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凌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教育思想与中小学名师养成
——兼论教师培训目标的价值取向
王冬凌*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教育思想是名师与经验型教师的分水岭,在教育实践基础上提炼自身的教育思想是名师养成的必由之路。教师培训机构应把引领教师建构教育思想作为设计教师培训目标的重要取向。
名师;教育思想;培训目标
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服务,这是教师培训机构的根本职责。近年来,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培训机构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建构多元的培训目标,加大培训课程开发力度,注重实行小班化、参与式培训,强化基于职场的培训效果评估,等等。在上述诸多举措中,培训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培训目标既是培训的出发点,也是培训的归宿,所有培训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培训目标来开展。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就成为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前提。注重引领参训教师提炼个人教育思想,强化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思想的建构,应成为建构教师培训目标的重要价值取向和关键要素。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根本看法。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通过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形式是通过系统梳理和理性加工并以某种方式,特别是书面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常常以教育家、优秀教师等人物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来,如中外教育家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等;另一种形式是存在于广大教师头脑中,是经验性的、非系统性的、隐性的教育思想。本文中所指的教育思想就是指后一种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教师本人对教育的看法和认识,是教师本人对教育问题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解读。这种独特理解和个性化解读是基于教师个人的教育经历产生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教师对自身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师教育观念、教育信念以及教育行为的一种表达形式。
教师应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只要我们注意研究一下,不难发现,名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对教育的解读和认识,都能基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自身对教育的审视和理解。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科学的教育思想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建立在理性和科学基础上的根本保证。是否具有教育思想是名师与经验型教师、教育家之路与匠技之路、实践的主人与实践的仆人的分水岭,是教师成熟与否的根本标志。
首先,教育思想具有普遍性。普遍性是指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关于教育的认识,具体地说,每一位拥有一定教育教学经历的教师实际上都有自己对各种教育问题的独特想法,并在个人对教育的理解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教育具有鲜明的职场性,任何教育理论都不能直接决策教育行为,教师必须基于职场决策自身的教育行为,而教育行为的深处一定有思想的光芒。马卡连柯曾说,“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活动都受其自身教育思想的支配,教师的教育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支配着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各种教育教学行为实际上都是在一定教育思想的驱使下产生的。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引发个人教育行为的根本因素。[1]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例如,2012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和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13位选手中,辽宁省有3位中学生入选,其中在全国获得第一名和第六名的选手竞出自大连海事大学附属初中一个班级。大连晚报记者采访了这两名学生的初中物理老师韩钢和班主任范彩霞老师。从接受采访的两位老师的陈述中可以清晰感受到隐含在他们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韩钢老师在采访时说:“两个参赛学生之所以都出在范老师的班级,与范老师的教学理念分不开。很多班主任关注班级班容整洁高于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范老师不是,开发学生的思维是第一位的。做物理实验势必会把环境搞得乱七八糟,在范老师的班级这是被鼓励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实验器具把教室堆得满满的。范老师的教室一角总是堆满了学生的实验用具。”同样是班级管理,范老师的班级管理理念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价值取向,真正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班级管理的整齐划一。
其次,教育思想具有默会性。默会性是指尽管每一位教师都拥有教育思想,但这种教育思想往往是隐藏在教师教育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教师往往意识不到自身教育思想的存在。即使教师意识到了其存在,往往也很难用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清楚、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更谈不上进行深入分析反思和系统梳理了。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单纯精心设计问题等待学生回答,还是在设计问题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发言的学生是面对教师进行回答,还是引导学生面对同学进行回答,启发同学之间积极进行评价。这都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不同思想。但教师未必能系统清晰地表述出这种行为背后“学生主体”这一教育思想的真谛。
如何引领教师建构自身的教育思想,这是教师培训机构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培训机构应把引领教师建构教育思想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目标。首先,研训教师必须成为思想引领者。研训教师作为区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自己必须是个思想者,对教育教学、课程与教材、教研与培训等有自己明确而系统的观点和看法。中小学教师评价研训教师有没有水平,很重要的内容是看其有没有思想,看其能否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思想,看其是否比一线教师看得更高一点,想得更深一点。其次,研训教师要成为思想启蒙者。在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中,研训教师的思想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引领和激发中小学教师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促使中小学教师主动思考,主动立足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积极反思和建构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和观点,成为有理性自觉的实践者和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思想者。
