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军
(大同大学 大同师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0000)
浅谈对山水画的欣赏
燕军
(大同大学 大同师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0000)
在长期的美术教学中,笔者发现国画欣赏课既是学生的课堂兴趣点,又是提升学生美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两大方面论述了对山水画的欣赏,一是山水画的审美特征,二是欣赏山水画的美学要求.
山水画;气韵生动;水墨笔法;意境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浮星泛月的长江大河.中国画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1.1 山水画的形式美
山水画的形成较晚,最初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中,后来因特殊的社会形势和复杂的历史背景,在南北朝时期漫漫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画科.山水画的形成不单单为了表现客观的真山真水,历代山水画家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形态的自然山川的描绘来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深邃,表达画家的文化内涵和人生观.所以欣赏山水画时不能只看画面的形式美感,更要透过表象来看它的内涵,或者说山水画作品中所蕴涵的某种情感、观念和思想.能否紧紧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实的美的享受或某种情绪的宣泄和哲理的思考.只有这样去理解和赏析才能体现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相比来说工笔山水画容易得到世人的青睐,因为工笔山水画形象逼真,富丽堂皇,一目了然,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与观者产生共鸣.画面色彩艳丽、喧闹、喜庆,且学习难度不大,倍受人们的接受和追捧.青绿山水主要追求自然物象的外美,以夸张美化自然山川的形式美感为理念,打动大众的情感争得画坛的一席之地.如表现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大江南北的地域特征,山石土坡的地质区别等.从而再现了不同时间地域物质特点的自然景色.当然青山绿水也反映了画家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
水墨写意山水画的表现因其层次较高,寓意较深,则比较难以理解难以欣赏难以表现.因为它以抽象的造型来体现着抽象的意念,达到物我合一的意境内涵,完全以我国传统哲学修心求内的思想为契机.观其表象朴实无华,深究其理则深不可测,甚至让人怯步.此种表现形式,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技巧,高深的哲学理念为核心是很难体会其中的韵味的.更不能单纯从“像”与“不像”的标准来衡量大写意的山水画作品的优劣高下.山也不是眼中的山,水也不是自然的水,它们是包含着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的化身.正如郑板桥所说,“从眼中之竹到心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提炼和加工.这就是文化的升华,情感的再现与自然的结合,到艺术的诞生.
1.2 山水画的审美内涵
山水画是在传统文化气息很浓的士大夫群体中产生和发展的.它的胚胎本生带有很浓的文化底蕴.而中国传统文化又以追求“意象”和“意境”为根本.表象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一种外美,一种假象,一种灵魂和精神依附的个体.只有通过对不同特征的物象外形的主观体现,才能传达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感情.作品流露出文化含量的多少,素养的高低,以及对不同地域特征的人文,山川的热情程度都是观赏着品评一幅作品的好坏优劣的先决条件,好的画作既是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又是教育者,它可以净化观赏者的心灵,可以使观赏者得到美的享受和人生感悟.好比一杯茶水,感观上没什么特殊之处,而品味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思想波动.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艺术产生于传统文化之中,又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艺术必须要有艺术美,这种美又是传统文化的综合再现.用文化的内涵欣赏山水画就是一部人生的哲理.用文学的情调去欣赏山水画它就是一篇人生的乐章.欣赏山水画作可得到视觉美,也可触动灵魂深处,感知天地人的情感,从对小美的感知到对大美的深思,这是山水画作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山水画虽是对山川的绘画,但其灵魂是对本土文化的缔造和传达.不同的地域环境会产生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文化特色.如南方的山水代表南方人细腻温婉的性格,北方的山水造就出北方人豪放刚毅的性格,西北的山水又表现出西北汉子雄悍和顽强的个性.太行有太行人的精神,蛾眉有蛾眉人的情感,泰山有泰山人的聪慧,嵩山有嵩山人的才华,这都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是艺术形式和思想情感交融的再现.
艺术作品的价值与功能的体现,有赖于公众对它的欣赏.艺术欣赏是艺术欣赏实践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对促进人类艺术的演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一般人认为看画容易画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没有文化的人也可以创造艺术,原始先民可以创造出跨时代意义的陶器和玉器,但不会是鉴赏家,所以艺术鉴赏是一种后天培养和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2.1 重意不重形
想要较好地欣赏山水画,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山水画方面的基本知识,尤其是通过山水画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欣赏者需从三个方面去欣赏山水画作品.
