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春,顾留碗,陈泰生,王 靖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GIS 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
王 春,顾留碗,陈泰生,王 靖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论文主要阐释了GIS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以及实现该基本素质培养,在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后勤保障体系的设计与建设方面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GIS,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伴随遥感、计算机、GPS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高新技术学科。地理信息科学的诞生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地理学界的研究手段不足的问题,GIS的技术优势已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其人才培养也已初具规模,年培养相关人才逾万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高校GIS人才培养均处于自发探索阶段,由于GIS专业办学历史不长,办学层次和条件差别较大,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所设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1)从事GIS人才培养的师资主要来自地理专业、测绘专业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转型教师,以及直接从学校毕业的年轻硕士和博士,多数不具有实际生产实践经验。很多院校办学模式传统,办学定位雷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一般本科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大多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业务技能低下,就业缺乏竞争力,就业不容乐观。
(2)教材滞后,教学资源比较匮乏。由于我国GIS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所以在GIS教学研究方面的积累尚比较肤浅,GIS教学资料数量相对较少,更新慢,缺乏必要的针对性。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编写的资料,与GIS技术的发展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各版本之间重复性内容比较多,系统性很是欠缺,切实有用的实践教学的指导教材严重缺乏。
(3)众多GIS学生(尤其是本科学生),并没有完整掌握GIS理论和技术,缺少了知识融会贯通能力,没有在头脑中形成对GIS专业能干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去解决问题等内容的清晰认识。与测绘专业、计算机专业及地理学专业学生相比,GIS专业学生很多处于“知道专业名词,缺乏专业技能”(也有人称之为是“什么都了解一点,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地。
当前,高校GIS人才培养问题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2008年在南宁召开的教育部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上,部分学者提出应该出台分层次的教学指导意见,明确不同层次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同的目标和定位,切实提升和保障GIS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然而这一问题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亟待进行多方面的深入探索。
GIS作为新兴的信息产业,面临着发展和普及两重任务,需要“研究型”和“应用型”两个层次的人才。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学生招生规模,地方本科院校是普及GIS、推广GIS的中坚力量。这些院校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在企业一线、基层单位就业,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务实精神,必须下得去、留得住。同时,他们面对的是基层一线大量的应用问题,所学技术必须用的上、有作为。因此,一个合格本科层次的GIS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基本素质。
合格的GIS本科毕业生,应该掌握基本的文档撰写,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建库、制图及信息服务技能,能够了解市面常见的GIS软件的功能设置及应用范畴,比较熟练的使用相关功能。简单讲,一个合格的GIS专业应用型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较高水平的GIS专业技工,这是顺利就业的根本。
GIS空间数据从采集、处理、管理到信息服务涉及的技术环节和知识点非常多,大多都比较抽象。现在的很多毕业生对GIS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概念框架,缺乏必要的业务敏感性,不清楚在哪一环节容易出错,实际工作中往往顾此失彼,错误不断。长期以往,只能严格按照别人制定好的技术流程完成工作,缺乏社会竞争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完整业务素质,包括掌握业务流程、熟悉关键业务环节、具备业务敏感性,是学生在单位的立业之本。
敬业爱岗是一个人发挥个人热情与潜质,成就事业的基础。空间数据采集、编辑、处理、建库等是GIS的基础工作,技术单一,工作比较辛苦。“眼高手低”是当前GIS的本科学生普遍存在现象,不愿意从事类似的基础性工作,不善于在基础性工作中总结和改进工作效率,基础锻炼不到位,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后期发展。
GIS是随着遥感、计算机、GPS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对地观测技术及应用需求的迅速发展,GIS技术更新很快。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主要是基础理论的教授和专业思维的培养,更多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充实。因此,在GIS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寻求帮助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技能的培养,不断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与勤学不辍毅力,这是其能否成长为GIS高级技术人才的关键。
GIS作为多学科与技术融合的新型学科,内容非常庞杂,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特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成为大而全的通才式方案。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办学优势的体现,概括而言,其内涵应该注意四方面特征。一是独特性,即我们所培养学生首先要有鲜明的个性,在技能和素养上尽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独具的东西具有不可替代性。二是稳定性,要注意形成比较持久稳定的人才培养方式,所具有的特色要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同行学习的榜样。三是发展性,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而且要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四是系统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知识和技能的编排上要注意层次性,依次实现有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教学内容布局,在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上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式引导,尽可能规避说教式教育。要完成上述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需要依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方式方法的规划与建设。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高校通过人才培养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的预期结果。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反映了国家、社会、学校对大学培养人才的总期望和要求,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使影响毕业生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一定要结合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大而全。大而全通才式人才培养目标原本想让学生具有更为广泛的就业空间,但实际上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被真正实现,培养的学生普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做不了”。经过多年探索,结合安徽省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前景,目前我校GIS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在农林、水利及数字城市领域具有良好多源空间数据集成处理及综合服务能力的卓越GIS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较好效果。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做好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二是要据此改革教学模式,确保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服务人才培养内容。
针对GIS知识点杂、技能繁多、应用多样、人才培养规范标准欠缺,教学中容易出现部分内容在不同课程中被不断重复讲授,而一些难点却被遗漏等问题,我们坚持“依据社会需求,明确专业技能,抽取关键知识,形成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理念,联合企业高校建设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系统实用”的GIS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体系。具体讲就是,首先分析农林、水利及数字城市领域等GIS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明确学生需要掌握和具备的专业技能及素质,在此基础上抽取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和基础技能点,梳理其纵向上的次序关系和横向的关联关系,进而归并成负载较为均衡的核心课程群。采用该模式构建的课程体系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系统实用,能够实现良好教学效果。
