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的文化观及其当代启示

2012-08-15 00:53张新华
重庆行政 2012年3期
关键词:文化观陈云建设

□ 张新华

陈云的文化观及其当代启示

□ 张新华

论及陈云的思想与理论,关注比较多的是他的哲学思想、党建思想和经济思想等,笔者近年来先后向“陈云与当代中国”数次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发表了《论陈云的执政资源观》、《陈云的群众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比较》、《陈云的历史观与〈历史决议〉》等论文。研究陈云关于文化、文艺方面的论述相对较少,而且论者也多从陈云有关评弹的谈话中加以阐释。作为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的思想毫无疑问是博大精深且影响深远,其文化观同样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本文力图梳理陈云的文化观并探究其当代价值,以期引出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启示。

一、别具一格的文化观

和陈云的经济思想、党建思想相比,陈云的文化观散见于他一生的著述之中,较少有专门的系统论述,但其中闪光的思想和论断别具一格,非常丰富和非常深刻。

(一)高度的文化自信

早在1926年,陈云就在分析中国社会特点中不无自豪地指出中华民族“有几千年文化历史”[1]。这一认识贯穿了陈云的一生。新中国成立伊始,面对繁重的经济建设,陈云及时提出要“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 ”[2]随后,陈云指出“不能否认”“我们自己也有很高的文化,在历史上有占显著地位的科学发明”。[3]改革开放后,陈云关于整理古籍和发展评弹的谈话,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刻认同和深厚自豪,也来自于对中国发展现状的理性分析。所以,陈云也坦率地承认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落后”[4]的客观现实。可见,陈云的文化自信是一种高度的历史认知和清醒的现实把握的辩证统一。

(二)深刻的文化自觉

陈云的文化自觉始终伴随着党的事业的发展,伴随着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民主革命时期,针对党的干部队伍工农干部偏多的实际,陈云特别强调文化学习,把“提高文化作为对革命的责任”[5]。其所以如此,在于“提高文化水平是一件很大的事情。”[6]在陈云看来,“如果没有文化的提高,要提高政治水平是不可能的。”[7]进一步讲,“干部没有文化,没有知识,革命是革不成功的。”[8]所以陈云要求,“每个共产党员要随时随地在工作中学习理论和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增进革命知识,培养政治远见。”[9]

新中国成立伊始,面对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作为肩负领导经济建设繁重任务的陈云,同样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早在延安时期,陈云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的干部将来要担负的责任更重、任务更大,那时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办不好事。”[10]1956年9月,针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陈云及时提出培养 “工人阶级自己的有高度文化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11]的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陈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众多论述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一是关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时候,如果不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任何单位,任何领导干部,如果忘记或放松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严重的,甚至会脱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这是很危险的。 ”[12]所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13]。这应该是其后江泽民关于先进文化是立党之本重要内容的思想来源。二是关于精神文明与党的作风乃至社会风气的关系,“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觉悟,坚定地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14]“在党内,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党风;在社会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就不可能有好的社会风气。”[1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关于我国当前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其中“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状,正印证了陈云上述颇具忧患意识论述的深刻性和预见性。

(三)真切的文化关怀

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政治情怀。努力争取和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构成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的重要内容。陈云指出:“我们不应该忽视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任何细小的可能的改善。”[16]要求各级党组织切实“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7]“任何细小的可能的”表述,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真诚意愿和切实作为。陈云晚年还特别强调:“干部离休、退休以后,要有个文化娱乐的地方”[18]。对于文化娱乐,陈云特别强调,“这是按生活需要说。”[19]从“文化地位”到“文化水平”到“文化娱乐”,不仅反映了不同阶段党的文化工作的关注重点,而且贯穿其中的一以贯之的是情真意切的文化关怀。

(四)推进文化建设

文化事业是党的全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云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进行文化建设”[20]的战略构想。战争年代,文化建设成为党动员人民、组织人民、争取人民的重要载体。“党员去做许多有益于群众的社会公益事业。各种经济的、文化的以及政治的公益事业,到处可以做,到处可以取得社会的援助。”[21]或者说,“党应该经过社会上已有的或建立新的文化、教育、经济各种组织,去影响和教育工农群众。”[22]文化工作成为动员、引导、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载体。建国初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作为执政党,陈云指出:“在目前,工人阶级自己的技术人员还极少,而资本家和他们的知识分子是现在最有的文化一个阶级,这种情况短期内还难以改变,我们需要团结这部分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23]陈云关于“团结”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其时周恩来在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1956年)所表达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反映了党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政策的正确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陈云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其中有两点特别富有战略眼光,反映了陈云的文化观的睿智之处。一是强调“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重要工作。”[24]二是提倡“学理工的人也要有一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知识才行。今后,在继续办好理工科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的文科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要让学生读点古文。”[25]不难看出,“整理古籍”和“读点古文”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至关紧要的意义,这是古为今用的重要前提。而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五)揭示文化规律

