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君
(渤海大学 体育部,辽宁 锦州 121000)
激励机制对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朱丽君
(渤海大学 体育部,辽宁 锦州 121000)
鉴于健美操自身所具备的大众性、健身性以及易于推广性等特征,针对现阶段高校健美操教学所存在的滞后性,本文运用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对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发展的途径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为提高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推进健美操运动的蓬勃发展,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有机的适应性,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激励机制;健美操教学;改革发展;促进作用
健美操是一项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健身项目,自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设置与开展以来,以其特有的健身性、娱乐性而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在我国全面开展与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的社会背景下,健身操以其适用群体广泛、健身怡情功能突出以及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等特征,成为社会群体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首选项目.但是,传统的高校健美操教学方法,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内容设置以及方法的运用上,凸显出明显的滞后性、局限性与单一性,已无法适应社会法的需求,对于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发展已形成严重的阻碍.因此,对高校健美操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构建起具有适应性、创新性以及实效性的教学体系,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高校健美操教学与社会健美操运动形成有机的链接,就成为高校健美操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运用激励机制的相关原理对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发展取向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促进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健康、持久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激励机制是建立在物质刺激与精神激励上的双向促进手段,其建立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文化环境以及实施激励行为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既定目标而制定出的具有针对性的的管理措施.激励机制的构成主要包括前期诱导、行为指定、行为幅度、行为时空以及行为归化等五个方面.其中前期诱导是激励行为的发动与起始阶段,而后四者则负责对行为进行有机的导向、规范和制约,以确保激励行为的实效性与正向发展性.
第一,推动作用.激励机制的实质是运用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刺激,已达成对被激励者积极性的调动,进而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强大的进取意识,呈现出良性的发展态势.这种由外在刺激所形成的动力,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受激励对象在物质与心理上的需求,同时还能够促进被激励者在实现相关目标的进程中,自觉地形成积极的维护与促进的行为态势.这种推动作用具有反复强化与持久发挥等特征.第二,抑制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相对于激励机制而言,其自身所具备的抑制作用,是由激励机制内部结构中隐含的消极因素所诱导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受激励对象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使得被激励者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进而对其行为的专注度与积极性产生严重的抑制.因此,在对激励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要本着切合实际的观点,以避免因目标制定的偏差,而引发受激励对象形成过高激励需求的现象发生,进而导致激励机制的功效消弱或失效.
传统的高校健美操教学体系,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使其在目标的制定、内容的设置、方法的择用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采取等方面都凸显出较为明显的局限性与滞后性.首先,在目标的制定上,过于强调对健美操技术动作的传授,将熟练完成整套健美操动作作为目标制定的基准.此目标的制定虽然能够促进学生提高对健美操基本动作的掌握,但是,却无法实现学生在理性层面对健美操运动的理解与认知,进而形成了学生只能进行呆板、枯燥的“模仿式”学习.其次,在内容的设置上,缺乏必要的创新,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素质状况与学习需求,而选用统一式的教学内容,不仅无法保证教学的整体效果,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自我意识的形成会产生严重的制约.另外,在内容的设置上,缺乏与社会需求的沟通与相容,进而会导致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实效性大幅度地下降.第三,在教学方法的择用上,主要局限于对诸如“填鸭式”或“灌输式”等具有强制性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此类教学方法不以学生的自我需求和自主意识为转移,忽视学生因身体自然状况的不同而造成的素质方面的差异,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理解、尊重与支持,因而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第四,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重技术、轻理论”的观念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课堂教学过于侧重对学生基本技术的讲解而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传授.课堂上,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身处于弱势群体,其个性即自主意识无法得到张扬与发展.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健美操学习,强化自身健美操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彰显出学生对于健美操的理论与技能学习的心理需求.因此,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运用相关的手段融入诱导因素,来强化对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系,不仅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更能够有效地推进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发展.
行为导向制度是对受激励对象行为动机的规范.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行为价值取向的体现,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其学习动机的表现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而运用行为导向制度,规范其学习行为,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有机的规划与整合,使之与教学发展的取向保持一致性.
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理性的过程,既不能够对传统教学体系全盘否定,也不能够实行全部的照搬照用,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对“幅度”的把握.因此,在对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也必须强调“适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理性的运用激励机制的行为幅度制度,有效地控制激励的程度,使得激励行为能够为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健美操教学的环境可以视为教学的行为空间,其健康与完善与否,将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时,要凸显出轻松、愉悦、健康的特征,以便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因此,运用行为空间制度,加强对教学环境的优化,使得教学环境的创设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教学改革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行为归化是对相关行为的组织与规范,以避免造成行为失控的现象发生.健美操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诸多相关要素构成.在其构建的过程中,为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或人为夸大现象的发生,有必要对构建过程的各相关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因此,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体系改革与重组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行为归化制度,将对改革的行为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改革的基础在于观念的转变,相对于高校健美操教学而言,其改革的首要环节是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这就要求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将传统的强制性教学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在对学生给予充分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地运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与辅助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化对其自觉学习行为的培养.
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其自身综合素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以及素质能力等个性特征,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促进作用,对其自主意识进行有效的激发与唤醒,鼓励与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个性的张扬与凸显,用以促进高校健美操教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传统的健美操教学体系,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忽视了对课外活动重要的补充作用的发挥,使得学生的学习行为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因此,积极开展课外健美操活动,建立起课堂教学与课外或活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与更为充足的学习时间.在此过程中,积极运用激励机制来鼓励与支持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使其学习行为得以有效的延续,这对于学生铅华对健美操技术动作的掌握以及对于健美操理论的认知,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激励机制促进高校体健美操教学改革发展的的重要途径.
〔1〕陈华卫,潘绍伟.对我国实施《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2〕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8(1):66-68.
〔4〕魏玉战,谷志强.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J].中国学校体育2004(1).
G831.3
A
1673-260X(2012)11-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