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贯彻实事求是的路径探析

2012-08-15 00:53刘福敏
重庆行政 2012年3期
关键词:主观主义实事求是主观

□ 张 健 刘福敏

科学贯彻实事求是的路径探析

□ 张 健 刘福敏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功所秉持的科学理念。“实事求是”这个古老的成语,出自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本是指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的严谨求实态度。青少年时期曾在岳麓书院读书的毛泽东,将“实事求是”的校训铭记在心。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对此作了新的科学诠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这样,“实事求是”这个古老的成语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人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也从一种单纯的治学方法,改造、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在工作实践中始终做到实事求是并不容易

实事求是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客观世界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求人们不断从发展变化的“实事”中去“求”那个“是”,要研究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就不能固执己见、墨守陈规,而必须着眼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作为认识真理的基本途径,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任何主观的臆想出发;坚持从纷纭复杂的事实材料中寻找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而不是将事实材料任意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碎片;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一切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标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而不是用框框来套实践,把主观的意志强加在实践之上。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表明:破除各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实现中国革命的完全胜利,要靠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要靠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在中国社会和谐中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同样也要靠实事求是。

主客体条件的局限性增加了坚持实事求事的难度。在认知过程中,客体本身具有复杂性,同一事物可能呈现不同的“客观现实”,而主体认知水平和所用认识工具的局限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复杂性,使原本具有客观一元性的客体事实呈现出多重性。首先,不同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这是不同个体对相同事物出现认识分歧的重要因素。其次,不同的认知手段,表现为通过特定的物质工具和方法来确定事物的客观性。而不同的物质工具和方法可能揭示事物不同层次与侧面的客观性。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事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不同属性;而认识工具也随着人类的进步不断发展,赋予主体更多认识客体事实的可能;认识主体自身伴随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也将具有更高的认识水平。所有这些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使得我们实事求是认知客观事物变得倍加艰难。

经验、权威、习惯、利益等社会历史因素,也是我们做到实事求是的制约条件。其一,经验约束不容忽视。凡有深刻社会阅历的人,处事都有自己的经验,这经验有时对探索新事新理有帮助,有时却是一种阻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循规蹈矩、驾轻就熟是人的天性。经验可以是通向实事求是的大门,但若处理失当,随时可能向另一方面转化,成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阻力。其二,权威的力量不能小看。社会不能没有权威,但是权威和经验一样,只能代表过去。很多情况下,人们更多的是自觉服从权威,这样就失去了许多独立思考、探求实际的机会。当权威发挥其正确的指导职能时,我们探求新事物会事半功倍,当权威持错误的观点而要别人服从时,我们在通往实事求是的路上便多了一道障碍。其三,习惯的力量存于无形。大多数人在习惯的“惯性”中运行。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社会习惯,在很多时候把人控制在一个固定的思维空间,使你看不到新的外部世界,当然也就难以实事求是,发现客观规律。其四,利益因素不可小视。社会是分成各种阶层,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相别的阶层或集团会意见不一,有时甚至会严重对立。这也为实事求是带来困难。这时实事求是就变成一个政治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如此等等,很多社会因素也会成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阻力。实事求是也蕴涵着特有的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而这两重内涵对于全面理解,对于科学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2]。

二、克服主观主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同主观主义斗争过程中逐步确立、巩固和发展的。1930年5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情况,在江西寻乌进行了20天的调查,并总结调查研究的经验,从哲学高度进行理论概括,写下了《调查工作》,响亮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发展。抗日战争期间,针对中共党内主观主义,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哲学专著,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挥,全面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特别是矛盾观和实践观,使调查研究理论置于坚实的哲学基础之上,是中共实事求是思想的初步完善。建国后,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主观主义曾一度取代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纠正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倾向,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纵观中共历史发展进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和完善,同不断克服主观主义密切相关。主观主义是实事求是的绊脚石,克服主观主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

