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莎莎
(平顶山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浅谈交际学对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影响
耿莎莎
(平顶山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关于交际学研究交际的特征、本质、规律和功能,是传播学的派生学科,涉及信息传播和与此有关的语言、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以及交际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思维、文化、礼仪、等.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语言教学过程也是一系列交际的过程;语言本身是交际工具;教学交际过程中的人就是交际的主体和客体,具有交际的角色关系.
交际信息学;课程设计;交际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交际礼仪学
这个过程是大学英语教学交际化的过程,对课程设计要求很高,难度很大,牵涉的问题有:课程设计者对交际本质、规律和要素的认识和理解;对交际化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计的标准的把握.课程设计特别是对课程内容和方法的设计是为课堂教学交际话提供的基本保证.什么样的课程有利于或有助于教学交际化?交际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对此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这用.
关于交际的本质,Littlejohn(1989:4)认为很难下定义,因为交际本质太复杂,涉及的学科很多.人们对交际的研究也在不断变化、更新、扩充和发展.曾经有人对“交际”作出十五中分类理解(Dance,1970,引自Littlejohn,1989:4),有人对“交际”总结出126种定义(Dance&Larson,1976,引自Littlejohn,1989:4).对大学英语教学和课程设计有着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交际广义通识的理解,例如,“交际时用词语、符号、数字、图标、图画等传递信息、情感、想法、技能等活动”,“是人际之间信息的共同享有的交流方式”(Dance,1970引自Littlejohn,1989:5).《剑桥国际英语辞典》(1995)对“交际”communicate一词的定义是“成功地将思想、观点、感情、想法、感情、想法或信息通过口头、笔头、身势、手势或讯号传递给别人”.又如,Anderson(1959,引自丁煌,1997:2)认为交际“是我们理解他人并进而使自己为他人所理解的过程”.Gode(1959,引自丁煌,1997:3)认为交际“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追本溯源,英语“交际”communicate一词是从拉丁文communis派生而来,意指“分享、交流、共有”.所以,英美词典对“交际”的普通定义都大同小异.这些对“交际”的广义和通识的定义还不足以解释交际的规律和要素.究竟如何才能“成功地交流”?因此,对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有参考价值的交际定义是交叉学科分门别类的理解.例如,《交际学丛书》(李元授,1996)一共由交际文化学、交际心理学、交际思维学、交际信息学、交际美学、交际礼仪学、口才学、演讲学、辩论学、现代谈判学十本系列组成,足以见得交际学的涵盖面如此之广泛.
用信息理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解释人类社会日常交际活动中信息传递的客观规律.从信息学的角度对“交际”所作的定义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借助于某种符号和媒体传递交流信息并产生相应行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在与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交际信息学关注信息传递与交流过程中的交际主题、信源(信息发出者)、信宿(信息接受者)、编码、解码、交际信息的构织、交际障碍等问题.以信息传递和交流为特征的交际有六个基本特点:交际主题的相互性,交际行为的动态性,交际符号的相同性,交际活动的不可逆性,交际与环境的不可分性,交际噪音产生的可能性.
我们所说的交际主题的相互性是交际双方对对方的制约与相互作用,交流中并不是对方用信息来简单传递,而是要积极地用信息交流.所谓的“积极”是交际双方都是主体,在交流过程中都希望用自己的信息来影响到对方.双方都可以是交际的“信源”或者“信宿”,两个交际者都会不断用信息来引起对方做出的多种形式的信息反馈.语言的交际活动就是在双方不断接受信息,并且相继产生信息反馈的互动形式中进行的.
