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观下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

2012-08-15 00:43:59杨海燕邓定胜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杨海燕,邓定胜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和谐教育观下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

杨海燕,邓定胜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政治稳定和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本文从毕业生就业形势,指出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就业;和谐教育;高等教育

为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领导,落实责任[1].

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话题.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从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变,就业思想以及就业工作都该重新定位.就业事关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对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有直接影响,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是第一批扩招生毕业的年份,从2003年开始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2003年到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12万人、280万人、338万人、413万人、495万、559万、610万人、631万人、660万人、680万人.而2003年到2011年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70%、73%、72.6%、71.8%、70.9%、70%、74%、72.2%、74%.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预计“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四川民族学院位于四川藏区,地理位置相对闭塞,本地就业岗位相对缺乏,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目前就业工作存在主要困难是缺乏对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从事职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就业实习见习基地有限.

2 目前就业工作的问题分析

2.1 就业指导体系不够系统和完善

学校的招生就业处,作为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抓学生的就业工作,每个系部也配置了专门的就业信息员,是对学生就业的重视,为学生就业服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部分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针对毕业生的就业要求,很大程度上存在互相推诿的问题,认为自己只要上好课,就业工作是其他人的事,不能更好的为毕业生服务.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也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及全校教职工的互相配合;就业工作还应该作为一项长期持久的项目,既需要贯穿于学校的管理环节之中,也需要贯穿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中.

2.2 毕业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

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在于毕业生的数量提高了,作为岗位的提供者来说,可以优中选优,万里挑一;作为岗位的竞争者来说,更需要自我本领,突出能力,才能出类拔萃.然而,目前很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才发现自己与就业岗位存在着距离,不在意平时知识能力的积累,没有过多的就业准备.尽管这方面学校老师一直都在提醒,但很多都是在关键时候才开始醒悟.这方面的主要表现:一是能懂得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二是专业知识丰富,但表达能力欠缺,不能在面试中被人注视,不能脱颖而出;三是个人本领没有亮点,专业不突出,爱好不明显,平平淡淡.比如计算机已成为衡量毕业生能力的一个基本方面,但仍有个别学生在毕业时还不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

2.3 大学生就业观念明显滞后

从毕业分配制度到目前的双向选择,学生本人大多还是认为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才是理想之处,对私有企业、民办学校等仍存在不少的偏见.加上一些学生家长的偏执,认为找工作就是一生的事,对短期福利不好的工作都一屑不顾.还有部分学生对就业地域选择自设限制,或是仅在本省或者本市,而且要求工作地点都在一线或二线城市,对乡镇县不闻不问.这些就业观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和心理有关,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不能较好地规划自我人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在工作待遇上期望值明显偏高.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值与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形成鲜明对比,结果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处于民族地区的高校,部分学生还因为畏惧当地环境等原因而放弃工作.

3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3.1 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提供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指导者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活动;是帮助大学毕业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及时落实用人单位或自主创业的活动;是为大学生就业后如何谋求职业发展、创立事业提供帮助和指导的活动;是帮助大学生在职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活动.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因此学校应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加强就业经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其使用效益.就业经费的管理应做到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就业经费的用途应主要在就业讲座、就业研讨、就业论文奖励、就业基地建设、通讯费补助等方面.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精神,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分年级安排学生通过“职前网络学堂”收看就业讲座,有针对性地邀请企业家、企业高管、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毕业生等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一、二年级注重职业生涯的规划,三年级注重专业领域就业的方向指引,四年级注重当前就业形势的解读.将就业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的每个学期,让学生实时了解就业、关注就业.特别是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调适,提供优良的心理辅导服务.

