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字词义语篇现实化的认知机制

2012-08-15 00:45李光群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汉英图式词义

李光群

汉英字词义语篇现实化的认知机制

李光群

汉英字词义在词典或记忆中是一种静态的概念实体,只有在特定语境下的语篇中才呈现出动态的具体意义。本文在分析字词义及其语篇现实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字词抽象义与现实化意义之间的认知过程,提出了认知图式机制、隐喻认知机制、转喻认知机制,以明确汉英字词义语篇现实化的内在认知规律和认知动因。

汉英字词义;语篇现实化;认知机制

汉英字词义在词典中或人的记忆中是一种抽象的静态概念实体,只有进入到言语环境中才具有实际的具体意义。“语言只有在语境中才是活跃的、运动的、有生命的,语境是语言应用、履行交际职能的前提和条件”(杨振兰,2004)。根据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的研究,冯广艺教授提出,“只有具备很好的适应能力,既适应宏观语境,又适应微观语境,言语交际者才能在言语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冯广义,1999)。因此,语境是汉英字词义与语篇现实化意义之间的连接纽带。字词义的语篇现实化,即“将虚拟系统投入运用,在一定的动机和策略支配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操作使虚拟系统演化出现实系统”(陈忠华,2004)。深入到言语使用者内在的心理运作机制,汉英字词义语篇现实化存在着深层的认知机制。汉英字词一端是词典或大脑中静态的抽象语义,一端是特定语境下语篇中动态的具体言语义。虽然语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语篇现实化过程中具体义是如何实现的,还具有深层的认知动因。本文从字词义研究及其语篇现实化研究的现状入手,深入研究言语操作的内在认知规律,探讨汉英字词义语篇现实化的认知机制。

一、汉英字词义及其语篇现实化的研究现状

词义的变化一般以一个词义概念为中心,向外发展变化,呈现出三种变化过程,即连锁型、辐射型和仙人掌型(王文斌,2007),其变化方式表现为“词义的扩展、词义的缩小、词义的升格和词义的降格”(陆国强,2000)。G.利奇对词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含蓄意义、风格意义/文体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反射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伍谦光,1995;桂诗春,2003)等7种词汇意义。词义与语境的关系研究也得到广泛的关注。韩礼德认为,“语言行为不可能在真空情况下进行,话语的产生和理解必定受当时的语境因素所影响”,其贡献在于“揭示了语境与语篇的相互预示性,即语境决定言语活动的内容及其体现形式,语篇反推出语境”(杜晓红,2002)。语篇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产生的,所以语篇受制于情景语境。这种语境与意义的关系理论只限于“直接语境”而忽略了社会文化语境。因此,研究又转向了社会文化语境与词义关系的问题,即“从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来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功能”(朱永生,2005)。杨振兰把词义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并把色彩意义置于语境中,认为语境对色彩意义具有“价值实现、同化、加工改造”等功能(杨振兰,2004:19-22)。冯广艺教授探讨了言语使用者对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的适应,即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方式、时代背景、自然地域环境、人文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心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宗教信仰和语音语境、词汇语境、语义语境、语法语境(冯广义,1999:70-179)制约着言语表达形式的选择和意义的理解。字词意义的虚拟系统需要通过语境进行现实化处理才能达到交际的需要。无论是口头语篇还是书面语篇都可以实现字词义虚拟世界的现实化目的。字词运用前的每个意义都是静态地存在着,如何能够达到语篇现实化的处理,社会语境和语言语境的参与让我们理解了词典中静态的抽象意义转化成语篇中动态的具体意义。似乎语境和语篇的相互作用解决了一切问题,但是还必须深入到言语者内在的心理运作机制,即“从人的内部即从人的心理认知过程来研究语言意义的生成,交换和理解”(朱永生,2005)。

