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需要强化对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

2012-08-15 00:43:59张清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1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意识环境

张 虹,张清华

(赤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高校需要强化对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

张 虹,张清华

(赤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环境意识教育是时代的产物.环境保护教育对个人来讲从小就开始了,在学校教育中有明确的环境知识传授和在不同学科中的渗透.但人们对环境的关注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及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逐步明确的,环境意识的明确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全面,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更和谐.环境意识的形成需要灌输的过程.高等学校关注、加强和完善对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是未来环境建设的需要.环境保护是科学,需理性对待.

环境意识;普及教育;环境保护

1 环境意识教育是时代的产物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转折性的变化,人们关注的重点也在发生变化.从只看生产能力有多大,生产水平有多高,经济增长速度有多快,财富积累到何种可观程度,到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被忽略掉的方面:在生产中采取的是什么手段,挥霍了多少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把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污染(不否认研究污染也可以创造价值)到什么程度,给这个世界造成了多少纷争和危机.现代的生产能力和条件使现代人在享受着金钱与财富满足的同时也背负着沉重环境问题的“十字架”.

一种意识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所遇到的问题、经历的实践过程.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但不能否认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生产力的水平的高低,环境因素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每一代人或不同的群体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在对自然未知的时代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阐述的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的第一阶段,人们是完全依赖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来说是强大的力量,人们对环境的影响(消极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可以说自然界本身通过自身循环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那时的环境问题不成问题.但到了第二阶段,人类向自然抗争,并逐步取得对自然的支配地位,这时人类的活动本身有了自觉性,但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明显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通过自然界本身已经很难恢复自身的平衡,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不断满足生产和自身消费的愿望,但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问题.所以,人们从只重经济发展速度、自身利益的满足到更多的关注环境变化和对社会整体的关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低碳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意识日益融入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中.

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点,这需要人类的智慧和科技手段,也需要人类对待自然有更理智的态度和适应自然规律的生活习惯.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国人的心态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个世界让你根本躲不开正在经历的事实.人类生活的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在人们的有目的行为后经历一个更长的阶段才能体现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控的;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所掌控的,虽然在经历一个时期后也会表现出利与弊,但总是在不断的完善,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增多的环境问题让人们把目光和思想更多的放在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活环境对人的身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方面.环境意识教育及每个人环境素质的提高,是时代的需要和产物.关注环境就是关注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其它生物的生命),使人们的行为从关注环境的角度出发而变得越来越自觉.环境意识是人类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2 环境意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和在实践中渗透

任何一门知识理论都需要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灌输和和在社会实践中渗透,通过不同学科和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及普及和提高.

环境意识的提出是人类意识的进化,是人类价值观的进步,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教育是现阶段必须要做的事情.每一个人从懂事开始,家长就告诉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地扔纸屑、杂物等,从一上学,我们就知道,要爱护公共财物等,这些感性的认识和具体的行为,是经过多次强调和灌输而形成的.至于说为什么要这么做,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和经历的事情的增多,我们才意识到,环境的整洁和美好是需要大家维护的,自然环境中的天然资源是有限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维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每一代人在改造自然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会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人们在享受自然带来的财富的同时也要分享由于人们的活动造成的自然灾害(有些自然灾害是由于天文、气象和地理的原因,这是人类现在不能控制的).

现在的大学生环境意识比较淡薄,从一点来看(当然不能以偏盖全)在大教室上公共课的学生,即使教室内有装垃圾的器物,还是有更多的学生把垃圾袋、矿泉水瓶等放在桌洞内,还有部分学生把垃圾扔在教室后面的角落,而不是下课后扔在垃圾桶内;在小教室,每个桌堂内都有水果皮、垃圾袋、水瓶等,量还不少,很少有学生顺手把用过后废弃物带出教室,虽然有专人搞卫生,但也反映出学生的环境意识淡薄和不良的习惯.在课堂上,做过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更多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逐渐明确的,少部分学生是受家人的影响从小养成的(更多的父母的环境意识是无意识的或是潜意识的.但不能否认节约意识.).部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态度是不主动不积极.这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比较少或不太关心,也可以说,环境意识在部分学生中是淡化的.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需要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提高理论上的认识,需要进行理论的灌输,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学校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环境意识.个人的良好习惯通过群体表现出来就是从周围环境出发,从关注自然出发,从关心小环境到关心大环境,形成环境意识.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小社会,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学校一定要重视从具体行为上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对待环境的问题上形成正确的观念,在行动上不能左右为难.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融入各门学科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环境对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在高校,环境教育除了环境资源专业的学生外,更多的学生是不接触环境基础知识和环境理论的(因为在小中学时已经有所了解),即使有环保活动,更多的学生也不能说是积极主动参加的,实际上活动的参加者也只能是少数人.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国人的心中,认为环境问题是生产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温室效应等,和普通老百姓的行为关系不大,而且普通人对环境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其实,每个人的行为对环境都有影响,如果每个人都随地丢垃圾,结果可以想象.更重要的是有了明确的环境意识才能在行动中有自觉性.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可以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在大学,必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可以或不可以做,环境意识教育在大学阶段是不可缺少的理论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在高校,环境意识的明确及环境知识的深化,既需要有明确的教育引导,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对学生有一种示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专业学生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1)专题讲座的形式.通过专题介绍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环境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和思考.(2)专业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定的形式推广环境知识.可以通过校园内的专栏介绍环境保护的常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环保活动;可以借用学生会组织环境知识演讲等.(3)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了解环境的变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科学性等生活常识性的理论.这样不会出现“抢碘盐”的情况.我们了解明确环境意识,目的是在实际行动中改正一些不良习惯,懂得合理索取和绿色消费.在2000年12月“绿色消费年”主题启动仪式上,中国消费者协会会长曹天站说,“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选择示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二是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三是引导消费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合理健康的适度的消费观念.只要学校重视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使学生在关注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