提供实时全面的就业信息.做深、做细、做实政策宣传工作,加强网络建设,注重网上招生就业宣传,在传达国家对就业方针政策的同时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出一套适合本校的就业制度.使用好“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各系高度重视并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学生观看就业讲座.就业工作人员一方面和以前的就业单位联系以取得就业岗位,一方面负责互联网上适合本校学生就业范围的信息,并及时通过就业网站、班主任、电话手机信息平台或班级QQ群进行信息发布.学校将收集信息量的多少作为年终就业考核指标之一.

提供高效的就业后勤服务.各系要按照《四川民族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试行)》指标体系的要求做好就业的各项工作,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和存档工作,还应规范事务性工作,提高就业方面一系列的办事效率,一切为生为本,为学生着想[4].此外,院系都应该做好迎接单位选人的准备,比如毕业生的信息,会议室的布置,面试室的配置等.若遇到一些单位提出的合理的特殊要求,应配合学生尽快的办妥,提高录取的机会.

3.2 强化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从实际出发,实现教育与社会接轨.目前高校大都注重新专业的申报,一旦开始招生几乎就按照相同的模式在办学.专业招生比例应该按市场需求来划分,才不至于毕业生过于闲置,出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更应优化招生层次,适当调整招生对象、适当多招藏加考生,将能带动民族地区经济、民族文化等民族建设方面的专业优化,真正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其次是培养模式,更注重职业技能培养.教学应该加强与社会生产中的衔接,与就业要求中的“相关工作经验”联系,尽可能的在教学环节中涉及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培养,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比如专科工科教学中,淡化纯粹理论公式的演算过程,注重实际应用范畴及动手能力.

从教师抓起,加强专业师资建设.目前高校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再来到学校,从书本再到书本,缺乏在实际工作项目的具体锻炼,实践经验和技能明显不足.没有实践操作的亲身体会,不了解一线工作情况,这样培养的学生难免会缺乏实践能力.学校可以考虑从工厂或公司一线招聘一批教师,来增强专业教师队伍,或者派目前的专业老师利用寒暑假在公司企业进行调研或者亲自参与到项目之中,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

从能力培养,走职业资格考证途径.学生在高考报考自愿时可能对专业缺乏了解,进入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学习又进不了状态,专业势必对就业有很大的影响.在专业逐渐淡化的时代,毕业生应该选定自己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的技能培养,鼓励学生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毕业生职业规划比赛、各种就业技能大赛,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拿证为锻炼能力的目标.为就业增加砝码,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3.3 激发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

认识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者埃德加·H·施恩教授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形成较明确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发现自己的爱好与专长,哪怕与专业无关,只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自己的人生,做好职业规划.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学生正确地评价、认识自己,按未来的职业目标去塑造自己.

把握机遇,收集就业招聘信息.能否就业不仅取决于知识能力的拥有,还在于对就业信息的掌握和处理上.每年用人单位招聘时间大都在十月份就陆续开始,毕业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及时搜集相关信息,了解设计招聘单位及职位的一些列问题,提前做好准备,争取上岗机会.此外,还可以借助学校的老师、校友、亲朋好友积极联系沟通,开发就业资源[5].

转变思维,以创业带动就业.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创业难度很大,潜力也很大,学生应该主动了解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主动学习创业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创业往往需要一个良好的团队,在校大学生可以利用在校期间的时间,多切磋多交流,相互分工合作,为毕业创业做好铺垫.

加大三支一扶、特岗计划、一村一大、西部志愿者、预征入伍等各项国家基层项目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加大贫困学生、残疾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力度.并按照省教育厅相关要求做好残疾学生的就业统计上报工作.

〔1〕粱志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解读[J].太原科技,2009(9):53-54.

〔2〕于树彬,白晓静.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4-76.

〔3〕柏扣兰.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J].广西轻工业,2009(9):180-181.

〔4〕郎红波.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8-9.

〔5〕孟鹏,杨唯.论学生就业工作的战略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上):174-175.

G648.7

A

1673-260X(2012)11-0192-03

四川民族学院科研项目(川民院科[2011]18号,项目编号:11XYZB004)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