二、字词义语篇现实化与认知机制

范畴化与认知模式是语言形成和语义概念赖以生存的认知基础。字词义在语篇现实化中的认知机制是多方面的,因为“一个词的意义是在多种认知模式的基础上以不同的相关认知域为背景建构起来的认知结构”,“认知模式的两大作用,一是提供有关的情景作为理解的背景;二是激活有关的其他概念和知识”(赵艳芳,2002)。认知语义学家认为语句义是词义间相互作用,激活相关认知域、知识框架,通过整合而获得意义的,因此认知机制有助于实现汉英字词义的语篇现实化。

(一)认知图式机制

人们掌握的知识并不是杂乱地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而是以图式、框架、脚本、计划等形式系统地贮存在大脑中。图式作为一种认知结构,是“知识单元组合而成的结构”,“是用来表征贮存在记忆中的一般概念,它是一种框架、方案或脚本”(卢植,2007)。每一个图式都能和许多其他图示互相连接起来,共同构成一个知识网络。在认知活动和语言使用中,激活图式网络中的一个知识节点,有利于该网络中其它知识的表征或提取。字词义与语篇之间存在着认知图式的表征功能,因为“作为一种认知模式,框架表征是与具体的、反复出现的场景相关的知识和信念”。框架或图式为理解和描述提供所需概念背景。同时,框架“是一种原型,框架原型可解释词语使用和真实情景之间适应程度的复杂性,并受社会活动背景的影响”(李福印,2008:120)。语言理解正是将语言传递的内容与已知框架进行匹配的过程。而“语篇是人们用语言系统进行交际的意义单位”(卢植2007:317)。语篇是在语境中形成并由语境来确定的,语境必须成为语篇定义的组成部分(陈忠华2004:90)。因此,汉英字词义现实化的场所就是语篇。框架语义学认为“若某一语篇提供的信息可唤起一个统一的框架,从而构建出整体性的语篇意义,该语篇就具有连贯性”,而“语篇能够激起自身的语义框架”(李福印2008:127)。任何读者在解读语篇时,都会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世界知识给语篇或文本添加许多内容,因为图式知识会引导读者对文章进行阅读处理,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字词义通过语篇进行现实化的认知机制之一就是认知图式的知识结构。图式理论之于语篇,就像深层结构之于句子,它在理解语篇内容和表达语篇内容两个方面都有作用,正如“框架理论把语篇意义的产生看作是对框架成分的填充”和“从心理认知的角度证实了文化语境对语篇的生成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朱永生:2005:140-142)。因此,认知图式机制在汉英字词义语篇现实化中起着重要的认知功能,为言语表达提供意义具体化的图式导向,为言语理解提供意义具体化的认知推理。

(二)转喻认知机制

转喻是“在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体(喻体)为另一个概念体(本体)提供心理通道(mental access)”(叶狂,2006),即“在一个认知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vehicle)在同一ICM内,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崔丽娟,2007)。转喻认知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渗透在人类生活、语言、思维、认知等各个方面。人们在正常的言语交际中,不可能将所有信息全部毫无巨细地表达出来,言语表达的信息总是少于实际情景所包含的信息,缺省信息在现实交际中在所难免。在这样的情况下,语境,文化等起到了填补信息的作用,但是主要的认知机制还是“以部分代表整体的转喻机制在起作用,因此缺省信息与转喻机制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王寅,2005)。我们说话或写作都不可能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和信息全部说出来或写出来。而是把那些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表达出来,从而体现出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转喻认知的突显原则。因此,转喻认知在字词义和语篇现实化意义之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每个词只代表一个概念范畴或意义”,因此“词是范畴和概念的载体”(卢植,2007:160-161)。但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下的语篇中,又表现出特定的语义,这就是为什么词语意义“一方面表示一种概括的意义,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语境中,又表现出具体的意义(束定芳,2008)。在特定语境下的语篇中,转喻认知必然就具有语篇的特征,因此便产生了语篇转喻。“语篇转喻是一个意义过程,其基本特征就是表征。语篇转喻应该包括概念转喻和语法转喻,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只要对语篇的组织结构、信息发展、衔接与连贯起作用,我们都将称为语篇转喻”(魏在江,2007:32-36)。

如,A:I need to call the garage.