在培训目标设计上,首先应把激发教师建构教育思想的理性自觉作为重要取向,要让教师认识到,教师不但是教育理论的消费者,更是教育思想的创造者,未经教师思辩的理论是毫无意义的;教师绝不仅仅是大学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更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人,未经广大教师接纳的研究成果是毫无价值的。同时也要让教师认识到,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教育思想的滋养。正如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所言:“中学历史教师既要懂历史,又要懂教育,要有自己的历史教育思想。目前中学历史教师从总体上讲素质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历史教育理论修养,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从而不能从较高层次把握历史教学的方向。即便是一些有进取心的教师,也只能就事论事,研究一些教学技巧,作一些改善历史教学的工作,而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学历史课在整个中学教育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学历史课的地位问题,必须将视点放高一些,放在整个中学教育这个层次上来考察,明确中学教育的目的,并在这个大目的下找到历史教育的位置。”[2]
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也认识到,教育思想不是学者专家的专利,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甚至把是否具有教育思想作为评价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有的一线教师这样表达教育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由于教育分工的关系,不大可能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但是,通过学习、实践和思考,可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看法,尤其是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如果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或教育思想比较落后,就无法胜任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位。”[2]
在培训目标设计上还应激发教师建构教育思想的自信心。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实践经验,这是教师形成自身教育思想的活水源头。书斋里产生不了名师,就像没有教育教学经验及深入系统研究产生不了教学理论一样,不论是前苏联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美国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还是我国孔子的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等,都是深入教学实践第一线,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实验探索而形成的理论。[3]在书斋文献中研究教学现象及其规律的教学研究,如同医师不亲自临床看病人、律师不受理案件、农艺师不深入田间一样,是不可能形成科学系统的教育思想的。
引领教师建构教育思想的核心方略就是“道”一而“术”万。“道”就是从原点视角认识教育,认识教育的真谛和精髓,形成对教育本源的认识,探寻教育的基本规律,这是建构教育思想的基石。“术”就是具体模式和操作范式。教育之“道”是唯一的,亘古不变的,是每个教师都应恪守的。而“术”则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是因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变化的。引领教师建构教育思想就必须引领教师建构对教育的基本认知,引领教师认识教育之“道”。如何认识教育之“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育进行审视。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思想的建构首先必须建立在对人的正确认识上,必须研究人的特点和本质。教育的问题有千万,但教育的第一问便是“人是什么”。每个教师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作出清晰明确的回答。唯有如此,教师的教育思想才能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教育思想的科学性。教师也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在本源上真正了解新课程改革内在的深刻含义,洞察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和真谛,才能不但“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会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从和盲动。关于人的特点,首要的特征是渴望被尊重、被激励,这是人的非常重要的心理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渴望被人肯定是人最基本的天性”。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己或他人身上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其内心深处都渴望被肯定、被尊重,一旦渴望得到实现时,他的许多潜能便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变为一种动力催他向上。从人的这种心理特征角度来说,教育的奥秘就在于悟透人性,教育的内涵就是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对于人的这一特征,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认识。现实中,许多教育现实都淋漓尽致地说明了这一点。例如,2001年第6期《青年文摘》上刊登的“姜村的秘密”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激励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其次,主体性是人的活动的重要特征。人是实践的主人,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任何活动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有效果。教育也是如此,只有学生真正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才会真正产生效果。
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自产生以来,古今中外教育家就对教育的规律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尽管教育家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教育真谛的揭示,但透过教育家们的表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育家在建构自身教育思想时都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上的。