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适的学术品格
——以胡适的小说考证为例

2012-08-15 00:50蒋玉斌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治学胡适证据

郑 璐,蒋玉斌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文学作品研究

论胡适的学术品格
——以胡适的小说考证为例

郑 璐,蒋玉斌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胡适的小说考证有其独特的学术风格,曾经开启了当时小说研究的新局面。其学术品格表现为 “重科学方法”、“视野开阔,对各门学科旁搜博览”、“谨严态度,求实精神”等。从胡适的小说考证及其相关论学杂感出发,探寻其治学态度及学术个性,并从中寻找其小说考证的价值及对后人治学的启示。

胡适;学术品格;小说考证

胡适一生著述了一大批古小说考证文字,主要有 《〈水浒传〉考证》、《〈水浒传〉后考》、 《〈红楼梦〉考证》、《跋 〈红楼梦考证〉》、《〈三国志演义〉序》、 《〈西游记〉考证》、《〈镜花缘〉引论》、《〈水浒续集两种〉序》、《〈三侠五义〉序》、《〈老残游记〉序》、《〈儿女英雄传〉序》、 《〈海上花列传〉序》、《〈官场现形记〉序》、《考证 〈红楼梦〉的新材料》、《辨伪举例 (蒲松龄的生年考)》、《〈醒世姻缘传〉考证》等,其中有对小说著者、版本的考证,也有对小说故事来源及演变的考证,这些考证对古代小说研究有重要启发。胡适在其二十多年的小说考证中,“替中国文学史家与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扩充了无数的新材料”[1],使后世小说研究走上了一条严谨科学的道路。我们翻阅资料,发现胡适从搜集到辨伪再到运用材料,有其独特的学术风格,这表现在他的小说考证是以科学方法搜集材料,且其所引材料涉猎广泛,运用材料谨严、求实。

一 以科学方法为指导

胡适认为 “中国传统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2],对于个体作家创作小说,就应用 “一般历史研究的法则,在传记的资料里找出该书真正作者的身世;他的社会背景和身世状况”[3]。而对于历史小说,我们应采取 “历史的方法”,探寻其自故事发源及至小说成型的整个演变过程。

胡适根据小说的不同类别以不同的方法寻找材料,这里我们具体介绍后一种方法,即 “进化观念”指导下的 “历史的方法”。在 《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中,胡适介绍了这种方法,他讲到杜威先生教给他一个解决我们自己的特别问题的哲学方法,叫做 “实验主义”,分两步,其一是历史的方法,其二是实验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即 “祖孙的方法”,“不把一个制度或学说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总把他看作一个中段:一头是他所发生的原因,一头是他自己发生的效果;上头有他的祖父,下面有他的子孙。”[4]以这种方法为指导,我们对于一些学术研究的对象,诸如文学作品、历史现象、政治制度、文化观念之类,也可把它们放在历史演变的环境中,探寻其前因后果,拓展其治学材料的寻找方向。

胡适在 《西游记》、《水浒传》以及 《三国演义》和 《三侠五义》等长篇历史小说的考证中对考证材料进行搜寻的过程,就是在 “历史的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如 《〈水浒传〉考证》,胡适认为 《水浒传》历经了上下七八百年的历史,施耐庵的 《水浒传》“是从南宋初年(西历十二世纪初年)到明朝中叶 (十五世纪末年)这四百年的 ‘梁山泊故事’的结晶”[5]。基于 “种种不同的时代发生种种不同的文学见解,也发生种种不同的文学作物”[6]。胡适从 《宋史》中关于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记载着手,查出宋江等三十六人都是历史人物,接着是宋末龚开的 《宋江三十六人传》中宋江故事的流传, 《宣和遗事》所记的梁山伯三十六人的故事 (《水浒》故事的缩影),周密 《癸辛杂识》所载的龚开 《三十六人赞》;到元曲里的水浒戏 (水浒故事的发达,水浒人物的自由创作);再到明代多种版本的 《水浒传》的演变,他从不同时代 《水浒》故事的流传与新变以及同时期史书、文人专著等的记载来寻找 《水浒传》成型的完整过程。

这种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使研究者在搜集材料时有计划的找书,避免盲目寻找浪费时间;而且正如胡适所说 “这个方法的应用,一方面是很忠厚宽恕的,因为他处处指出一个制度或学说所以发生的原因,指出它的历史的背景,故能了解他在历史上占的地位与价值,故不致有过分的苛责。一方面,这个方法又是最严厉的,最带有革命性质的,因为他处处拿一个学说或制度发生的结果来评判它本身的价值,故最公平,又最厉害。”[7]这样依据研究对象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搜集材料,在此过程中梳理其发展历程,找到正确的观点和证明的材料,使我们的思路逐渐清晰,治学也更严密。