高校的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形式,师生将对方视为“社会人”或者其他角色,对方具有积极地交流活动,这是语言课程中的“重头戏”,并且也是我们所说的“高难度动作”.我们需要保证交流双方是一直处于积极地交际状态,而不是回归到自己教师或者学生的主体角色,需要让他们定位在“信源”或者“信宿”角色的信息交流,因此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与课后作业的设计方面花费很大的功夫.而在这种交际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要有真实客观的交际行为,指的是在交际双方沟通过程中,有实际的交流动机与需要,而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刺激.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也可以直接成为是刺激交际反应过程活动,而直接的刺激物就来自日常教学的教材或者教师的组织活动.我们选取的必须是真实的材料,也就是群众经常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在社会上流通的,例如杂志书刊、电视新闻访谈、广播电台录音、网络视频、文学作品、公司文件、广告宣传单页、药品说明书等,而专业的资料可以通过选择公共场所或者公司业务用的文字材料.这些材料都可以刺激到师生作为交际双方的沟通需求与动机,然后可以根据双方对这些资料的处理来进行相应的设计任务.我们在设计的任务内容中也要与实际需要相符合,例如公司之间的业务谈判、交换意见或者接受指令后去完成任务等,尤其是对于口头诉说与文字描述等要真正完成.只有通过真实的任务才能实现学生在真正的语境中正确运用交际语言,教师在学生完成相应任务后,按小组来讨论与总结问题,尤其对容易争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当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可以将学习到的语言运用到其中,才可以在岗位中用语言实现正确交际,不会变成“语言复制机”.我们可以根据“语言交际与环境的联系性”特征知道,交际活动必须是在特定的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物质环境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文化环境是具有复杂性的,能够对我们的交际有着重要影响,与交际双方情绪、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方面都有着紧密联系,而我们在高校英语教学时的交际课程中必须要体现出来.
关于交际噪音产生的可能性,是指妨碍交际过程中彼此之间信息有效传递的干扰因素.这个问题在外语交际过程中还涉及交际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和交际礼仪学.
从文化学视角对交际的本质做了新的交际观认识,即交际时人类群体的一种行为/活动方式,其内容是群体经验的传承.换句话说,人类交际是经验交际,经验差异是造成文化碰撞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出发,外语交际属于文化型交际,其中有不少交际文化问题.如上所述,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要注意介绍中西交际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和能力.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关注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噪音”,也是通常说的“文化碰撞”、“文化震惊”、“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等交际失误现象及其原因.使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时,“交际符号的相同性”与“交际噪音产生的可能性”并存.交际噪音来自“文化差”,即说话人受本族语文化的影响而对语言意义或交际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出现误差或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成为干扰因素甚至交际障碍.
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者要客观、全面的了解本国语和外语的文化差异的溯源和内在文化差异,尤其在内容和方法上,跨文化交际意识应该在学生中注重培养,并不断扩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例如:课程目标要增加文化性/社会性功能意念项目(胡文仲,高一虹,1997:161),包括文化行为项目和文化心理项目.其中文化行为项目又分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和非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与跨文化交际“噪音”有关的属人际关系的介入性文化项目,这些是中西交际文化存在差异的最大领域,在强调这种差异时,不光只能凭教语言形式和语言的语境方法,还应该介绍中西方文化的习俗和语用规则,总结出这种差异存在的本质.在课程目标上增加了文化行为项目和文化心理项目目标,还要在课程内容上增加目标语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课,为学生更深刻、生动地展示这种文化差异之所在.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还要通过增加阅读、翻译、比较、对比、注释、讨论、案例分析、观察、调查、采访等尽可能多的方法,要学生更多地掌握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策略和实用语言功能,如跨文化语用、思维、心理、判断、推论等交际知识和技能/策略;又如跨文化谈判、经营、贸易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策略.
探究交际礼仪的基本原则、评价标准、发展趋势以及交际礼节、交际仪式的分类和比较.在人类社会,每个人都会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生存.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关系就是人际关系在每一社会或每一民族中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必然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和规范,这就是礼仪.礼仪与人类学、伦理学、文化学、宗教学、法学、民俗学、美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都有关.大学英语课程设计需要介绍有关国际礼仪/礼节、西方礼仪/礼节和中西礼仪/礼节比较等知识.
〔1〕张玉华.语言教育学漫谈[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3).
〔2〕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易锦海.交际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李元授.交际学丛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G642.0
A
1673-260X(2012)09-02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