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麦田里的守望者》及其对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影响

2012-08-15 00:52:12韩国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守望者

韩国勇

(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吉林四平 136000)

浅谈《麦田里的守望者》及其对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影响

韩国勇

(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吉林四平 136000)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纪描写叛逆青少年的杰作。霍尔顿的故事经久不衰,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不同的人对此书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年轻人喜欢这本书,他们模仿霍尔顿的衣着、举止、言行等各方面。但很多成年人不喜欢,他们认为这本书废话连篇,一点好的影响都没有。本文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从多个视角剖析其间的诸多原因,及该作品对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成长的影响。

疑惑;反叛;醒悟;精神分析;“鸵鸟”心理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洛米·大卫·塞林格的经典之作,出版于1951年并成为畅销书。《麦田里的守望者》对流行文化具有深远影响,从叛逆这个基本主题到简短的对话形式在斯科塞斯和塔伦蒂诺的电影中都有呼应,反映了社会异化的问题。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表现了精神分析方面的同一性危机对其作品产生的影响。《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半个世纪后已成为现代经典,从禁书变成美国学生的必读书目,并拥有世界级的影响力。青少年依然读它,他们认同霍尔顿,他迷茫、绝望、可爱,而且反对虚伪;他们热爱并模仿霍尔顿,而且像他一样倒戴鸭舌帽已从叛逆变为年轻的标志被大众接受。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了解霍尔顿的内心世界。成年人发现理解了霍尔顿就理解了青少年,理解了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现在,当年的青少年读者现在正面对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后辈,他们中的一部分正实践霍尔顿的梦想,成为保护孩子的“守望者”,而这正是青少年精神分析方面所表现出的叛逆的原型。这也成为多年来许多记者试着找到霍尔顿的原型或采访塞林格,批评家们仍对《麦田里的守望者》怀有强烈的兴趣的原因。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评析

从表面上看,这是个关于一个年轻人被迫转学的故事,实际上,它是对人类个体如何理解自己作为社会人的探讨。小说以富有生活化俚语的独白形式呈现。不安分的16岁男孩霍尔顿·考菲尔德,成长于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这一点与塞林格本人情况相似),因学习成绩不佳于圣诞节期间被学校再次劝退,他不敢回家面对父母,便在纽约城过了三天。他想寻找自我,结束童年,便在夜总会过了一夜,和应召女有了个失败的初次约会,第二天则和自己的女友在一起。此后,他溜回家,把自己的遭遇告诉妹妹,因父母回家又再次出逃,在老师家过夜时经历了把他视为同性恋的骚扰。最后,他为了妹妹回了家,并接受精神分析。

要更深入地理解一部小说,就要知道它的时代背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首先,当时二战刚结束不久,世界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随着美国经济复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机器大生产给了工人更多自由。许多美国人成了中产阶级,他们物质丰富精神空虚,这导致了大量心理问题。他们的精神世界急需提升。第二,虽然全球处于相对和平状态,但潜在威胁尚存。二战后,世界分为两大阵营,苏联领导社会主义阵营,美国领导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长期冷战。该时期,反社会主义是美国的主要政策,言论自由受限。政治环境对全美产生巨大影响,许多民主人士遭到迫害,连美国教育也发生了变化,文学界则倾向于不表达作者的政治立场。第三,美国是个文化大熔炉,来自不同民族的人聚集在这里并相互影响。冷战时期,世界变得更多元化。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人们的内在思想和外在环境都受到强烈冲击。毒品、性、暴力、同性恋、商业文化、代沟、种族歧视、高离婚率以及其它社会问题严重破坏了青少年的纯净世界。同时,马克·吐温、海明威和菲次杰拉德的作品对塞林格这些年轻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文学界,霍尔顿是反英雄形象的典型,一个极其敏感的青春期少年,其性格与多数青少年相似,又有自己的特质。霍尔顿的童年衣食无忧,前程早由父母铺设好,只要顺着走,就可以一直过上流生活。进入青春期,霍尔顿自我意识觉醒。这是个痛苦的时期,他开始寻找生活的真相,一切不再美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世界充斥着虚假,人们都说谎。他希望信任、被信任,但他的愿望没人理解,于是,他采取了行动:说脏话,穿着怪异,做疯狂的事。他用叛逆反抗。世上没有彼得·潘和梦幻岛,谁都要长大。有些人有正确指导,他们可以顺利度过转变期,但霍尔顿不同,他迷失了,他无法适应这个虚伪的世界。最终,他崩溃了,接受精神分析,但这不仅是治疗,还是他的逃避方式。他意识到不可抗拒的改变已经开始,并在心理上接受这一点,但他还没完全准备好。

