头行动、进村入户,通过调查走访,与家长村民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掌握失学残疾儿童和贫困残疾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并包户劝返,做好记载,分类建档。四是对各小学的调查汇报料材和学生的救助申请进行严格审核,按照文件精神,结合各校在校学生数和贫困学生数分配资助名额进行救助。五是实行乡镇领导包村、镇村干部包户、学校领导包片、教师包班的方式,加大劝返力度,确保残疾儿童的入学。
1.特教语训专门机构空白。由于没有专门的聋儿语训机构和特教学校 (班),家长无法付出极大的代价送残疾孩子到有残疾儿童教育条件的临夏、兰州语训上学,致使4~7岁的聋儿得不到及时的语言训练,盲、聋、哑残疾学生上不了学。由于各学校不招收重度残疾儿童,造成他们无处上学的局面,错过了学前启蒙教育和适龄义务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家长对特殊教育、语言训练望尘莫及。
2.残疾儿童家庭条件限制。主要是残疾儿童家庭困难、居住偏僻,信息闭塞、观念陈旧,家长普遍认为残疾儿童是废人,送其上学没必要。残疾儿童只能成为父母务农的帮手,甚至被视为家庭的负担。进而,造成贫困残疾学生入学率偏低。
3.残疾学生普遍自卑感强。由于自卑心理、低落情绪,残疾儿童不愿走出家门,不愿上学、不愿融入社会,上学后处处提防、远离群体,与其他学生不能融合在一起。孤僻的自卑心理、沉重的思想负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学习,也成为辍学现象发生的重要诱因。
4.扶残助学优惠政策有限。由于 “两免一补”、助学资助等优惠政策没有完全向贫困残疾学生倾斜,没有更多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得到的扶助有限。残疾学生家庭普遍困难,他们需要政策的优惠照顾和社会各界的扶残助学,如果得不到扶助,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就会厌学厌世,从而,造成大量的失辍学现象。
1.建立健全语训特教专门机构。按照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建立聋儿语训点,配备专业语训教师,采取 “上门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专门对4~7岁的聋儿及时进行语言训练,使聋儿能够就近就早地接受听力语言训练,为进一歩接受教育打好基础,全面推进残疾儿童学前启蒙教育工作。为特教学校或特教班配备专业教师,针对残疾状况分门别类对盲、聋、哑残疾儿童因人施教、人性施教,使其接受义务教育。
2.切实加强义务教育普法工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标语、校报、上门劝返等多种形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宣传 《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规,特别是要深入残疾儿童家庭进行宣传发动,使残疾儿童教育工作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熟知,为残疾儿童入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残疾儿童家长认识到受教育对残疾子女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责任性和紧迫感,进而,促使他们转变观念、克服困难,积极主动、义务性地送残疾孩子去上学。
3.加大残疾儿童教育引导力度。乡村干部、学校教师要在上门劝返中与残疾儿童及其家长谈心交流,引导他们融入社会、送残疾子女上学。同时,教师及健康学生要经常与残疾学生结对子、谈心声、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积极融入班级群体。通过引导、鼓励、教育、帮助,使残疾儿童逐步消除自卑感,乐观地对待学习和生活。全面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残疾儿童中形成家庭支持、个人渴求的上学求知、成才自立的信心和决心。
4.强化扶残助学政策优惠措施。在 “两免一补”、“结对帮扶”、助学捐资等优惠政策的实施中,要倾斜优先解决贫困残疾学生享受优惠政策。要制定具体的扶残助学规章制度、优惠实施办法和助残监督措施。要按比例划出专门的扶残助学资金,由专人管理、监督、发放,对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残疾学生定期进行资助、奖励。通过优惠政策的扶助照顾,使更多的贫困残疾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激发起他们上学求知的欲望和信心,带动更多的残疾儿童入学。
5.实施助学,发展特教。一是继续实施助学项目,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抓好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助学项目的实施工作,资助残疾人大中专生和特教学生完成学业,协调教育部门,在适龄少年儿童随班就读方面给予更多的便利和照顾。二是临夏州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已经得到落实,利于该州普及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使该州的聋哑残疾少年儿童都能进入特教学校接受特殊教育,并辐射周边县市。
6.完善扶残助学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两免一补”、“捐资助学”等优惠政策划拨扶残助学专项资金的评审、公示、建档、发放等制度。监察、教育、残联部门要各司其职、责任到人,详细监督检查扶残助学资金的建立状况、残疾儿童助学资金落实情况,以及残疾儿童教育详细状况;乡村、学校要大力宣传、入户劝返,动员帮助所有的残疾儿童走进校门;帮扶单位、社会各界要积极扶残助学、爱心帮扶,解决残疾儿童家庭实际困难,资助更多的残疾儿童入学。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确保残疾学生得到经常性地资助,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通过持续化、强有力的扶残助学监督管理措施,使残疾儿童教育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根据国家和省上关于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意见精神,临夏州把建设特殊教育学校作为一项关注民生的重点工作来抓,并被确定为2011年破解的难题之一。因为课题组作调研是2012年上半年,目前,临夏州特殊教育学校一期工程已经竣工,今年秋季学期已面向全州开始招生。
