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与廉耻背后的高尚人格
——对冯道其人的重新解读

2012-08-15 00:52高宏竹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冯道契丹

高宏竹

(南京艺术学院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气节与廉耻背后的高尚人格
——对冯道其人的重新解读

高宏竹

(南京艺术学院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冯道是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屡经丧君亡国,却稳坐为官,被称为中国官场历史上的“不倒翁”,是故,历史上提到冯道,往往都是负面的评价。近代西洋民主观念传入中国后,历史学家对冯道有了不同的评价。本文基于史书文本对冯道进行重新解读,力图作出客观的评价。

冯道;历史人物;评价

冯道(882-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洲景成(今河北泊头市交河镇)人,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卒于后周显德元年。他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前后为官四十多年,屡经丧君亡国而稳坐为官,人称官场“不倒翁”。历史上提到冯道,往往都是负面的评价,如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认为冯道“不知廉耻为何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他“乃奸臣之尤”。笔者初涉史书时,受传统观点的影响,也是这样认为的。然而近年来多次重读史书,对冯道又有了些截然不同的认识。

冯道的一生,处于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的年代——五代十国时期。当时中国北方政权不断更替,南方则分裂成几个小国。这种频繁改朝换代的状况,令当时的为官者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诚然,冯道历仕四朝十君,每次亡国后,都立即去拜见新君,接受新主封赏的官位,对于改朝换代、丧君亡国也因习以为常而并不在意,甚至于对契丹卑躬屈膝,不惜自辱以换取耶律德光的欢心,由此被人们斥责为毫无气节与廉耻之心。然而,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他的毫无原则,为保富贵不惜屈膝于所有当权者,却没有看到它为相二十余年,为国家和百姓所作的一切努力。

首先,冯道其人品行纯厚,勤俭低调,有长者之风。

冯道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为官之后,仍不改其勤俭之风。他一生清廉俭朴,“不受四方贿宥,未尝以片简拔扰诸侯。”(《册府元龟》卷310)唐明宗称“冯道性纯俭,顷在德胜寨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食,卧则刍蒿一束,其心晏如也。及以父忧退归乡里,自耕樵采,与农夫杂处,略不以素贵介怀,真士大夫也。”(《旧五代史·冯道传》)在晋梁交战的前线,他在军中只搭一茅屋,室内不设床席,睡觉仅用一捆牧草。别人送他在战争中掠得的美女,他无法推却时就安置于别室,等找到她原来的亲人后再送回去。他因父丧丁忧期间,遇到饥荒,尽自己所有来救济乡里,还亲自种田背柴。遇到有荒废田地不耕种的人家和没有能力耕种的人家,他就不声不响地在夜里帮助耕种,事后人家前来道谢,他却认为这完全是应该做的。

是故,及冯道去世,“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旧五代史·冯道传》)

其次,冯道为官清廉,忠于职守,直言敢谏。

冯道一生清廉俭朴。他深知民间疾苦,反对过苛的剥削。冯道曾多次劝谏唐明宗李嗣源居安思危,力戒骄逸,而明宗也十分赞赏冯道的进言。当明宗问他丰收年景的百姓情况时,他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并且特地吟诵了聂夷中《伤田家》一诗。明宗听了很受感动,命人抄下经常诵读。

冯道为官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天祐年间,冯道曾任刘守光的参军,因常陈利害而惹怒刘守光。后侍李存勖,因成功调解郭崇韬与李存勖的矛盾,维护了晋王军队的稳定,受到李存勖的赏识。后唐时期,冯道父丧期满,受命回朝,途中正遇李嗣源进攻洛阳,孔循认为局势不明,劝他暂缓而行。冯道却认为奉诏赴阙,不可擅留,依旧快速赶赴京师。当后唐明宗为得到一只刻有“传国宝万岁杯”字样的玉杯而高兴时,冯道说:“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并进一步指出这无形之宝便是“仁义”。他因势利导地规劝明宗,使唐明宗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在周世宗柴荣决定亲征北汉时,冯道又极力谏止,并直言:“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因此惹怒了柴荣。

冯道为人仁厚善良,始终以苍生为念。契丹灭晋,耶律德光进入开封,曾问冯道:“天下百姓如何救得?”答曰:“现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的残暴举措。契丹北撤时,他与晋室大臣被迫迁至常山,见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钱赎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后为她们寻找家人领回。耶律德光死后,汉兵起来反抗契丹军队,驱逐了辽将麻答,冯道等到战地慰劳士卒,军心大振。失地收复后,冯道又选择将帅,使军民安定。

第三,他重视文化教育,为官期间为朝廷选拔了许多人才,还曾主持校订经籍标准文本,为我国官府刻印书籍做出了杰出贡献。

冯道担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则受到抑制或冷遇。此外,冯道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播。他在文化方面最大的贡献,是他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九经》内容包括《易》、《书》、《诗》、《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礼记》,皆端楷书写,能匠刊刻。《九经》历二十二年雕印完成。同时,刻成的还有唐代张参撰的《五经文字》、玄度撰的《九经字样》等书。这些典籍在当时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对此,王元祯评之为“因是天下书籍遂广”。可惜的是,印本后来失传。

第四,冯道为人颇有自知之明,对于自己一生的功过是非有着清醒的认识。

冯道曾写了一篇题为《长乐老自叙》的文章,在文中坦承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并且明白指出这不足在于“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他还清醒地预见到后人对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冯道一生为了众生的幸福不懈地努力,晚年仍为未能统一天下,安定四方而愧疚。

近代西洋民主观念传入中国后,历史学家已经对冯道有了不同的评价。近代史学家樊树志有言:“在一种时局变动甚大的时代,出现冯道式的大臣,并非咄咄怪事。”他认为在五代这种政权变动频繁的时代,皇帝对臣下的意志往往都没有多大印象,故出现冯道这种因仕四代十君而自命“长乐老人”,实乃时代的产物。从务实角度看,冯道的作为,对五代政局与官僚体制的稳定反而起着正面作用。所以,以封建时代的忠君观念责难冯道,明显有着时代的局限。

冯道的一生,虽历经四朝十主,居相位二十余年,却始终为人勤俭忠厚,为官清正廉洁,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的途径。虽说最终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五代这八十年的政治动乱中,他以一己之力,对于保存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就这点而言,冯道也应当受到后世的景仰,又何必苛求他一定要为国死难,为君尽节?他能活下来,维护社稷安危,安定黎民苍生,不比为那些荒唐之君死节更有意义吗?

[1][宋]王钦若,等.宋本册府元龟:卷310[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宋]薛居正,等.五代史.冯道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葛剑雄.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M]∥往事和近事.北京:三联书店,2003.

K24

A

1008-178X(2012) 05-0035-02

2012-02-01

高宏竹(1990-),女,吉林长春人,南京艺术学院文学院,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猜你喜欢
冯道契丹
不敢说
哄堂大笑①
五代宰相冯道心平气和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契丹小字解读三探
契丹小字解读再探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凤翥契丹
老油条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