欣赏者可以通过感知山水画上以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体现什么样的文化思想和情感,从作品外在的形式美到作品内美的理解和感悟,这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意识形式,是主观与客观的辨证统一的过程.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总之,一副好的山水画作品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具体到怎样欣赏一副山水画作品,不光要看作品的画面内容,还要看画作的各方面是否精美,功力是否深厚,意境是否深远.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家的具体,大众有时主观批评该画的优劣,很大因素是受自身艺术素养高低的影响;看画作的书法表现,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中国画面上常伴以诗句,画中的书法对画面有很大影响;看诗句,宋人苏东坡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字画中的诗文词句,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增色不少.好诗句,还可体现画家的内涵和学养;看画家的绘画功力,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也无法表现的.尤其是用笔,多苍劲有力,雄浑生姿.在山水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境都可表现出画者的功力.看山水画画面的布局,布局是整个画面的设计,是画家脑海中对自然事物的想象,通过画面布局表现出来.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处在于,作者会在最明显之处“留白”.山水画中疏、密、聚、散,成为留白的布局.作者常常会在留白处,提诗,盖印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虚,又可虚中有实,从布局中体现作者的独特之处.有时画面中的白又给观众以无穷想象,形成一种互动关系;看学养,画面的功力及布局,让观者对画面形成初步印象,而作者的修养则对其作品影响重大.因此,中国有“文人画”之称,文人画带有一种“书卷气”,画家的学养是一副作品意境高远的决定条件;最后看印文,国画中,常有“压角”的闲章,所谓压角,就是画面中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会影响画作的最后效果.从印文中可以解读作者的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盖在画面上,会使作品更添光彩.
2.2 山水画的笔墨技巧
中国画的灵魂是水墨笔法.学会观察画家是怎样运用水墨的分量,是否恰到好处,线条是否流畅,笔法是否坚挺有力.中国山水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山水画就是点、线与水墨的协奏.墨分五色,即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大色阶,并由五种色阶之间形成的无数细微的渐变.唐代张彦远在论墨时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而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说明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中国画家深谙绘画要旨,认为:画面太枯则有燥气,画面太湿则无生气,墨无变化则僵滞死板.因而数块浓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浓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湿墨润之;一块湿墨必以枯墨提醒.观其面目时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这是中国画特有的韵味.
中国画不是特别看重形象的视觉真实,不执着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如比例,透视,结构光影等.而是缘物寄情,借以表达人得意念.中国画强调宏观把握世界,山水画中,千岩万壑,层峦叠嶂,朝霞暮霭,云雨四时,千里江山,万里江湖,这些自然景物都在画家笔下自由组合,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充分的体现出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的意识形态.山水画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像不像只是绘画的基础,画面当中不像的部分则是经过艺术提炼的精神体现.绘画大师齐白石曾讲,绘画要在“似与不似”之间.
对山水画而言,欣赏者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先去体味画的“神韵”,然后再去看画的笔墨情趣,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画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才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这是中国画家长期追求达到的目标.画家们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练和经验积累.有些艺术家即使经过终身努力,也未必都能进入这样的高层次.因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还要具备很多条件,包括个人的悟性,个人的文化底韵,道德修养,艺术修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画中的“神韵”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上是有高低之分的.
最后看画是否切题,作品的意味、意境和内涵描绘得是否深刻.如:《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溪山行旅图》如此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文化碰撞加剧,受有些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有些画家对传统艺术作品产生动摇,盲目追捧现代派、后现代派、形体艺术.一段时间出现了大众普遍不认可国画,而画者又丢失了传统山水绘画的精髓,绘画中一些不中不洋的怪胎大量产生.这种现象的产生对中国传统绘画造成了巨大冲击.如何有效地传承中国传统山水绘画是每个国画艺术家值得思考的问题.
〔1〕美术鉴赏[M].人民美术出版社.
〔2〕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G 40-014
A
1673-260 X(2012)09-02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