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会敏
(宿迁学院教师教育系,江苏宿迁 223800)
丽末鲜初诗人的泛抒情歌行之论析
——以卞春亭、成三问、柳方善的歌行为主
杨会敏
(宿迁学院教师教育系,江苏宿迁 223800)
歌行在丽末鲜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盛况,这一时期的诗坛大家都拿起他们的如椽大笔用歌行自由随意、痛快淋漓地抒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但从诗歌内容上看,卞春亭、柳方善、成三问等代表诗人的歌行属于泛抒情的作品非常少,仅有四首。卞春亭在其两首泛抒情歌行中,采用一种类似于比兴的手法把心中感情寄托于历史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把要表达的感情虚化、泛化了。柳方善的《重九日宴集,戏作短歌,录呈李使君》一诗悲叹了人生短促而志向未展。成三问的《题匪懈堂梦游桃源图记后》一诗则代表了一部分朝鲜文人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看法。
丽末鲜初;卞春亭;柳方善;成三问;泛抒情歌行
歌行这种最适合于抒情的诗体,在高丽末期、朝鲜朝初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盛况。一是因为高丽前中期汉诗的歌行创作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二是因为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的动荡时期,人们心中充满着对旧王朝的眷念,以及对新王朝、新生活的期待等种种复杂情感,必须找到一种畅快抒发的艺术形式,而歌行正适应了这种需要。这一时期的诗坛大家元天锡、郑道传、李詹、权近、卞春亭、柳方善等都拿起他们的如椽大笔用歌行自由随意、痛快淋漓地抒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一时期仅他们6人存留的歌行作品就有121首,外加成三问的9首,朴彭年的2首,河纬地的1首,共有133首,可谓蔚为大观。
卞春亭、柳方善创作的歌行共计38首,其中前者创作了10首,后者创作了28首,加上前述朴彭年、河纬地等三人的12首,共计50首。从诗歌内容上看,五人歌行中属于泛抒情的作品只有卞春亭的《首阳行》、《莘野行》,成三问的《题匪懈堂梦游桃源图记后》,以及柳方善的《重九日宴集,戏作短歌,录呈李使君》,共四首。“所谓泛抒情,即诗中抒写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普遍情感,是差不多人人都有的,或某一社会群体的全体成员都有的共同感情;诗人是以社会群体代言人身份出现,诗歌内容不涉及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诗中的抒情也没有诗人的个性特点。”[1]且看卞春亭的这两首歌行:
瞻彼首阳山之幽,我思古人何悠悠。弃国不啻若弊屣,睥睨四海归于周。
周家王业惟日强,赫怒欲救斯民疮。三千一心貔虎士,势甚建瓴谁得当。
奋髯一语柱殷衰,确乎大经难可违。黄钺白旄色沮丧,天为之高地为卑。
翻然归来首阳峡,宁饿不食周粟粒。高歌采薇竟无悔,清风万古吹六合。 (《首阳行》)①
有莘之野有一老,身荷耒耟于焉藏。幡然动心三聘余,欲令四海如虞唐。
五就桀兮非吾君,虐焰闪铄烧乾坤。哀哀烝民沸煎熬,奚啻炎火玉石焚。
愍恻若己推纳沟,相汤谋讫天之诛。能倾东海手注之,引领万口争欢呼。
终辅幼冲致仁义,平生自任以天地。云行杳邈百世下,岂无儒者志其志。 (《莘野行》)
