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丽,张新明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让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水平,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新课程目标的实施要求英语教学资源在内容上具有丰富性、动态性,在教学时空上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在教学方式上具有交互性和合作性。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及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技术实现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尤为关键,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
新课改提出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但是为了应对各种考试,目前英语课堂教学大都还是采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主讲,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课堂上老师不停地讲语法、词汇,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记笔记,听说应用能力得不到足够的练习。
班级教学制度下的班级学生较多,且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教师难以因材施教。小组交流活动难以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课时任务重导致的小组交流的次数也有限,有些流于形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提出,教师在英语课堂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的直观性越来越强。这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构建,但另一方面由于有些教师未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情景的创设有助于知识的深化。英语作为学生第二语言的学习,其核心是交际,去情境的交际犹如一潭死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的互动特点,充分运用网上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虚拟教室中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从而避免现实中害怕出错的情景,使学生敢于说。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影视、动画、文本等为一体,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前先来一段和主题有关的视频欣赏,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教师应该注意生词及重要句型应以情境的方式呈现,以利于学生明了 “学什么”(what to learn)。
信息技术环境下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教学信息,如主题网站、相关博客、bbs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促进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对知识进行选择、组织、加工和建构,使学生明了“如何学”(how to learn)。
笔者在查阅“有效教学”的相关文献后,较为认可的“有效教学”的含义是: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1]。结合信息技术环境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有以下两个方面。
教师应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但这种效益绝非“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基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要求,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为手段可以打破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多媒体的使用一方面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变晦涩难懂的知识为直观形象,利于二外语言的习得;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知识建构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网络学习环境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习者提供了线上、线下的交互平台,对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都有很大的帮助。相比于传统教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节约时间的有效教学方式。
交往是一切有效教学必需的要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交互是有效教学的主线。传统教学的核心概念是“教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核心概念是“交互”,即在教学过程中既包括 “师—生”、“生—生”之间的内部交互,又包括“师生—媒介”之间的外部交互。前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协作交流产生集体感染力和带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后者主要指课外环境,旨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BBS论坛、师生视频答疑、EMail等方式进行彼此之间的交互。在交互中,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利于因材施教,是个性化学习的有效途径。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最终还是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合作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笔者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载体。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生态化的学习环境,它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2]。教师可以设计以主题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这种头脑风暴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使英语学习更具趣味性。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论坛及与助学者进行深度交流,在补缺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克服了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不强的问题,也使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强化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教师。因此,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还需掌握现代化教学技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首先, 教师应学会利用 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Dreamweaver等教学软件制作课件。教师应将贴近生活、有趣的、动态的图片放入多媒体课件中,这样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导入效果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效果[3]。教师可以参照多媒体课件评价标准及网络上优秀的课件来要求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创造个性化的精品课程。这样学生也会从“怕”学转变到“乐”学。其次,教师需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手段,不能陷入“唯技术论”,更不能陷入缺了多媒体教学就无法进行授课的怪圈。教师应该明确信息技术环境是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离开了常规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实现技术与学科特点的结合,即达到两者的深度融合才能创造技术化的教学,才能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最后,教师可以开通微博、博客,记录自己的教学点滴并学习优秀教学者的博客,在自在与自为的统一中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通过教师微博、博客也可以创造课外师生“对话”,而这种“对话”将有利于摒弃传统的权威式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评价。目前英语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为唯一方式,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相应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绩效表现。如考查学生英语水平就应关注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发言、小组英语活动参与度、动手操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再加平时考试成绩等多项指标。教师可以使用学习契约、档案袋、概念地图、评估表等工具评价在真实任务中学生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在面向过程的评价中,学生可以进行自评、互评,也可以接受教师评、专家评等多元的评价方式[4]。评价的方式应更加关注整体性。教学评价的不科学性、不全面性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简约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也达不到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多元教学评价有利于克服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花盆效应”。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很多,而学生学习又是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只有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系统,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才能形成“一潭活水”,最终实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英语课堂教学。
[1]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百度百科.学习共同体[EB/OL].http://wapbaike.baidu.com/view/987006.htm,2012-07-25.
[3]张同柏.有效教学课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4]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