克服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克服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经验主义容易使人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因为人们很难丢掉自身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很难丢掉自身曾经成功的感性经验。所以,我们遇到新问题,比较难以否定过去的“已有认知”,容易走上经验主义的旧路。经验对探索新事物有所帮助,有时反而却是一种阻力。因为经验是主观先验的东西,而客观事物却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就会主客观不符,无法实事求是。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要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需要到新的社会实践中去,而不应仅仅依靠已有经验,哪怕是过去证明非常成功的经验。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要尽量克服这种主观先验,科学定位新事物发展变化赖以存在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我们的思想要跟上这种变化;主观条件发生变化,我们也要重新审视自我。中共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所谓一切,主要是指中共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等等,同时也包括人们看问题的方式方法。所谓实际,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真实的情况;另一种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特别是指群众的实践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走出自己的主观经验,从被认识和被改造的客观事物、客观情况出发,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毛泽东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研究情况,从客观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1]邓小平指出:“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3]他反复强调,过去我们所犯的各种错误,究其原因,都是由于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提出任务和决定工作方针造成的。因此,对于新事物,我们应注重变化的新条件,敢于否定自我,敢于批判自我,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才能真正掌握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克服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克服教条主义。教条主义是主观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同实事求是相对立,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既定的本本出发,从条条框框出发,片面地相信书本上的既定理论,企图在这些理论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这种思想倾向,给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教条主义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固然,既定的理论,是他人曾经成功的经验总结,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真理。但是,这是过去的“真理”,是他人的“真理”,是过去既定主客观条件下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对待教条主义,很大程度上就是如何对待他人的既定经验,如何看待权威观点。他人总结的经验,权威的观点,形成了既定理论。我们的主观条件同他人相异,所以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他人经验,不能机械地理解和运用别人的“真理”,本本主义地指导自身的社会实践。运用别人的经验,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一定要好好分析别人取得成功的原因、背景、条件,然后分析一下自身同他人主观条件的差异,用拿来主义的眼光,吸收既定理论的精神实质和原则方法,针对自身遇到的客观实际,制定出自身解决当前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自己过去的经验,不能迷信;针对权威的观点,不能迷信。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克服教条主义的束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三、坚持社会实践是贯彻实事求是的科学路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认识真理要靠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样要靠实践。实事求是倡导的“求”的过程,直接指向社会实践。离开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无法做到实事求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也就是要从广大群众的实践出发,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和觉悟程度出发。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识论、辩证法熔为一炉,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经典地融入对实事求是的科学诠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公式,“群众-领导-群众”的工作方法,体现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深化和具体化。实事求是的“求”就是去研究。找到问题的 “是”,就要到实践中去“求”。“求”的本身就包含有实践的意蕴。实事求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原则、立场。在工作中体现这一原则,就要立身社会实践,从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去理解、掌握。离开社会实践,空谈实事求是,本身就是教条主义,就是毛泽东当年批判的机会主义。要真正掌握实事求是,就要到社会实践中明了客观实际,找出客观联系,发现客观真理。毛泽东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社会实践是我们掌握实事求是的钥匙。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要求我们坚持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有的同志却反过来,天天忙于决定这个,决定那个,很少调查研究实际情况。这种工作方法必须改变。要看到,片面性总是来自忙于决定政策而不研究实际情况。”[4]调查研究,要求调查者不能事先定调子,划框框,下到基层找例子。一切结论应该产生于调查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可见,调查研究体现的思想方法告诉我们,只有进行认真周密的调查研究,才能使人们的认识正确反映客观世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就是说,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不增加任何主观成分,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是多大的问题就是多大的问题,不夸大,不缩小。调查研究,作为社会实践,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连接点,是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方法和途径。不通过调查研究等社会实践活动去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就要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为了避免工作中的主观主义,毛泽东号召广大党员一定要“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5]

认识实事求是不易,做到实事求是更难。比认识实事求是更为重要的是科学贯彻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既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又包括人们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通过调查研究,从一般的实际出发,而且更要从人民群众的社会愿望出发,通过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主体去完成。科学的理论,如果没有科学贯彻理论的人,离开了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这一中心环节,也只能被束之高阁,不能应用于实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思想,之所以能够被贯彻,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也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将理论通过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接受,转化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科学的理论,经过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又到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去贯彻;从调查研究的实践中来,又由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实践主体去运用,才能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离开调查研究这一社会实践环节,不能产生科学理论。同时,离开社会实践的人,理论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所以,不仅认识实事求是,而且科学贯彻实事求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开社会实践这把钥匙。社会实践是科学认识和贯彻实事求是的科学路径。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魏书胜.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内涵的新维度[J].现代哲学,2008,(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张健,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刘福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新 华

猜你喜欢
主观主义实事求是主观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实事求是”定乾坤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主观主义概率观溯源及其成就探析
延安整风运动历史考察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