小说一开头就表现出霍尔顿对周围世界的反叛精神:“你要是真想听我的故事,你头一件想知道的可能就是我是哪里人,我倒霉的童年怎么过的,我爸妈生我之前是干什么的等等大卫·科波菲尔式的蠢话,老实说,我就没打算讲。首先,这些事让我腻味,其次,如果我细说爸妈的私事,他们准得大发雷霆。”因此从精神分析的层面来看,小说一开头就表现出霍尔顿对周围世界的反叛精神。而这正是这部小说吸引读者的几个原因之一。塞林格在小说一开头就让主角用市井的口气说话,奠定叛逆的基调,开辟自己在20世纪作家中独树一帜的风格。此外,小说唤起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对价值观的思考,把大众的普遍观点放到重要位置。作者借霍尔顿之口表达了对美国人痴迷于地位和外表的不满。当我们诚实地面对自己时,我们会发现被自己压抑的那些元素,正是作用于霍尔顿的力量,因此,这部发人深省的作品也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警示。

霍尔顿是没有父母辈的主流目标和顺从态度的年轻人的代言人,可以想见,这种对社会和传统美式价值观的批判会迅速得到审查不通过的回应。自1954年起的几十年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讥诮口吻、“反美”内容、脏话连篇饱受非议。尽管有这些争议,还是有无数美国人阅读了塞林格这唯一问世的长篇,毋庸置疑,争议也起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在霍尔顿的心理战中,他周遭的生活一如往昔,多数人都忽视了他身上正在生成的“狂人”因子,直到它们开始反叛社会常规。小说逐步让我们深思社会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态度——社会是否有“鸵鸟”心理,把头埋于沙中,故意无视人类的空虚?

我们在小说里最后一次见到霍尔顿时,他已结束了曼哈顿疯狂周末,事情看上去并不鼓舞人心,但至少他有点想选个预科学校申请入读,那会让他有希望得到大学录取。有人猜测他会上大学,而金钱方面的问题父母会替他解决。但安多里尼先生,霍尔顿唯一有好感的老师,则对霍尔顿的未来有其它忧虑。他觉得霍尔顿30岁时,会坐在酒吧厌恶每一个看上去在大学时代打橄榄球的人。或者,霍尔顿会接受足够的教育去痛恨每个说“这是我和他之间的秘密”的人。最后,他设想霍尔顿会在办公室向最近的速记员扔纸团。这些有吸引力的假设都不可能发生。这一切多少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顿悟。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对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影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20世纪50年代的故事,时至今日它仍未过时,因为反映的是一代代青少年共有的困扰。

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得不到良好教育,精神生活匮乏,精神世界不丰富;富足地区的青少年虽能受到优质教育,仍存在精神世界贫乏的问题。尚未成年的他们是非观还不够成熟,而来自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的信息极易影响他们的行为,其中有些信息不适宜青少年,也被他们接受,易导致不良后果。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人为过滤信息,而要把重点放在完善青少年是非观上。

现在的世界仍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所描述的那个世界,青少年身处的环境急需改善。对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来说,要改善的不仅是教育,还有生活条件。充足的食物、洁净的饮水、保暖的衣物、现代化的医疗设施等等都有待实现。

而富足地区的青少年则有其他问题要解决。高离婚率催生了大量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缺乏父母中某一方的照料和影响,更易产生心理问题,他们是需要特殊关怀的人群。富足地区的青少年需要形式多样的业余活动来丰富其精神世界。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也利于自我减压。

三、结语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最受欢迎的作品,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塑造了霍尔顿这个反英雄形象,并生动刻画了其精神世界的成长。本文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从多个视角剖析了作品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作为关注人类天性的人道主义者,塞林格描写了霍尔顿纯洁世界的破碎,他代表这个虚伪世界的受害者,他的怪异行为既让我们不舒服又充满同情。霍尔顿希望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孩子们,防止他们落下悬崖。他警醒我们关注青少年,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让我们审视这个社会,思考它对青少年的影响。

[1]Coyle,William.The Young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Initiation Theme[M].NY:The OdysseyPress,1969.

[2]Emra,Bruce.ComingofAge Literature[M].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99.

[3]Erikson,Erik H.Love and Death in the American Novel[M].Penguin,1982.

[4]Kaywell,Joan F.Adolescent Literature as a Complement tothe Classics[M].Christopher-Gordon Publishers,Inc,1993.

[5]Salinger,J.D.“The Catcher in the Rye”[M]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51.

[6]Sebald,Hans.Adolescence:A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M].Prentice-Hall,1984.

[7]陈致远.多元文化的现代美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8]朱虹.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9]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0]苏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I712

A

1008-178X(2012) 04-0094-03

2012-01-12

韩国勇(1967-),男,吉林蛟河人,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讲师,从事翻译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守望者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大桥上的守望者
守望者
NBA特刊(2018年17期)2018-11-24 02:46:10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汉白路的守望者
中国公路(2017年10期)2017-07-21 14:02:37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文学教育(2016年3期)2016-03-18 12:25:45
美国文学《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孤独的守望者
意林原创版(2010年4期)2010-09-14 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