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镕,李化树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2)
对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郑镕,李化树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2)
当前,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村中学尤其是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十分突出.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偏差、心理不健全、情感淡漠、安全状况差以及道德严重滑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儿童自身的原因,又事关家庭状况和学校管理,同时还涉及各种社会因素,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留守儿童多方努力,协调合作.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由于外出务工流动性强、城市户籍制度和城市消费高等原因,使大多数进城务工者不得不将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学校读书.而这些“被留下来的孩子”作为农民外出的副产品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生活无人帮,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前途没希望……”这则流传在大别山区农村的顺口溜,真实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由于远离父母,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偏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散漫,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他们生活中缺乏亲情,心理情感不健全,存在性格缺陷,表现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等;留守儿童安全状况令人堪忧,被拐卖、受侵害、出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侵害和被侵害的情况屡见不鲜;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质偏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在道德失范和思想改变的情况下,不能被及时纠正,不能客观正确的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利于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以及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关系到农村家庭幸福和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精神,努力推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必须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且要把它解决好.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它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息息相关,任何一方出现问题或缺失,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
城乡二元体制是城乡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农民工游离在体制之外,在医疗、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都存在障碍,受到的是不公平不平等的待遇.城乡二元体制限制了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照顾上学.即使带进了城市,当地政府受到地方利益的影响,对非本地户籍的儿童要在当地城市的公立学校上学,要缴纳高昂的赞助费用,而农民工本来工资就不高,还要养家糊口承担一些未知的风险,更加负担不起这笔高额的借校费用.只能进入当地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而这些学校中的一部分是非法办学,师资力量薄弱又缺乏政府的监管,教育教学质量令人怀疑和头疼.很多孩子都被送回老家的学校,所以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出现也不足为奇.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使得教师们的教育教学任务过重,忙碌了一天之后,很难再有精力对班中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的关照.学校侧重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于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理方面难以关爱顾及到位.也没有条件为那些留守儿童配备专门的陪护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学的教师们.他们只把精力放在成绩优异的孩子身上,以期望在学校的期末量化考核中取胜,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留守儿童只能选择忽略.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收入不高,或者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家政、餐饮等)决定了他们无法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所以他们只能忍痛把孩子送回农村老家托付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监护人承担着田间地里耕种等繁重的劳动和家务,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学习;另外,大部分监护人,尤其是爷爷奶奶要同时照顾几个留守孩子.这些老人大多没有什么文化,对孩子的学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对于不少监护孩子的亲戚来说,很大一部分只是把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作为要完成的工作,也没有太多心思放在孩子身上[7].这样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隔代抚养以生活照顾为主,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当孩子做错事情,也未能得到及时的矫正,使得孩子不能明辨是非,容易养成恶习.
父母同时外出打工家庭的子女大部分由祖父母照顾,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较多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无法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留守学生时常感到失落和孤独,甚至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产生无奈和自卑等心理.留守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尽如人意,“破罐子破摔”,有些经常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有的喜欢打架、抽烟喝酒、小偷小摸而导致沦落和犯罪.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之一,这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计.因此,要想解决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就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留守儿童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切实达到纲要中“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的目标.完善政府教育救助机制.设立一些救助机构及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接受教育难的问题,免除借校赞助费用,使一些留守儿童可以进城读书跟父母一起生活,平等享有教育资源.努力推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的教育差距.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逐步弱化进而取消与户籍相关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以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3.优化政府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对留守儿童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招募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教师,给学生做心理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校存在的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资源短缺、办学条件差.教育效益低等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教育部门应发挥轴心作用,大力协调、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生长生活环境.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十分的重视,学校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所做的努力,是值得大家借鉴的.
1.学校可以与高校教育学院结对.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理论实践的指导工作,提高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水平,从而有利于关爱留守儿童行动更科学地开展.
2.学校应该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帮助发展和展现他们的才艺,让他们觉得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无比的幸福、心情更加地愉悦.
3.学校应该建立假日联系制度.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儿童自我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在学习上缺少指导会感到无助,又因与祖辈思想观念的不同,沟通起来有很大的障碍,所以就索性在家当哑巴.节假日是“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学校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更详细地了解关心留守儿童在校外学习和生活的状况.
4.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学校动员和组织教职工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及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更新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其学习情况.
5.学校应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针对一些留守儿童品行低劣和心理障碍,开设德育课程,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开通亲情电话、亲情信箱让学生与家长定期保持联系,使家长在外打工放心,使孩子在校学习安心.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却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认识得到的.尤其作为代理家长的爷爷奶奶本身文化水平就不高,思想观念陈旧,还在用老经验老方法来教育孩子,过分溺爱孩子.通过调查,有一小部分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没有花心思,认为孩子吃饱穿暖即可,至于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好坏抱着无所谓任其发展的态度.
1.政府可以和学校联合开办家长培训学校,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意识,更新教育观念,使他们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2.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认为自己在外辛苦工作,努力赚钱,寄足够的钱供孩子花销,就算尽到了做父母的义务.殊不知,作为留守儿童,他们更渴望的是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因此父母虽然不能在身边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但是可以多打电话,多回来看看孩子,使孩子感受其的关怀.
学校和教师应该多教育学生,让其明白,父母的外出打工,将其留守在家,也是迫不得已,是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使孩子们生活得更好.留守儿童应该对父母多一点理解,感恩父母、学校、社会为自己的付出,通过自己的行动——努力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来回报家人、学校和社会.
总之,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是很复杂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留守儿童自身共同面对,一起努力来解决,让社会充满阳光、让真情滋润心田、让关爱无限延伸、让留守不再孤独,让留守儿童“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2〕王玉琼,马新丽,王田舍.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59-60.
〔3〕吴泽华,曹伟华,喻洁.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9):260-261.
〔4〕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41-43.
〔5〕付玉萍.民工潮引发的社会问题[J].经济师,2005,(7):29-32.
〔6〕祝惠.关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2):20-22.
〔7〕刘成斌,吴新慧.《留守与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32-33.
G627
A
1673-260X(2012)01-01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