B:They said they’d have it ready by five o’clock.

在这个小语篇中,有一个冲突就是garage为单数,而they为复数,似乎犯了代词与前指对象不一致的语法错误。但是根据特定语境下的语篇,garage是一个概念实体,能够在转喻认知的作用下,激活一个认知图示或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了车库、加油、修车、修车工人等知识单元。由于一个汽车维修站不可能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因此在语篇现实化中,表层的单数与复数矛盾,通过“地点指代人”的概念转喻,成了深层的复数与复数一致的和谐搭配。通过语篇转喻认知,语篇中的缺省信息(default information)或潜隐连结(missing links)就会获得连贯性的解读,因为“语篇接收者势必要动用许多由语篇内某些成分唤起的世界知识以及语言运用经验”和“语篇中所提及的行为或事件的凸显部分通过转喻模式激活了交际者记忆中相关的一些连贯的、日常的整个系列事件的脚本,交际者运用这一认知模式填补了语篇的缺省信息”(孙志龙,2007)。

(三)隐喻认知机制

隐喻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即“人类借用事物某一领域的认知来诠释或解读另一领域的认知。或者说,隐喻是人类运用联想,依据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似性,将彼心理空间映射到此心理空间”(王文斌,2007:229)。概念隐喻实现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具有“语义冲突、映射、相似性作用”等三大运作机制(束定芳,2008:157-174)。隐喻认知对汉英词义在语篇现实化中起着什么作用呢?词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抽象概括的反映,是范畴化的结果。概括性是词义最基本的特征。因此词义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隐喻又是由具体的概念域来认知抽象的概念域。在词语的实际运用,即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中,隐喻思维把抽象的静态词义转化为活生生的具体的词义,正如“人们在运用词义进行日常交际中,把词义用在特殊的句子中,放在具体的言语环境里,每个词的意义又一定是具体的”(陈建生,2008)。如,心是一片荒芜的原野,没有播种的希望,没有收获的喜悦①。“原野”一词在孤立的情况下,只有抽象的概念意义或范畴意义。但是在这个特定的语篇中,具有具体的言语义。希望如种子没有撒播,喜悦如成熟的庄稼却没有收割。“原野”和“心”两个心智空间,在前者向后者映射的过程中,通过两空间概念的整合,产生了“孤苦、落寞”的新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意义,让读者体味到了“孤苦和落寞”的语篇现实化语义。隐喻思维在字词义语篇现实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着语言使用者将词义的抽象性在具体语篇中具体化,引导着言语理解者追溯语义具体化的认知动因,从而达到语言运用得栩栩如生,理解得轻松自如,因为“隐喻的运用就是以认知主体和语境为基础,以此喻彼,引彼喻此,其理解过程主要是异中求同,同中得义”(王寅,2005:236)。

汉英字词义在词典中或记忆中是静态的抽象概念。但是在日常言语活动中,词义是动态的具体意义。认知机制有助于实现汉英字词义的语篇现实化,即从静态的抽象意义转化为动态的具体意义。汉英字词义语篇现实化的认知机制,即认知图示机制、隐喻认知机制和转喻认知机制,有助于言语使用者表达得生动形象,有助于言语理解者理解得恰当到位,同时有助于揭示汉英字词抽象意义转化为语篇中现实具体意义的内在认知动因和认知规律。

注释:

①耿林莽.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精选[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0:127.

[1]杨振兰.动态词彩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

[2]冯广义.语境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37.

[3]陈忠华,刘新全等.知识与语篇理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94.

[4]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55-265.

[5]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3-98.

[6]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134-147.

[7]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165-170.

[8]杜晓红.语境研究与话语理解[A].朱永生.世纪之交论功能[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90.

[9]翟红华.语境与修辞效果[A].朱永生世纪之交论功能[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00.

[10]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

[责任编辑:贺春健]

H13

A

1671-6531(2012)05-0018-02

李光群/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文学硕士(湖北十堰442000)。

转喻认知机制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9A03

猜你喜欢
汉英图式词义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字意与词义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