二 视野开阔,旁搜博览

胡适在其 《读书》一文中说: “无论读什么书总要多配几副好眼镜。”[8]“达尔文研究生物演变的现状,前后凡三十多年,积了无数材料,想不出一个简单贯串的说明。有一天他无意中读马尔图斯的人口论,忽然大悟生存竞争的原则,于是得着物竞天择的道理,遂成一部破天荒的名著,给后世思想界打开一个新纪元。”[9]“所以要博学者,只是要加添参考的资料,要使我们读书时容易得 ‘暗示’,遇着疑难时,东一个暗示,西一个暗示,就不至于呆读死书了。这叫做 ‘致其知而后读。’”[10]他想告诉治学者要多读书,多积累材料,读各方面的书,积累各门学科的材料,这样视野渐渐打开,知识融会贯通,思路自然会越来越清晰,新的想法也会跃然纸上。

胡适本人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宗教、民俗学等领域,再加上他的 “考据癖”,使他在治学中能主动地发现问题,且能广泛涉猎各门学科的材料。我们从胡适对古代小说的考证中,可看出他对材料的重视及其运用各种材料的创造性发现。胡适在小说考证中引用的材料包括宗教资料、家族史料、地方志、类书、文人专著等,如胡适考证 《红楼梦》作者的家世,广泛搜罗有关著者身世背景的各类材料,查找了袁枚的 《随园诗话》,俞樾的 《小浮梅闲话》,吴修的 《昭代名人尺牍小传》,李斗的 《扬州画舫录》,韩菼的 《有怀堂文稿》,章学诚的 《丙辰札记》,清代人物传记 《耆献类征》,顾颉刚的 《江南通志》以及 《上元江宁两县志》中曹氏一家历代担任职官的情况,《振绮堂丛书》内的 《圣驾五幸江南恭录》中曹寅接圣驾的详细记录,《四库全书提要》谱录类食谱之属存目里载曹寅所刻的 《居常饮馔录》,《提要》别集类存目载曹寅的 《楝亭诗钞》、《楝亭诗钞别集》。《八旗氏族通谱》中其宗族情况,杨钟义的 《雪桥诗话续集》中曹家与清宗室的来往,《八旗人诗抄》(《熙朝雅颂集》)中敦诚兄弟关于曹雪芹的诗,敦诚的《四松堂集》等材料,这里面就有人物传记、地方志、时人笔记、诗集,还有曹家人的刻书及著述、家族谱系资料等。胡适之所以能广泛地搜集材料,在于他从一开始就突破学科的限制,“一切史料都是证据”[11];还在于他善于从材料中发现材料,每找到一则新材料,他就循此路径更深入地探寻下去,这样不断涌现出新思路,指导他去寻找下一个新材料,在不断的搜集与整理中找到可靠的证据和答案。

三 谨严态度,求实精神

光是找到材料,多方搜集材料还不够,胡适认为做考证还要借鉴法官断狱的谨严,要能 “严格的审查证据”,“敬慎的运用证据”[12]。

在治学中,材料是我们得出结论的证据,材料的充实与否决定着我们能否得出一个明晰准确的结论;材料的真伪决定着结论的对错。因此,材料固然重要,材料的鉴别与分析更为重要。那么,怎样鉴别材料,从哪些方面审查材料呢?胡适在 《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一文里提出:“凡做考证的人,必须建立两个驳问自己的标准:第一要问,我提出的证人证物本身可靠吗?这个证人有作证的资格吗?这件证物本身没有问题吗?第二要问,我提出这个证据的目的是要证明本题的哪一点?这个证据足够的证明那一点吗?”[13]“第一个驳问是要审查某种证据的真实性。第二个驳问是要扣紧证据对本题的相干性。”[14]这就是 “严格的审查证据”。而对于 “敬慎的运用证据”,胡适说:“科学态度在于撇开成见,搁起感情,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据走。”[15]“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16]充实的证据是观点证明中的有力依据。考据学是最重视证据的,胡适深谙此理,他在考证 《红楼梦》作者家世时,先从前人征引的一条旁证资料袁枚的 《随园诗话》入手,知道曹雪芹是曹楝亭的儿子;而俞樾在 《小浮梅闲话》里说曹子清即曹雪芹,随即怀疑这两条材料。后来他从吴修的 《昭代名人尺牍小传》、李斗的 《扬州画舫录》中考证得到“曹寅,字子清,号楝亭”;从顾颉刚的 《江南通志》里的江宁织造职官表、苏州织造职官表和曹寅的 《楝亭诗钞别集》里 《郭振机序》的记载考得曹颙和曹頫是曹寅的儿子;从杨钟义的 《雪桥诗话续集》和敦诚的 《四松堂集》得知曹雪芹名霑,是曹楝亭的孙子,他与敦诚、敦敏兄弟为同时人。最终证明了袁枚的《随园诗话》和俞樾 《小浮梅闲话》里记载的有关曹雪芹与曹寅关系的两条材料是错误的,考证得到了曹氏真正的家族谱系。仅从胡适考证曹雪芹的家世这个小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对材料的审查是很严格的,一个结论的考得需要多条可靠材料的证明,不管是主要证据还是旁证,都得是真实可信的,有些材料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海内孤本。对胡适来说,即使得不出结论也没关系,一定得保证材料的可靠。材料是小说考证中的重要依据,寻找到多少材料、有没有对材料进行辨伪、材料是不是切合问题这一系列环节决定着我们能否得出准确、可信的结论。胡适在小说考证中以历史的方法寻找材料,使搜集材料的整个过程有计划、有方向,思路更清晰;旁搜博览各类材料,为研究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引导治学的深入发展;“严格的审查证据”,“敬慎的运用证据”又使我们时时不忘治学的谨严。