陈云的文化观从多个方面触及到文化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一方面,陈云指出“文化与政治是密切相联的。”[26]正因为如此,如上所述,陈云关于干部提高文化水平正是着眼于提高干部的政治修养和水平,以更好地服务党的事业发展;陈云时刻关注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指出“在同资产阶级实行联合的时期,资产阶级会从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向无产阶级进攻”[27],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指出敌对势力的“侵略、渗透,过去主要是‘武’的,后来‘文’、‘武’并用,现在‘文’的(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突出起来”[28],包括“利用宗教,同我们争夺群众尤其是青年”[29]等等,强调深刻汲取其他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丢失政权的惨痛教训。同样,陈云还指出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新时期,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包含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者是不能分离的。”[30]体现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重要思想,并随时警醒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滋生及其危害。

另一方面,陈云多侧面地指出了文化工作的特殊性及其自身发展规律。一是肯定“文化工作中个人活动要多一点,这在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里面说得很好,如果不照顾到这一点是错误的。”[31]针对改革之初存在的脑体倒挂和平均主义现象,陈云指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一样,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工资收入上高一些,这是合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也是合乎人民长远利益的。不这样做,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上去,生产力也不可能上去。”[32]二是重视“要在文化教育上投资。 ”[33]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指出了文化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即“国家以大量资金投入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增加了就业人数”[34],同样也就“大大增加了社会工资总量和城市人民的收入。”[35]在加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陈云也提醒“减少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的浪费”[36]。三是强调“出人、出书、走正路”[37]。这关系到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向和价值取向,所以陈云说“艺术上要有所改进,老的一套也要有所改变。但不要歪门邪道,要走正路。”[38]在陈云关于评弹的重要讲话中,关于“艺术必须靠自己集中心力去钻,勤奋出人才,同时还要有竞争。 ”[39]关于“组织好了‘关子’,才能吸引人。”[40]关于“艺术上要有所改进,老的一套也要有所改变。”[41]等等,触及到文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与引入竞争机制、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吸引力、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等重大问题。

二、当代价值的启迪性

本文的“当代”一词,其时段涵盖主要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审视现实,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因此,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全局,影响深远。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宝库之一的陈云思想,尤其是陈云的文化观,对于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倒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因素。

陈云的文化自信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交锋、交融,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因循守旧,而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出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文化自信。事实上,一部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说就是一部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一部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

(二)提升文化自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陈云的文化观伴随着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其时党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工作重心密切相关。由此,陈云的文化观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中国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环境和文化现状的准确把握,既看到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容,也看到现实中文化落后特别是发展不平衡的严重不足。二是深刻分析了这种社会历史条件对党的中心工作、战略目标尤其是对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影响,强调文化服务于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反映了文化作为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宝贵思想。所以,陈云的文化观特别强调文化的现实服务功能,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觉。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也就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我国经济地位相一致的文化发展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发展需要。这就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发展重要论述的价值所在。

(三)落实文化关怀,切实保障和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陈云对文化权益的重视不仅一般地体现在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上,而且体现在提高“文化水平”、关注“文化娱乐”等“任何细小的可能的改善”上面,这种文化关怀反映出情真意切、无微不至的特点,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真切而自然的流露。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一个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宏伟目标,也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工作。因此,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应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把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陈云关于“进行文化建设”的思想是全面的,既包括“影响和教育工农群众”的大众文化,也包括“整理古籍”、“读点古文”的文化提升,还包括团结、培养知识分子等重大政策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赖于文化事业的全面展开,加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和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特别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既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是文化强国的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正如陈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论述那样,“我们国家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任何一个共产党员,每时每刻都必须牢记,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进行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42]惟其如此,陈云关于评弹“出人、出书、走正路”的要求,其中的“走正路”也是从文化的发展方向即“社会主义事业”角度讲的,他希望全党“严重注意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渗入”[43],以确保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当今世界,面对各种文化、各种思潮多元化带来的碰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五)尊重文化规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陈云思想的一大特点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在陈云文化观上表现为对文化规律的充分尊重。虽然陈云投身革命时的文化并不高,但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虚心学习,善于学习,他对文化工作的论述,同样体现了理性、睿智,务实、平和的特征。这和陈云经济思想是高度的一致。例如,陈云关于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联”的观点,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不能分离”的观点,关于“照顾”文化活动中个性因素体的观点,关于重视“投资”文化教育并注意减少其“浪费”的观点等等,其思想的深刻性和政策的务实性,都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陈云关于尊重文化规律的种种观点,其启示在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自觉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优化文化发展方式。坚持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均衡发展和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活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坚持服务民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服务性文化事业、消费性文化产业,拉动投资、扩大需求、刺激消费,保障文化民生需求。文化发展建设必须依靠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靠政府财政主渠道投入的持续增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确定相应的投入比例,承担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保障国民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坚持改革创新,切实转变文化管理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育、扶持微观文化主体和社会组织,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与企业各自的优长,为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供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

[1][4-10][16-22][26-27][31]陈云文选:(一)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57.208.267.178.177.142.265.159.153.303.289.153.209.242.178.196.275

[2-3][33-36]陈云文选:(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186.136.246.259.122

[11-15][23-25][28-30][32][37-43]陈云文选:(三)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47.348.348.355.38.289.289.370.374.354.313.287.288.287.287.288.347.355

作者:本刊总编,教授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文化观陈云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