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对工学结合培养的政策制度支持研究

2012-08-15 00:43梁凌洁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7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工学办学

梁凌洁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地方政府对工学结合培养的政策制度支持研究

梁凌洁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为了适应新的形式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职业教育政策,其中把“工学结合”作为政策的核心.本文对工学结合在联合办学到互惠合作的转变过程进行阐述,并分析了政府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起到的导向作用.

工学结合;政策导向;联合办学;职业学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达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校企联合办学和学校自办产业的方式都曾得到政策的支持,职业学校兼办实习工厂、在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以及企业兼办技工学校都是带有普遍性的做法.

随着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观念、新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纷纷呈现出来,并往往通过国家颁布的政策得以反映.2005年8月19日,周济部长在天津召开的职业教育要学结合专题座谈会上明确强调“坚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同年1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着力强调和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我国学工结合的教育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联合办学,即以厂养校阶段

在二十世纪末,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联合办学”的方针在职业教育中广泛推行,其中包括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工类学校,它们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柱.1978前后,由于我国尚未实行或者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许多中专和技校早在改革开放以前就已经存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然而,改革开放后许多普通学校纷纷向职业高中转变,由于其软硬件条件都比较薄弱,为了获得生存空间及适应社会发展,“联合办学”这一模式被提上日程.

职业学校及政府部门对联合办学应当采取何种形式进行了探索,认为校企联办是联合办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即采取定向培养的思路,学校依据企业用人需求,双方签订联合办学的合同.企业在多方面给予学校支持,例如,软件方面、硬件方面、教育经费及就业岗位等,以实现校企的需求对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有了很大发展.由于联合办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1986年7月,兼国家教委主任的李鹏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就联合办学的经验进行交流和探讨,全国各地与会代表介绍了自己的联合办学经验及看法.1991年底,国务院颁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强调学工结合的联合办学路线.随后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政策的推动下,联合办学呈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1996年,我国只有不到20%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尚未实施联合办学.

在国家学工结合政策的推动下,校办企业同样最为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受到政府和各界的关注,其中政府的在经费、软硬件实施等方面给予学校的支持更大.1991年,由国家教委主任李铁主持并召开了“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确立了政府扶持和校厂合一的政策方针.1991年,颁行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决定中对校办产业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了强调.1993年2月,国家颁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督促政府及金融部门应当给予“校企合一”提供最大程度的方面,加大校办企业经费投入,提供信贷支持.1991年7月,国家教委教委职教司又主持召开座谈会,会中再次强调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策、经费等应当大力支持校办企业和学校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要求学校也应当重视.

在1997年,我国教育部门就教育经费投入和校办企业的总收入进行了对比,发现校办企业的总收入额与教育经费总投入相差甚远,仅仅达到教育经费投入的3%的比例,以厂养校的目标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由于校办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的特殊性,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差,在加上政府在政策和经费上的保护性措施,缺乏危机意识.很难过多地依靠它达到校企一体、沟通产学的目的.随后职业教育界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反思,国家职能部门也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紧接着一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体现市场主体需求的合作方式确定.

2 合作互惠和依靠企业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职业教育领域,国家依然秉持其政策导向作用,对于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丝毫未减.随着国家多次召开关于职业教育会的会议,以及两个“决定”的出台,在对工学结合内容进行新的规定的同时,对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这三类也采用统一的名称,即职业技术学校.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2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了中央及各级政府应当加大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地方人民政府要利用社会就业服务体系或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本地或异地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便利条件.实行多渠道的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并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在随后的《教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大力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充分依靠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将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任务赋予职业学校和企业.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督促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在实习阶段,学校和企业共同担起对学生专业理论和时间技能的培养,保证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以及获得合理的报酬.同时,政府还规定了对支付学生实践报酬的企业给予税收等政策优惠.

