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

2012-08-15 00:43郭晓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心理

郭晓光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其心理与行为中表现出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它不仅是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的日渐强盛和民族的强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心理健康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因而心理素质教育受到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在谈到人才素质时,胡锦涛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近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已慢慢变成当前的心理弱势群体.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人际适应不良,学习目标不明确,恋爱心理疑惑,承受挫折能力弱等.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如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会对高校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而迫切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体现在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教育》教材及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之路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压力,他们在处理和面对这些冲突之时,心理健康问题日趋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高素质的人才,预防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当前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为:学习适应良好,能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协调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也能克服各种困难;人际适应良好,能与他人相处融洽;社会适应良好,能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并恰当承担社会职责;了解自我,能悦纳自我,情绪稳定,心境平和,人格和谐完整.应该说,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的,他们思想情绪稳定,在学习上能充满信心,用积极向上的乐观状态来迎接美好未来.可是,社会环境正日益发生着变化,高校的大幅扩招以及就业压力逐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仅停留在心理学、教育学界的关注范围,已经扩展成为到整个社会各界都普遍关注的话题.

据1985年统计资料表明,约有23%的中国大学生均遇到过心理障碍问题,至1990年,所占比例上升到25%,至今,该比例已达到30%.有研究随机调查了1516名大学生,其结果显示:有接近90.5%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呈现的健康状态为亚健康,11.54%-18.6%的学生有时或经常出现某项心理障碍症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忧郁症状,占调查总数的18.6%.由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相当严峻.

2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首先,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二者相互独立.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其标准主要包括:(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人格完整;(4)人际关系和谐.体育教育的特点有:教学目标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组织操作的复杂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

其次,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二者相互联系.通过体育教育的实践,能够更好的协调身心发展,进一步开发智力,并可直接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培养学生日益养成良好的品质,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展现自己的个性,具有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

2.1 体育锻炼有利于放松心情,陶冶情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之一是对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而体育对情绪的调节表现在,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放松与愉悦.经研究表明,适度适量的运动将直接使人体释放内啡肽质,一种能使人们获得兴奋体验的物质.由此可见,大学生如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并依照兴趣来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有助于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2.2 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缓解压力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导致许多人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尤其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负担的加重,极易产生偏激、孤独、忧虑的心理感受.适当进行体育运动能够帮助自己从运动中吸收能量,获得成就感,摆脱孤僻焦虑的心理,有效提升自信心,有助于培养乐观的情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而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得到合理的宣泄,在紧张而繁重的学习之外,全身心投入体育锻炼,不仅能活动筋骨,消除疲劳,强健身体,也能缓解烦恼、压抑、焦虑等消极情绪.体育锻炼,是增强身体素质的途径也是宣泄不良情绪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是消除紧张,恢复体力,增进身心健康的良好方式.

2.3 体育锻炼有助于树立信心,完善自我

体育教育对于提高个体自信心和身体自尊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可以让人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发挥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克服缺点和不足.有关部门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与较少参与锻炼的人相比起来,自我评价更为乐观积极;还表明,身体素质强的人与身体素质弱的人相比,其自我的概念和身体概念的意识更为强烈.在一些运动会或体育比赛项目中,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并达到既定的目标,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在与同伴共同锻炼、默契配合过程中,能够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体会团队合作的真谛,建立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意识,可以间接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获得自我满足与自信,并能促使他们在今后的锻炼和竞赛中更加完善自我.

2.4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体育是一项结合合作与竞争的活动,而集体活动是体育锻炼中的基本活动形式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的集体性活动来增强同学们的友谊,培养集体感和团体的协作精神.体育无明确的界限可分,所有学生在运动场上都是平等的,只有运动在发挥其魅力,并无优劣等级之分,运动员相互之间积极协作,彼此照应,相互配合,彼此间产生信任感和默契,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养成互帮互助的习惯,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也能在体育活动中感受被帮助和关怀的快乐,体验相互信任和合作的愉快.

3 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3.1 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树立自信

大学生回避集体活动及孤僻封闭心理的原因是并不是单一的.首先,有部分大学生的基础差,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热情程度较低.其次,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与消费拮据的原因,形成一道自卑心理的门槛.如果大学生不能够处理好自己的自卑心态,不学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心理门槛,那么做任何事情都会带着这份自卑而影响自己的发挥甚至影响自己今后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应适当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去发现这些学生的特长(例如耐力好,身体强壮或曾参与过某项体育锻炼等),为他们提供“领操”或“领舞”“队长”等示范性、管理型的身份,以提供其展现自己才华的能力,帮助体育学习进展慢的同学.以帮助学生重拾信心与希望,重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能力,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并从中获得信心和勇气,更加大方从容的面对生活的挑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让他们更好地融合在集体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加强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主动及时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将心比心,鼓励同学们之间加强交流,多组织有利于学生间沟通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属于这个团体,并被大家关心、被理解、被尊重.

3.2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氛围,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同窗好友之间的友情是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前的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首先,大学生在一个共同集体中生活,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兴趣爱好也相近,彼此间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其次,各个地区的文化习俗差异与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在他们集体的生活空间中普遍存在,集体生活中自我空间相对狭小,所以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期望较高,一旦无法满足,就容易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将崭新的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理念引入的课堂,让学生自由发挥潜能、充分发散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体育教师还可通过体育教学中的一些比赛规则、原则,如: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重要理念植入学生心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运动竞赛的亲身体验,在竞争中磨练意志,自我调节心理状态,从而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参加竞赛,也使学生增强团队的合作精神,形成良好团队精神.

3.3 体育教师用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教授者,也是体育活动的领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精神面貌、体格体能、人文素养必须要符合要求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得到学生们的信赖,并以自身人格魅力去带动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有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其积极影响也不容小觑.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主动优化心理品质,从而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多变的环境,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意识,并解决在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就业求职、人格培养等各方面的困扰.

〔1〕林志超.新世纪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2〕余丹丹,宋少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成因分析[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3〕李铮.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兰自力.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4).

〔5〕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10(1).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