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诱导”思想,到孟子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的“自求自得”思想;从《学记》中的“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的“和易以思”思想,到董仲舒“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齐(剂)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的“圣化”思想;从陶行知的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到蔡元培的“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崇尚自然”思想,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教育的智慧是古老的智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尊重人的本性,重视人的主体性,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成为教育家建构个人教育思想的基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课程改革成功模式不断涌现,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成功模式的改革理念:“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洋思中学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学生都能教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杜朗口中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再让我们看看课堂教学改革涌现出的“草根典型”:东庐中学“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新绛中学的“半天授课制”、孟照彬的“有效教育”,等等。不管是改革理念,还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草根典型”,核心理念都是对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潜力的尊重和张扬,关注的焦点都是注重变革学习方式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探寻。
因此,无论是从哲学高度、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维度来审视教育,我们都不难发现,建构教育思想的“道”之所在,那就是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教育活动的本质来探索问题。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育的原点就是人。充分认识人的本质和属性,充分认识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必须充分挖掘人的潜质,要善于激励人、鼓舞人,要充分发挥人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这是教师建构教育思想必须遵循的“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1976年将教育定义为:“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知识的工作”,1997年则将教育定义为:“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我们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对教育本质理解的变化也可以见其端倪。
教育是有规律的,教师必须遵循一定的“道”;教育又是无定论的,每个教师都应该形成自己的“术”,建构自己的教育模式。“道”是一致的,但“术”可以千差万别,教育领域之所以“桔生淮南枳生淮北”的现象俯拾皆是,之所以“同课可以异构”,这就是“道”一而“术”万的道理。守住教育之“道”,基于自身的教育实践,建构自己的教育模式,这是教师建构教育思想的基本认知。
教师教育思想的构建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既要有对教育的认识,又要通过一定方式,特别是书面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常言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教师有了教育经历,并不等于形成了教育经验,因为教育经验虽然以教育经历为基础,同时更需要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有了教育经验,并不等于形成了教育思想,因为教育经验对教师个体有很强的依附性,而教育思想虽然以教育经验为基础,但更需要在自我反思和系统梳理基础上,以文字、音像等物化形式加以表达。教师应善于把关于教育的个人知识变成人际知识,积极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对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是颇有益处的。目前在中小学教师中试行的职称制度改革,即评选教授级高级教师。这种评选更加注重研究成果。这也要求教师要积极表达个人教育思想,有个人的专业研究成果。
教师表达教育思想的方式是多元的,古今中外教育经典中既有体系宏大、结构精密、论证严谨的著作,也有随笔式的、讲故事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既有文本成果,也需要有实践成果。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等,都是体系宏大、结构精密、论证严谨的教育经典著作。而集中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则是用夹叙夹议方式表达的,其中又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对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最擅长用老百姓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教育道理,他还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卢梭则用小说的形式——《爱弥尔》来阐述自己“自然教育”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教育论著都是用散文的语言来表述;而在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有的教育论著中,最有影响的《教育诗》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展现教育思想的。[1]
教师培训目标设计中既要引领中小学教师撰写学术论文,还要引领教师更多的用教育案例、教育日志、教学课例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优秀课例,如同著名作家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作品一样,优秀课例中隐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也浓缩着教师教学艺术的积淀和结晶,这种基于职场形成的学术成果是一般论文所不能替代的。
[1]王冬凌.深化校本研修应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3):16.
[2]廖欲晓.教育思想——21世纪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的灵魂 [J].学科教育,2000(6):22.
[3]王鉴.从“教学论”研究到“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2):65.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Cultivation of Famou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Concurrently Discuss Value Orient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Goals
WANG Dong-ling
(DalianEducationUniversity,Dalian116021,China)
Educational thoughts are the watershed between famous teachers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Refining educational thoughts on the base of practice is the only approach by which famous teachers are made.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should lead teachers to construct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regard the work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 orientation while designing training projects.
famous teacher;educational thoughts;training goal
G632.3
B
1008-388X(2012)03-0009-04
2012-08-30
王冬凌(1965-),女,辽宁阜新人,教授,博士,大连教育学院副院长。
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