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角色和激励机制研究

2012-08-15 00:43:59毕丛娣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1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校企职业

毕丛娣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IT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角色和激励机制研究

毕丛娣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影响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其积极性、持久性及深度如何,在于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本文从分析IT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及角色为切入点,提出了建立激励机制的若干建议.

职业教育;激励机制;角色;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有多方面原因,现有培养模式中缺乏用工主体—企业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影响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院校意识到与企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去“找”企业,然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参与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也比较尴尬,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目前还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来促进和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权益.

1 IT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控制运营成本、保证经营利润的前提下,企业能够为实习学生提供的资源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实习期满后,实习生就要走掉;另一方面,实习生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展开工作极有可能给公司运营带来负面影响.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希望员工上岗就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不想在员工培训上投入资金和时间.再加上IT企业具有人员流动比较大的特点,企业培训的员工未必真正会长期为本企业创造价值,经常出现刚刚培养成熟的员工就“跳槽”到其他企业.目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益不成正比,甚至支出远远大于其预期收益,而且一些浅层次的合作往往还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麻烦,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有可能使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缺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需的市场组织架构

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点对点的合作,一个学校与多个企业合作,一个企业也不仅与一家学校合作,市场处于分散割裂状态,缺乏完整统一的组织框架,尤其缺乏嫁接学校和企业的中介服务机构.无论是企业还是院校对校企合作都还不能站在整个IT行业的发展角度去看待,更没有形成校企合作的市场平台,职业院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契约合作,还应有第三方进行监督和管理才能保障整个市场行为有序开展.上万所院校与几百万家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规模如此宏大的社会实践需要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唯有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与监督管理机构的存在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有序健康发展.[1]

1.3 不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没有赋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定义务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也陆续出台,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劳动法》为基础,以《职业教育法》为核心,以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性文件以及各地的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保障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有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的规定不够系统和完善[1].目前的政策、法规仅仅停留在原则性规定上,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大多停留在“鼓励”或“倡导”上,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没有赋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定义务.[2]

1.4 尚未建立起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目标实现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实际上,从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始,校企合作始终就是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但是,我们却很遗憾地发现,绝大多数的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即便偶有合作,也难善始善终,究其原因,是缺乏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没有保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既得利益.

2 IT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角色分析和建议

2.1 企业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施者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企业进入学校进行企业文化的宣讲和部分课程的教学,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性环节的训练,使人才培养能更好的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零距离”.“实践证明,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更能发挥技术优势和能力特点,较快适应岗位要求,较快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这种与企业联合办班的形式,达到了企业、校方、学生“三赢”,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3].

2.2 企业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2.2.1 企业进入教育领域,是近年来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一项重大的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关注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创新.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同时,尤为注重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第一次提出制订校企合作法规,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范围.特别是在第十四、十五条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新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使传统的教育体系暴露出教材滞后、教育内容和方式与当前的技术热点和生产严重脱节等现象.学生毕业后,很难立即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产学结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2.2.2 企业是教师提升职业技能的摇篮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IT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一方面,高校可以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程能力,较好的途径就是安排教师到IT企业亲身参与实际的工作实践,了解行业管理知识和技术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和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切,离不开企业的密切配合,企业要成为教师提升职业技能的摇篮.

2.2.3 企业是职业教育专业改革及课程改革的关键参与者和支持者

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学校开设的专业应与地方经济息息相关,体现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和支柱产业服务的鲜明特色.要想真正实现符合市场需求的目标,必须有企业的参与才有可能实现.在“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理念的倡导下,学校应该和企业共同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岗位知识要求以及专业技能要求等进行充分论证,制定专业改革和建设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学科成长性显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课程体系应该根据行业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才能更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以技术发展为依据,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体系,没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是很难实现的.

2.3 企业是在实训过程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践行者

初入职场的学生,对企业文化的接受和融入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应该帮助学校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划上与企业的实际需要一致.在精神文化上,将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服务至上的理念以及爱岗敬业的精神充分渗透到学校的学风、班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使企业精神与学校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制度文化上,积极倡导企业优良的职业道德以及严格的职业纪律,将企业生产、企业管理的各环节规章充分融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3]

3 IT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自觉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意识

要宣传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人力资源开发与储备需要、时代要求、社会责任、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提高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和保障,从而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3.2 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

企业的根本利益就是它的利润和效益,国家应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让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它才会主动参与.

3.2.1 企业税收的减免政策、经济损失的合理补偿等政策

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决定了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有较大的付出.例如:顶岗学生的管理,技术操作的指导,机器材料的消耗等等,这是企业消极对待校企合作的症结所在.政府应该给予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和奖励.

3.2.2 对于职业教育合格企业教育附加费减半征收或全部免除,同时在金融、财政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3.2.3 对于职业教育不合格企业,批评教育,限期整改,教育附加费全额征收,并处一定罚金.

3.2.4 允许企业付给实习学生的工资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减少劳动力开支,降低成本.企业可以优先选择适合于本企业工作岗位的优秀学员,获得高素质的员工,可以节省新员工在岗位熟悉、岗位培训等方面的费用,从而能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受益,以提高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积极性.

3.2.5 对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授予相关荣誉称号.对“企业教师”可以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以激励.

3.2.6 政府要建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主要资助IT企业的兼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资助学校和IT企业联合设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资助学校为学生在实习期间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3.3 完善和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制体系

3.3.1 尽快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

现行的政策法规多数是“号召”、“鼓励”、“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不明确,企业可以参与也可以不参与,可以多参与也可以象征性地少参与,因为企业没有法定的地位、义务、责任和权利.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明确学校、合作企业在合作办学中双方的地位、义务、责任、权利,明确政府在合作办学中具体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明确双方在资金使用、设备使用、人员使用、场地提供、招生、就业、培训等方面的责任.要明确企业在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学生技能鉴定、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要有参与权.例如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凡从业人员超过10人的企业,其接受的培训学员不到从业人员的7%,必须缴纳培训税,凡提供的培训岗位超过7%且全部签订培训合同的企业,将得到相应的经费补偿.

3.3.2 制定检查、考核、评估的相关细则

成立由政府、学校和行业协会为主要成员的组织机构,建立职业教育合作委员会,作为政府校企合作的指导、咨询和服务机构,制定检查、考核、评估的相关细则,保障和监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通过定期考核评估,把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对企业实行“奖、补、免、返”的依据,以保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使校企合作培常态化,避免短期行为.[3]

3.3.3 构建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网络系统

应由政府牵头多方合作共建,为学校、企业、社会各界提供便捷的产学研合作信息和相关服务,为产学研合作各方节省信息搜集成本,降低各方的交易费用,优化信息的组合,降低合作各方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为产学研合作各方提供合作项目的技术性、先进性、科学性、经济性、适应性和价格等参考资料,从而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总之,政府是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者和捍卫者,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来促进和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权益,将校企合作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校企双赢,使职业教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1〕李秀红,刘伦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的经济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2〕曾宪明,贾剑方,符凡.论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

〔3〕邹俊舟,徐远彬.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分析[J].中国商界,2010(3).

〔4〕毕星恩.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2).

〔5〕董金凤.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激励机制探究[J].河北企业,2010(4).

〔6〕谷丽洁,谷海玲.行业协会和生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探究[J].企业管理,2011(35).

〔7〕李祥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研究——对策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G710

A

1673-260X(2012)11-0199-03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校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中国公路(2017年11期)2017-07-31 17:56:31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29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