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木
(巢湖学院 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我国传统武术对自然的借鉴和吸收
陈 木
(巢湖学院 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中国武术在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最初的形态功能,中国武术所体现的卓越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其高深莫测的攻防技法,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寓意,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非攻的民族个性,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武术独具的文化包容性,其中对于自然的包容和吸纳使得我国传统武术有了深刻的人文情怀,使之成为超越人类自身的重要因素.本文着力探讨我国传统武术对自然的借鉴和吸收.
传统武术;自然;借鉴吸收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武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武术文化也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文化,所谓武术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武术自身对于非武术现象、观点、甚至形态的吸收和借鉴等.本文作者将阐述我国传统武术在其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对自然的借鉴和吸收.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历史活动须臾不曾脱离自然,中国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深刻饱含了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定受到自然的影响.自然指相对于人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此物质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的.人的意识也是以自然方式发生的物质世界.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物质世界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的生灵自然现象等等.人是自然的产物,中国人对于自然有着先天的崇敬,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中国的书法极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创作于灵山秀水之间.大自然似乎给了中国人特有的创作力.无论修行坐禅等等大都在自然界中提取日月之精华.中国传统武术同样也得益于自然给我们的哲学理念等.中国传统武术中有拳谚云:“站如松、立如钟、行如风、动如兔……”这些拳谚都体现着我国传统武术与自然界的动物和自然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我国传统武术与自然的关系远不止这些,作者将着力探讨中国传统武术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对自然的吸收和借鉴.
我国传统武术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传统武术的极大包容性.反映了天地人和的思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天的关系上,孟子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认为“天”的道德属性就包含在“人性”之中天的法则根源于人间道德,天德寓于人心,提出一条尽心知性知天认识路线构成“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天地者,生之本”成为中国人思想和文化的共识.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指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的和谐统一,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拳意达真》中说“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间相结合.”太极拳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无极桩进人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天极”状态,以“体道”、“悟道”为目的.传统内家拳进而把人体作为一个小天地,外家拳把宇宙作为一个大天地,练拳的最高境界是把人体这个小天地融于宇宙的大天地之中.形意拳的练习分为五步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以人天相应、天人合一为目标.大成拳的起步功夫是三年站桩,在各种桩中体会身与心、人与自然的融合以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达到无形无象之最佳和谐状态为终极.进而仟其变化、纯属自然.因此,武术从某个层面来说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从拳法的命名看武术与自然的关系.武术的命名有直白式和艺术式之分,很多传统拳术的命名体现出其艺术性,以象形拳为例,象形拳,顾名思义,象外物之形而创立的拳法.世间万物大者如雄狮、猛虎,小者如蝼蚁、螳螂,各自具有特殊的生存本领,人虽为万物灵长,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禅家便从嵩山特有的自然环境中,独得万物之灵性,以鸟兽虫鱼之类所长,丰富和完善人自身的生存本领,创造了高境界的少林象形拳.中国武术中的象形拳起源甚早,说是拳法鼻祖也并不为过,相传尚古之时已有“三人操牛尾以舞”为戏,汉魏时又有“五禽之戏”,它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禅宗吸收老庄哲学的道法自然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佛教万物一源,生灵同性的观点,这也是少林象形拳能够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根本原因.传统武术中以自然界动物为原型命名的拳法不胜枚举,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龙形拳、龙桩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拳、飞龙长拳、青龙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拳、伏虎拳、五虚拳、八虎拳、虎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白鹤拳、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拳、五祖鹤阳拳、永春白鹤拳、独脚飞鹤拳、狮形拳、金狮拳、狮虎拳、二狮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鸡形拳、鸭形拳、鹰爪拳、老鹰拳、岩鹰拳、雕拳、鹞子拳、鹞子长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黄莺架子、鸳鸯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环螳螂拳等.金鸡独立、燕子平衡、白鹤亮翅,则体现了舒展自如和悠闲潇洒的情趣.这些无不给人一种造型优美的舞台艺术享受.而这些拳法不是简单从艺术角度进行命名,更重要的是或借鉴或模仿了动物的形态动作,加上技击的元素使之丰富完善达到力与美的完美结合.除了拳法,中国传统武术的兵器也借鉴了自然界的很多元素,如柳叶镖,梅花枪,偃月刀,雁翎刀,战争用的梨花枪,虎头枪,鸳鸯剑,白鹤剑,豹尾画杆方天戟,荷花镋,狼牙棒,鱼骨鞭,鸡爪链子锤,鸡爪镰,雁翅镰,虎头拐,七星拐,这些兵器的命名或是从外形,或是从艺术的角度都借鉴了大自然的动植物甚至日月星辰等元素.