3 环境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保护环境

对环境问题,刚从饥饿线上爬过来的我们,听起来只觉得好玩,极少想到会危及自身.可怕之处在于,环境问题一来就气势汹汹,不容躲闪.有点警惕的,起初还以为不过是个环境卫生,陡然间方知,实则关乎着国计民生,不是子孙后代会怎样,而是自己当下会怎样.这是认识,真要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最常见的态度是,凡事自己小心,真要遇上了,只能怨自己倒霉.很少有人想到,中国的生态问题已然如此严重,我应当挺身而出做些什么.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但环境保护要讲究科学,要考虑条件,任何一种方法都要考虑其暂时性和局限性.

环境保护的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环境问题的出现.关注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的意识,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个过程,由于事物本身发展的不确定性,使人的认识和行为也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科学技术)解决的,但不可能彻底解决,因为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对具体事物来说的,都有它的局限性.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实际操作是从生产和经济领域开始的.欲解决环境问题,应着眼于环境保护的问题.

环境保护对具体的事件来说,是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积极方面.但在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有理性,需要科学的态度,不能凭想像.如二十年多前有一个声音:地球上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按照这样的速度开采下去,只要30年的时间就会被开采完.可30年过去了,查新闻还是这样一种说法.但石油的价格却涨的很快.这是需要提到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需要一定的舆论配合的.和环保运动有一定的关系.1970年4月22日出现在美国的第一个“世界地球日”是美国环境保护运动走向高潮的标志;1971年绿色和平组织在加拿大成立.1979年,绿色和平组织内部开始出现经费问题,社会上的反环境保护主义势力也在抬头,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环保运动陷入低潮,原油价格也没有继续上涨,全球经济总体上可算是健康高速发展.这里说到这个问题,是想说明,环保是科学,科学是有前提的,科学的正确是暂时的,是对具体问题而言的.不能因为看到出现问题了就主张回到过去,过简约生活.其实,每一代人对过去的生活又了解多少.保护环境是在发展、利用和改造中来保护,而不是在固守、静止中保护,更不能因为保护而停止发展.处理好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任何国家都在面对,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在处理环境问题的方法上没有更多的话语权,但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需要考虑国情和经济实力.虽然从国家政策看不希望企业生产走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在实际生产中并不能完全做到,更多的时候也是在复重西方的老路,但总是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具体的科学方法在保护中寻求发展.

普及环境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首先在理论上要有一个正确认识,掌握了理论才能在实践中采取正确的行动.其次,在环境问题上要逐渐避免“公地悲剧”的重演.这里的悲剧不仅是指环境本身,还有我们对环境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更好更理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环境保护总是和经济利益相联系.对我们个人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从我做起,管理好自己的行为,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虽然自然界本身的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人类对自然界的变化还是有能力控制和改变的,当然更主要的是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关注环境问题,形成明确的环境意识,目的是科学合理的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实现生态文明.考虑到环境问题的滞后性,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以科学、文明、自觉的态度对待自然界,对待环境的未来.

4 结束语

环境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环境意识是否明确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因为环境意识的明确改变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认识;改变了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自然环境各个部分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认识,克服了人类行为的盲目性和危害性.大学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育,通过课堂对学生的灌输和具体的实践对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的渗透,可以提升学生的环境价值观素质.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就是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人们具有环境意识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法》即将出台,这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准则.使低碳生产和生活有法可依,不论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生产,都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21.

〔2〕刘艾.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0,12(4).

〔3〕咸聊,冯好.中国经济大洗牌:未来10年中国经济如何转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G64

A

1673-260X(2012)11-0216-03

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Y11217)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意识环境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