保证残疾儿童和那些被归类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人得到教育,并且成功地完成初等学校教育是个很大的挑战,但又是可以实现的。[4]86学校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来接纳他们。[5]310特殊教育是关注民生,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临夏州委、州政府 《关于加快全州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残疾儿童少年不受户口等条件限制,就近在常住地入学”的精神,凡是长期居住在临夏州的10~14周岁聋哑儿童,均可到所在县 (市)教育局报名。2011年秋季,临夏州特殊教育学校计划招生4个聋哑班,每班10人,共招收40名聋哑儿童。临夏州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享受免费上学政策,即免学费、住宿费、课本费、学习用具费,并在校期间由学校免费提供食宿。学生入学后,实行寄宿制。
残疾儿童教育是一项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需要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齐抓共管、共同参与,更需要科学创新的思路、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搞好这项工作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和甘肃省委、省政府 《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根据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甘肃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鉴于国务院 《残疾人教育条例》(1994年)出台多年,现在残疾人受教育的情况有了新变化,为保障所有学龄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义务教育,应修订 《残疾人教育条例》,让残疾人教育权利保障具体化和明确化。重视残疾儿童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改善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全面落实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因此,做好残疾儿童教育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项重点、难点工作。
[1] 孟万金.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促进残疾儿童教育过程公平——七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 [J].中国特殊教育,2007,(5).
[2] 张晓蕊.残疾儿童教育公平的障碍因素 [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9).
[3] 孟万全.让更多残疾儿童接受教育——三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 [J].中国特殊教育,2007,(1).
[4] 隆纳济世.残疾与全纳发展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5] 张福娟,马红英,杜晓新.特殊教育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Difficulties and Emphases on the Special Education of the Disabled Children in Ethnic Areas-With Linxia as an Instance
WANG Xu-dong1,ZHANG En-he2,MA Xiao-chun3
(1.Research Center of Relief and Social Policy,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Lanzhou,Gansu,730070,PRC;2.Gausu Provincial Association of the Disabled,Lanzhou,Gansu,730000,PRC;3.Association of the Disabled,Linxia,Gansu,731500,PRC)
The paper analysis from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disabled population of the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and analysis the state of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of children wirh disabilities,and views on the difficulty and focus of specia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rh disabilities ethnic areas.
ethnic areas;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special education
G 750;G 62
A
1674-5779(2012)05-0018-04
2012-07-28
2010—2011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欠发达地区残疾人社会政策效果研究 (2010&YB010)
王旭东 (1964—),男,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与社会救助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甘肃社会科学》副主编,主要从事社会保障、中国文化史研究
(责任编辑陈育/校对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