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研究

2012-08-15 00:52:47张小静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院校

张小静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121)

0 引言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1]。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还针对有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本科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文件要求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本科2学分,规定本科、专科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规定课程设置以及实施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时间安排[1]。该文件的出台使高职院校进一步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开始不断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优化和改进。但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及实用化的办学目标,使得大部分高职学生更重视理论的实际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整个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相关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现状

1.1 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低

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分析能力及思维能力相对较差。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学习一门技术,这就导致他们在价值观上日趋务实,更注重技能的学习、实践的操作,而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上有重要影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被高职生认为是空洞无用的理论。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他们认为“两课”学习只是一种外在形式上的约束,对自己没有任何价值。不少学生对“两课”学习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个别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一开始就被学生摆在无用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到课率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普遍低于专业课的到课率,高年级的到课率低于低年级。第二,从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来看,低年级学生课堂积极性高于高年级,呈逐年级递减趋势。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课堂参与率高于其他两课课程。第三,高职学生的理论积淀较为薄弱,尤其是对于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复杂难懂的相关理论知之甚少。双重的原因,造成课堂互动不起来,只有个别学生回应老师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职两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极大地受到挫伤。第四,从课堂表现来看,一部分高职学生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没有太大意义,他们把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都看成是空洞的说教,认为这些教育都只不过是为教而教,毫无实际作用和意义,最后的测验只要靠临时抱佛脚就可以顺利过关,因此不需要集中注意力。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开小差、玩手机、做白日梦或者与同学小声交谈。

1.2 教学效果不明显

“两课”教学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渠道,但由于种种原因,“两课”教学多偏重于课堂上的理论讲授,缺少与实践的联系,没有对现存的教材进行改造,没有形成适合高职学生发展需要的理论体系。因此也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2.1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

大多数高职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控能力、学习主动性和成才意识,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探讨的问题离他们的生活很近,也难以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共鸣。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受的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专业课为导向,毕业后就是从事相关专业的生产活动,专业课是“硬指标”,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才不得不学习的一门课程。这就造成了他们大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应付的态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经常是考试完后,理论知识很快就会淡忘。

1.2.2 知行转化难

任何一门理论的学习都是为了在实践中指导人们的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大学生理解和内化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但在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实现知识的内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对一些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缺乏免疫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使得一部分高职学生对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出现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以权谋私、收受贿赂、见利忘义、为富不仁等不良风气缺乏免疫力;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西方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缺乏免疫力;对当代信息社会存在的大量负面信息、垃圾信息、色情犯罪等不良信息缺乏免疫力。这些情况使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扭曲,很容易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第二,不能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中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对于自己不认可不认同的理论,将其视为空洞的学说,在实践中根本不去执行,更不会提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一种是自己虽然很认同这种理论,认为这种理论也是对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理论,也不能完成对于理论的升华。

2 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对策

2.1 优化教学内容

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必须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建立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学生厌烦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喜欢参与活动和实践操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是一门理论性较高的课程,因此,高职院校要注意课程设置的有效性、适用性和合理性,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及高职学生培养计划不断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较好地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观、思想观和道德观,同时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推动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实践性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关注社会现实和实际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变化步伐,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高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重视理论的可操作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逐步面向实践、适应实践、转向实践,成为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掌握、能够应用的理论。

2.2 优化教学方法

要充分发挥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重视课堂讲授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基础作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与此同时,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能动性,去探索知识和应用知识。“课堂上,教师应当尽量做到与学生思想上多沟通,多设置难易适中的提问,引导学生作出正确回答,这样知道学生的水平和掌握程度;或者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在回答中教育了学生,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轻松中掌握难懂的原理和知识点。”[2]

2.3 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由于高职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信息吸取能力相对不足,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动态、直观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跨越时空的限制、凝聚大量的教学信息、让学生亲眼看见、亲耳所闻、亲身感受到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的优势进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口口相传的单一的讲授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一些影视片特别是一些红色经典和励志影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这会使课堂教学形式焕然一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达到“入耳、入脑”的教学效果。

2.4 增加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实践教学

思政教师应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开辟思政课的第二课堂,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各社团、班委等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学生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学习基地教育、参观服务、公益活动、知识竞赛演讲 、“三下乡”社会实践、红歌会、义务劳动、支农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逐步融化、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明确肩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增强成才成功的信心,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能力,进而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2.5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就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有效的教学质量考评。通过有效的考评,可以科学地评价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加大课堂教学管理与监督的力度,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5.1 加强对思政课教学的监督

成立思政课专家小组,这些小组应由本校与外校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组成。该小组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应对思政课老师的教案、课件、教学过程参与学生教学实践、调阅学生论文和试卷、学生及教师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实时监控,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意见反馈,对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指导性建议,帮助思政课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以便迅速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5.2 学生评教

设立符合思政课学科要求的评教标准,实行不记名的评教活动,通过对全班学生评教结果的分析,教师一方面可以洞察学生对自己教学的真实感受和总体评价,认识自己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要求和改进方向等教学改革信息,以此来有针对性地指导自己进行教学建设与改革,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2.5.3 教师互评

每学期可通过教学研讨、教学听课等方式,让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质量互评,以此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逐步提高思政课课堂的有效性的目的。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2005.2.

[2]杨辉.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再探索[J].社科纵横,2007(8):147-148,161.

[3]王培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

[4]苏庆谋.关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与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的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5]韦日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