此外,如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这三大内家拳为代表的内家拳法更是借鉴了自然的相生相克之理和阴阳八卦理论.武术中的一切攻防格斗形式,都不离阴阳变化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性,神明之府也.”阴阳是万物变化的契机与本质,在太极拳中,由阴阳对应观念,衍生了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始终等等.根据攻守,进退,前后,左右,上下,刚柔,顺逆,开合等阴阳双方变化规律,采取相应对策,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明白了阴阳变化之理,才会有沾粘连随应敌之法.在对敌中,就能因势利导,得心应手,变化自如.与自然的变幻莫测,阴阳理论,及万物相生相克之理不谋而合.古代人的自然观为武术的发展甚至某些武术流派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法则.自然给中国武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最后,我国传统武术与自然有着相同的美学基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中国武术审美和自然美追求的魅力所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整体观、和谐观,生命意识观、天人合一观、意象观等诠释中国武术的审美主体、审美感悟、审美意象、审美和谐、审美追求、美育教化等审美体现,以此深化对中国武术的美学认识.中国武术的形神观不能脱离传统美的审美习惯.我国传统武术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和谐统一等方面.而这些须臾不曾脱离人们对于传统的“自然观照”,即“天人合一”观点概念之上.认为其美虽不能离开形,但本质却都不在于形,这也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学性格.武术美学思想“和谐统一观”是建立在本身的技术特征与武术的形式美、内容美的统一来源于人对自然的精神和生命力的崇拜和尊重.从武术的拳种及动作名称中即可感受到武术追求自然美的传统文化气息.在武术美学思想中将辨证法和自然观巧妙结合起来,更加深了对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划画,常以表现武术动作起伏跌宕变化与自然界景色联系起来,突出夸张的比喻、形象的描绘以体现动作的形态节奏的变化,如在解释动作节奏变化及特征的“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坐如钟、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就是以自然界景物为参照对象,借以渲染武术动姿、静态的生动变化.许多招式的命名如白鹤亮翅,倒撵猴,野马分鬃,抱虎归山,青龙出水、金鸡报晓、燕子钻云、神仙驾云、玉女穿梭、伏饮清泉、百鸟齐鸣、怀中抱月、林间扑蝶、行云流水、莺飞蝶舞等.从这些字里行间人们自然地在头脑中显现出动作的形态,激发人们去感受大千世界的美.自然界大地风光之美,给人们丰富多样的审美感受,自然界的光、色、声、形,加上特有的生命运动构成了美妙的和谐统一.大千世界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吸取自然界的精华,本身也是古代武术家的一种智慧,一种造.这一典型的文化特征正好说明了武术追求自然美,并与自然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特色,表明了武术与自然世界相和谐而统一的自然观思想,即“天人合一”的整体美学思想风貌.中国武术是奠定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从道家汲取了顺应自然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向自然的回归,进入一种犹如自然的境界,融于自然之中.因此我国传统武术与自然还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关系,少林寺坐落于嵩山,武当拳又发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习武者似乎能在大自然中获得武技和修行的提高.天人合一是习武者的最高境界.幽静的自然环境有一种不可言的灵气,为习武者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与反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因此,武术文化在论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在行为方式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在中国传统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中发展,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特性.武术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它处处体现东方人的哲学、宗教和审美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结合的典范.
可见我国传统武术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我国传统武术对于自然的借鉴和包容,而自然也为我国传统武术甚至某些流派的形成提供了依据和借鉴.自然丰富了我国传统武术的内涵,为武术增添了人文情怀和艺术面纱.也正是我国传统武术的包容性,兼容并蓄才使其博大精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表现出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当然武术文化的包容性绝非仅仅体现于此,它与人们生产劳作等等其他文化都有着吸收借鉴.也正因为这种海纳百川的气概才使中国武术不断发展和超越.
〔1〕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传统审美的文化归属[J].体育文化导刊,2007(5).
〔2〕张志勇.论中国武术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
〔3〕余功保.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2.
〔4〕孟庆袖.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武术科学,2004,1(6).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G852
A
1673-260X(2012)11-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