为了贯彻两个决定,教育部于2006年10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会议重申了学校获得企业支持,企业获得学校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与就业形势,达到企业和学校的双重需求,并建立一种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从而实现以厂养校到合作互惠的转变,达到校企双赢,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以上文件的通过都是紧随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进行的,它遵循了一定的客观规律,是国家依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家需求而制定的政策.通过国家政策的及出台的相关文件表明,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工学结合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反观,以往备受政府部门关注和支持的校办产业逐渐淡出大众视野,社会各界鲜有提及.

3 政策的前后比较与变化的原因分析

将我国针对职业教育领域出台的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在世纪交替的这段时间里,政府对于学工结合政策的推行是不遗余力的大力支持,并将这一政策贯彻至今,然而世纪前后对于如何更好的实现学工结合的目的,政府及社会各界也在寻求一个有效的方法,政策的重心开始有所变化.

3.1 政策由学校重心向市场经济主体需求的转变

以学校为重心的职业教育政策大多在20世界80至90年代制定,这个时期正处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之大,前所未有.由于这个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依然主导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职业教育受到了保护式发展,出台的政策往往关注于学校的教学条件解决、提供实习机会以及加大经费的拨付等等,甚至希望职业学校创建自己的产业,走校办企业的道路.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计划经济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处于超然地位,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由于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处处体现着市场主体的需求,所以职业教育政策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学校重心开始向合作机制转变.在国家制定的政策里,反复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和企业要求,及时的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和改革.这也是为了使得脱离了计划经济体制保护下得职业教育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企业等市场主体与之合作.由此,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多的转向了内涵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围绕学校重心的强制性保护措施,如为学校提供贷款、提供有利条件等.

3.2 政策重心转变的法理依据

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是生产部门疏离职业教育的大势,那么国家政策的出台则是生产部门疏离职业教育的法理依据.1997至1999年,国务院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如1997年的《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决定》和1999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机构的决定》,前者是政策转变的一个开端,它规定了工业机械部所属中专和技工学校等统一划归地方管理,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试行.后者,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划归地方,原属于下属企业或事业单位举办的,可由这些单位继续举办,但其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地方,这是一种大范围上的推行,由此也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政策从学校重心向市场经济主体为重心的法理转变完成.在管理体制方面,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彼此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必须像初期的职业高中一样面向市场,必须依靠企业的主动参与来实现工学结合.

3.3 以服务求支持的理念形成

职业教育政策重心的调整实际折射出职业教育办学观念的重大转变.在政策调整伊开始,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许多学者们的思维模式尚未转变,认为职业学校的发展应当处于保护体制之下,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中应当占据主导地位,而企业对于学校的配合则是一种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更是如.社会各界对于企业或者行业脱离非生产部门的行为极为敏感,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职业教育专家以及相关的社会舆论部门就会对企业进行批判,如前些年,因此而引发的有关“认识出现滑坡”、“企业短视、功利”,“行业教育资源流失”的感叹,充塞整个教育舆论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转变,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资源共享、互惠双赢,需要认真考虑“学校能为企业提供什么服务,用什么样的优势吸引企业”等关键问题,到今天,“以服务求支持”的理念终于已在职教界深入人心.

总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促进了人们学工结合观念的不断转变,即学校重心向市场主体需求为重心的转变,可以看做是我们职业教育领域政策推行的分界点.由于社会环境的转变,尤其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对于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旧有得政策值得我们借鉴,新的政策也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政府构建激励的制度平台,学校与企业深度结合形成“双元”办学主体.这样才能会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三赢的局面,职业教育才能获得稳定、持续的发展.

〔1〕陈解放.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范性结构优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03).

〔2〕葛锦林.对我国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01).

〔3〕徐元俊.论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基本功能[J].卫生职业教育 2008(12).

〔4〕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05).

〔5〕雷世平.试论推进工学结合的保障条件[J].职教通讯,2006(05).

〔6〕耿洁.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历史发展和实践[J].职教通讯,2007(03).

G718.5

A

1673-260X(2012)04-0179-03

湖南省职成教学会科研规划项目(1124)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工学办学
盐工学人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盐工学人
——沈 妉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盐工学人
——李 琦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工学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