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慧
(广东商学院 华商学院,广东 增城 511300)
让学案成为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
王忠慧
(广东商学院 华商学院,广东 增城 511300)
“学案”的出现掀起了一场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虽然从“教案”到“学案”仅有一字之差,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真正利用好学案,使其成为教和学之间名副其实的结合点.
学案;教案;学案导学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人们将改革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了课堂教学中,关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等问题再度成为课改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都试图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去寻找一个结合点,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丧失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学案”也就应运而生.
“学案”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金华一中便在全国首次提出“学案”一词,它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相对“教案”而言,称之为“学案”,将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教学法”,并于1998年被正式确立为浙江省教学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学案之风在课改的背景下吹皱了一池春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全国各地学校纷纷效仿,一场关于课堂教学的革命爆发了.
“教案”和“学案”二者虽仅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教案”着眼于教师的“教”,而“学案”则突出了学生的“学”.应该说,由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反映出了教师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这种意识的转变[1].关于什么是教案,在此不再赘述.如何给学案下一个定义,目前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角度集体编制用以代替教案的共建教师与学生“双赢”的载体[2];另一种则认为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其着眼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3].与上一种观点不同的是,它没有否定教案存在的价值,强调了学生参与到学案的编制过程中,指出了学案要达到的目的,更加突出了学案的特点.第三种观点可视为上述二者的综合:学案相对于教案而言,它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设计的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设计的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案[4].这是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一种看法.纵观上述观点,学案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参与其中,其编制注重从学生角度出发,目标定位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之上,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主体性,减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盲目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学生被教师牵着走,教师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学生就会跟到哪里.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教案内容的落实情况如何,而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只是机械地听和记,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成为记笔记的机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在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在新课改中,更是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强调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为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提供时间、空间、物质条件和心理环境支持,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促进了学生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思考,掌握学习策略,最终实现学会学习.
学案正是立足于引导学生会学、会用而设计的.教师在设计学案时,首先思考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策略等因素,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内容,然后再设计如何配合、组织、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学案的四大版块:学习目标、学习设计、达标检测、推荐作业[5]等无不体现了“导学”的思想.学习目标给学生自学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使学习变得“有的可矢”;学习设计中的预习作业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知识和背景资料,学习指导作为学案的核心部分,更是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依据;达标检测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检验,学生通过该环节便可做到“心中有数”,明白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推荐作业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既可视为最后的复习巩固部分,也是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引导学生向纵深方向发展.可见,学案的作用旨在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简言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因此借助学案进行的教学模式又被称为“学案导学法”,而教师在学案导学法中“导”的作用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采用“灌装”的教学方式,造出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表现就是机械理解和死记硬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倡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主动去建构学习的意义,而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他们要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新信息,建构自己的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呼应,而学案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而设计的,同时也是新课改实施中的践行者.学案的作用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学习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建构知识的能力.
首先,学案的设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设计学案本身就是其主动学习的表现.这里的参与既有直接参与,也有间接参与.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方法、心理特征等因素,所设计的问题更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情况.其次,学生自学环节更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集中体现.学生根据学案中所设计的学习目标,自我选择学习方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了学生手中.再次,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学生间可以相互启发解疑,在对话中碰撞出思维火光,在合作中解疑释惑,从而使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
学案可以理解为教师为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而构建的“支架”,通过这个“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支持学生不断建构自己,不管建构新的能力.学案导学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支架式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支架式教学的几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在学案导学中都能体现,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案导学的模式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课堂上的变化,看到了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很多学校也都纷纷汇报运用学案导学法后所取得的成绩.但学案毕竟没有大范围地展开实施,目前也没有公认的模式可循,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面对很多新问题,它只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完善.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学案可以成为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那我们就要努力付诸实践,使其成为这个最佳结合点.
学案虽然针对教案而言,但它不是教案的替代品,学案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教案会退出“历史舞台”.我们虽然肯定学案所带来的课堂变化,但不能因此将教案完全取代.教案虽然着眼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和方法,但它同时也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涉及对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的分析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些隐性内容可以通过学案的编写潜移默化地出现,但不宜在学案中以文字形式出现.更重要的是,教案可以体现出教师个性特点和教学风格水平的差异,备课组统一设计的学案却体现不出这点.因此,教案可以出成为学案设计的基础,更好地为学案服务,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案应该在教案的基础上设计,从而成为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
“教师成为研究者”“做研究型教师”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又一要求,然而很多教师却苦于不知从何下手,而学案教学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如此平台.它要求教师成为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者,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水平.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教育实际工作者日常遇到并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正是当今课改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案导学要求教师研究如何“教”,研究学生如何“学”,课前编写学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项研究活动,它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课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等方面进行反思,而反思正是行动研究中及其重要的一环,教师在对这些问题的思索解答中,提高设计学案水平,增强研究能力.学案教学给教师的课堂经验、知识水平、教育机智提出了挑战,需要教师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做积极的行动研究者.
学案既然作为一份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提纲,问题成了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但“学案”不是“题案”,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思路的点拨作用,切不能把知识点和问题等统统简单罗列在一起.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精心构建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层次性、启发性,做到循序渐进,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阶梯性的课题组.学生要想解决学案中的问题,只有通过详细看书,积极思考,与小组同学的交流合作才能完成.题目太容易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题目超出学生能力范围之外,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兴趣.
学案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其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案设计中,大部分的知识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我们要避免学案成为题海战术的“变体”.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案的作用,让学案成为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是我们进行学案教学的目的.如果幻想通过学案进行“练习”来应对高考,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把学生从教辅资料的火坑推向学案的火坑,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学生只能苦不堪言.
〔1〕胡少云,姜建伟.学案代替不了教案[J].当代教育科学,2007(5,6).
〔2〕王海峰,张明新.让“学案”带出好教师、好学生.中国教育报,2005—3—11.
〔3〕关士伟,臧淑梅.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J].教育探索,2005,(8).
〔4〕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2(2).
〔5〕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二)[J].教育探索,2002(7).
G420
A
1673-260X(2012)04-02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