有关伯夷、叔齐的故事,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诸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不与周统治者合作是否得当暂且不论,但其反对“以暴易暴”(确切是指阶级社会一个政权依靠武力取代另一个政权的暴力行动),为实现唐虞之治的美好理想而殉身的精神足以光耀千古。卞春亭在《首阳行》中没有偏袒任何一方,既肯定了新兴的周王朝拯救了处于商朝残暴统治之下的苦难百姓,顺应了人心向背和历史进步的潮流,也肯定了伯夷、叔齐喝斥周武王以下犯上、发生叛乱的不义行为和不食周粟的忠义精神,但侧重点是赞扬叔齐、伯夷的这种为正统儒学所肯许的高风亮节。《莘野行》则赞美了“五就桀”的古代名臣伊尹。伊尹的事迹,历史上有着多种记载,一种说法是他在辅佐商汤之后,一度弃汤而去,投奔夏桀,继而察觉夏桀之恶,在商汤、夏桀之间反复徘徊五次后,终于复归商汤。此事,《史记·殷本纪》、《尚书·胤征》中皆有明确记载。伊尹的此种行为,在古人看来,并非小事,而关乎到一名臣子的去就忠奸之大节。即便伊尹成就了一代伟业,这也是一个抹煞不掉的污点。因此有不少学者煞费苦心为他解释开脱,不管是《孙子·用间》中把伊尹的变节解释成商汤君臣的反间之计,是智慧的表现,还是唐代的孔颖达在作《尚书正义》时,从另一角度为之辩护(伊尹不仅未曾叛汤,而且汤亦无心伐桀。伊尹就桀,完全出于汤匡谏君主的苦心安排。至于后来的灭夏,那只是不得已而为之。于是,“污点”被替换成了忠贞),都不能让人信服。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中的解释似乎更为合理,他以“公天下”的政治哲学为其翻案:一是将天下苍生同具体的王朝剥离开来,忠于某个朝廷是低层次的政治道德,造福天下才是终极的政治道德审判标准。二是“急民速功”,即急民之所急,而且尽可能早地让人民过上太平日子。这种理念背后的含义是为了尽快实现虞唐之治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卞春亭综合了孔颖达、柳宗元两人的观点,认为伊尹如此行为是“欲令四海如虞唐”,而且是顺应民心——“引领万口争欢呼”,并赞美其“终辅幼冲致仁义,平生自任以天地”,而商汤伐桀则是“天之诛”。卞春亭本人也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他在这两首诗中表达的观点,似乎是借中国历史上这两类“殊途同归”(为了实现各自理想中的唐虞之治而采取不同的行为,夷、齐消极抵抗,不食周粟;而伊尹则相势而动,加速理想实现)的历史人物来解释自己的立身处事。作为丽末遗臣,卞春亭起初学习夷、齐,拒绝李太祖的应召;而后,在其39岁时则出任艺文馆提学,并主持文柄长达20余年。这两首诗真切地展露了卞春亭在人生抉择转变时的心路历程。从这点来看,诗人具有自我否定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眼光。为了将自己高远的政治理想诉诸实践,他摆脱了自高丽末期就开始崇尚的节义精神的正统伦理框范,也不顾及当时及后世人会批判指责他的舆论,而只是将其用诗歌表达出来,是非成败都留与他人说。“云行杳邈百世下,岂无儒者志其志”,诗人接踵柳宗元赞扬了伊尹的壮怀与孤独,当然也流露出类似伊尹的胸怀大志却难免饱受诟病的一类人在不为人所理解的痛苦中坚守理想的苦楚与落寞。这两首泛抒情歌行都采用了一种类似于比兴的手法把心中感情寄托于历史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把要表达的感情虚化、泛化了。歌行句式则既非律句也非偶句,而用初唐以前高古简朴的散句。韵律上,两首歌行基本上都是有规律地两句一转韵,除了第一首中的最后一联的前后句不用同一韵,前句用仄韵是为了配合表达夷齐不食周粟的斩钉截铁的决心;除了此句,第一首基本都押平韵。而第二首则为严格意义上的两句一转韵,前三韵押平韵,而最后一韵则押仄韵;除去平仄韵互押这一点,基本契合初盛唐歌行的韵律特点,所以读起来也具有流畅之感。