胡适小说考证的价值表现在他对小说学术研究领域的开辟,对小说研究、史料保存所作的切实工作及一些小说研究理念的提出。胡适小说考证的第一项贡献就是他的开辟之功。学术无贵贱,小说戏曲与散文诗歌一样兼有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其次,胡适的小说考证主要是 “资料考证性的基础工作”[17],他综合新旧材料与经学、史学方法校勘小说版本,考述著者身世背景,编制年谱,考辩小说故事源流,撰写序跋等。这些工作具有开创性、系统性,及时搜集整理了一部分珍贵的小说史料。同时胡适还提出了研究小说的一些理念,如 “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18],“世代累积”观点[19]等,这些理念反映出胡适对古代小说创作的宏观理解。对小说不同于其他文体的个性特征的探寻,有助于我们把握古代小说的整体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

胡适的小说考证既是一种开拓,也对后人治学有一定的启发。首先,治学要灵活。胡适重科学方法的运用,但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对象。胡适身体力行,用他的小说考证告诉我们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其次,治学应融会贯通。如今的文学研究在搜集材料和治学方法的选择上更加多元化,根据研究对象的变化探寻相适应的理念与方法。在这方面,胡适的小说考证可说是先行者。再次,治学态度要谨严。在治学中,我们选择的材料需真实可信,运用材料应贴切严密。胡适等前辈学者对古代小说的论证为我们做出了典范。

总之,胡适的小说考证奠定了古代小说研究的基础,启发后辈治小说者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小说理论的发展,以更加严肃的学术态度来研究古代小说。胡适的小说考证表现出一种对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探求,一种对后世学者端正治学态度的期望,一种对未知的学术前景的企盼。相信未来的学者定会在这条路上一路耕耘,一路前行,结出可喜成果。

[1]欧阳哲生.胡适文集(十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1.

[2][3]欧阳哲生.胡适文集(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99、402.

[4][7][8][9][10][15][16]胡 明.胡适作品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42、64、377.

[5][6][18]欧阳哲生.胡适文集(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79、409、410.

[11]欧阳哲生.胡适文集(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6.

[12][13][14]欧阳哲生.胡适文集(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95、196.

[17]陈大康.古代小说研究及方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6.9.

[19]蒋玉斌.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检讨[J].学术研究. 2006,(9).

[20]耿云志.胡适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1]欧阳哲生.胡适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On Hu Shi’s Academ ic Personality --Taking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Hu Shi’s Novels for Examp le

ZHENG Lu,JIANG Yu-bi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ina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2,China)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Hu Shi’s novels has its unique academic style,which once started a new prospectof novel research at that time.His academic personality is embodied in his“valuing scientificmethods”,“broad vision with interest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and “rigorous scholarship and truth-seeking spirit”.Based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the related documents,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explores Hu Shi’s approaches to scholarship and academic personality so as to disclose the value of textual research and inspiration to the scholarship of the later generations.

Hu Shi;academic personality;textual research of novels

I206.5

A

1674-3 652(2012)09-0 113-0 3

2012-07-25

郑 璐,女,河南巩义人,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蒋玉斌,男,四川大竹人,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何 来]

猜你喜欢
治学胡适证据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分期付款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手上的证据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手上的证据
“证据”:就在深深的水底下——《今生今世的证据》“读不懂”反思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