由于经费、场地、师资、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执行存在很大困难。对这一问题,我校创建了以“GIS认识性实习-课程实验-操作课程-生产实习-创新活动”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是针对我校GIS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把实践教学分类六个模块,即课程实践教学模块、GIS应用技能实践教学模块、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块、专业竞赛实践教学模块、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模块、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模块。其次,为了顺利完成实践教学,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实践教学模块制定了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重点考核其知识水平及技能等级为主的新型考核体系与考核标准。一方面使得实践教学考核既具有的局部灵活性,尽可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另一方面有效保障学生培养的整体质量。
传统教学大多采用以教材为主的讲授离散知识点,尤其是与理论课配套的实验课程,更多都是采用相互独立的验证实验和孤立的设计实验,给学生装了一脑袋的术语、概念、方法、实验等,学生虽然具有较好地应试能力,却大多缺乏综合应用这些知识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此,就需要按照课程类别制定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规定。如对工程应用类课程应尽可能采用项目导向式教学方法;对行业应用课程应尽可能以业务过程为参照系,按照业务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有序化,即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业务熟悉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也就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引导教师将学习领域细化成具体的学习情境,切实体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由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由知识体系到综合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研究型人才培养重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基本都集中在一本院校,入学学生一般具有较好地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进行跳跃式讲授。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极其严格和复杂的系统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应该忽视,尤其对于地方二本院校,生源质量并不可观,多数学生并不具有自学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就应切实加强教学质量的监管,确保当前教学质量不能影响到后续课程学习。对此,我们探索建立了“选派优师(选师)-课前摸底(说课)-课间抽查(督查)-综合评估(考核)”的系统化人才培养质量监管制度。
主讲该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与该课程相关的实践经历。对于没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将分批选派到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及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如果一个教师不具有承担与该课程相关的产学研项目能力,他将不能担任该课程的主讲。
在开课前期以专业为单位组织教师说课,由课程主讲教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重点讲授对该门课程理解、教学规划及预期效果,该专业全体教师参加聆听和评述,同时修正自己教学计划,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有效执行。
一是建立以月为单位的教学汇报交流制度,动态掌握教学进展及存在问题。二是建立在班级建立专业学习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开展(如实践生产、参加竞赛、创新应用等)了解学生知识与技能情况。三是适时安排听课、评课环节。
我校GIS专业一贯坚持的“先会干,再弄懂”和“工程项目进课堂、科研内容进教材”“的教学模式,通过参与(或模拟)生产(或技术服务)与技能定级相结合的考核模式,考核学生知识水平及技能等级,以评估培养方案贯彻执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情况。
人才培养一方面是制度化工作,同时也是良心工程,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着力做好师资队伍、实践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努力建立”人文关怀与经济保障并重,特色培养与制度规范融合”的良好后勤保障体系,从硬件、软件、制度三方面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执行。
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双能型师资队伍,成为众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难题,尤其是新建地方院校。对此,我们坚持开放办学理念,一方面从专业和能力两方面优化内部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滁州交通便利的地域优势,采用贴近企业、贴近政府、贴近名校的三贴近策略,逐步建立了“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为”的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从资源和结构两方面强化兼职师资队伍及外围环境建设,逐步建立起一支队伍稳定、结构合理和教学科研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在一定程度较好解决了师资队伍短缺问题。
近年来,我们逐步构建了“GIS认识性实习——课程实验——操作课程——生产实习——创新活动”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GIS软件操作、生产实践、应用开发、共享服务等教学内容,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地理信息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取得了很好教学效果。对于这一环境建设,需要内外并重,依赖任何单一方面都是不可行的。在2010年,学校为滁州学院建设了一幢600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GIS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空间数据建库管理、信息产品生产加工、空间信息共享服务、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等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已初具规模。同时,我们也积极地贴近企业、贴近政府、贴近名校,共建了20多个校外见习、实习、实训基地,有效的保障了实践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细致工程,需要建立透明的激励与惩治制度,让教师和学生有章可依、有据可依,为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在这一方面,需要重点做好①“人文关怀与经济保障并重,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兼顾”的良好教学团队培育制度。②透明化的实训教学标准,建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重点考核其知识水平及技能等级为主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从心里能自然接受实训教学。③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需要切实推行“项目驱动、工程师进课堂”,倡导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二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将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三是需要改观德育课堂现状,将职业道德的宣传和培训提到一定的高度;四是需要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争取家长支持。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严谨的系统工程,需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认真把关,形成良好理念、制度与方法。几年来的实践表明,采用“基础知识够用,技术方法实用”的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增强了就业能力,而且能更为透彻的理解基础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发展潜质。
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使GIS专业学生成为社会适应面广、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既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般普通本科院校GIS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实现这一工程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1]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进展、特点与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4,(5).
[2]杜培军,闫志刚.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探讨[J].测绘通报,2005,(1).
[3]林 卉,赵长胜.新形势下GIS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5,(4).
[4]刘 春.地理信息系统多层次教学及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J].测绘通报,2004,(9).
[5]刘劲松.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系统构建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
[6]吕翠花,张东明.基于测绘背景的GIS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7]马俊海.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工程,2005,(3).
G642
A
1673-1794(2012)05-0091-00
王 春(1975-),博士,副教授,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GIS应用型人才培养、DEM数字地形分析、GIS应用技术等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01048),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01036,2008jyxm130)
201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