柳方善的《重九日宴集,戏作短歌,录呈李使君》一诗则悲叹了人生短促而志向未展:“君不见岁月忽忽如流泉,一去何曾为我延。又不见人生本非金石坚,一老少壮应无缘。但须酩酊长醉眠。贤者亦不留千年”②,并宣扬应及时行乐:“行乐及时当拳拳,痛饮莫辞鲸吸川。未必龙山皆神仙”,这首诗显然是模仿了李白的《将进酒》而作,但意蕴不如李作深远宕逸,而主要择取了《古诗十九首》中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思想。由于是一韵到底,而不是像李作平仄转押,所以在情感抒发上平铺直下,不如李作奔涌跌宕,句式也较为整齐,不如李作参差错落,节奏也不像李作疾徐尽变。
成三问的《题匪懈堂梦游桃源图记后》一诗则代表了一部分朝鲜文人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看法:
朝见桃源图,暮见桃源记。始信今古有桃源,神仙之说非诞伪。若道桃源不神仙,世间岂无一片桃源地。固知晋人迹未到,想亦梦之而已矣。不然千搜与万索,未必迷路不复至。可怜千古人,欲辨有无与是非。枉辱仙境为人世,渔舟觉后梦得到者无一二。应是上界真人爱清净,十分秘不泄。所以至今千万祀,仅许一入高人睡。自非神游八表,神仙之境终难致。向之陪从者数子,未知何修而至是。可怜人间睡方浓,甘向红尘万丈坠。赖有桃源图,令人醒昏醉。赖有桃源记,令人生道气。朝见图,暮读记,习习清风生两翅。青冥鹤背倘借游,舐鼎攀天亦可冀。③
诗歌一开头就直抒己见,认为陶氏的笔下的桃源——世外仙境并非荒诞虚伪;接着从反对者的角度立论:如果说桃花源不是世外仙境,那么人世间怎么没有类似武陵桃源之地呢?这只不过是人的一种美好梦想罢了;再接着论陈了仙境鲜有人至的原因在于上界真人秘而不宣,怕尘世之人的到来会玷污这块化外的净土;再接下来,诗人肯定了陶氏《桃花源记》及“匪懈堂梦游桃源图”的价值,它们警醒着有志之士为了实现“人间桃花源”的美好理想而追求不懈。此诗论说严谨,主要押仄韵,充分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差距的无奈和失望。成三问的此种心绪在高丽文人陈澕《桃源歌》、李仁老《智异山青鹤洞记》及朝鲜朝崔恒《桃源歌》等作品中都有类似反映[2],可以说代表了一类知识分子的心声。此诗三、五、六、七、九、十一言长短不拘,随意剪裁,除了四句偶句,都为散句,韵律节奏自由而流畅,散漫中透出整饬,叙事、议论、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酷似李白歌行之风格。
[注 释]
[1]卞季良:《春亭集》(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编《韩国文集丛刊》第8辑),1990年,第3页。以下简称《丛刊》,出版社同,不再标注;出版年不同,各自标注。以下所引卞季良的诗作,为其诗集所作的序、跋等,为其人所作的传记、行状、年谱等,若没有特别标注,均出自此集,不再另外标注。
[2]柳方善:《泰斋集》(《丛刊》第8辑),1990年,第635页。以下所引柳方善的诗作,为其诗集所作的序、跋等,为其人所作的传记、行状、年谱等,若没有特别标注,均出自此集,不再另外标注。
[3]成三问:《成谨甫集》(《丛刊》第10辑),1988年,第187页。以下所引成三问的诗作,为其诗集所作的序、跋等,为其人所作的传记、行状、年谱等,若没有特别标注,均出自此集,不再另外标注。
[1]薛天纬.唐代歌行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1.
[2]金宽雄,等.中朝古代诗歌比较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5:89-104.
I312.072
A
1008-178X(2012) 04-0097-03
2011-12-30
宿迁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2ky11)。
杨会敏(1980-),女,湖北襄阳人,宿迁学院教师教育系讲师,博士,从事中朝比较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