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明
(辽宁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评价科举考试制度及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温海明
(辽宁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封建时期的重要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历史时期延续了1300多年,不但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仍不容小视.本文从多个角度评价科举考试制度,同时分析科举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得出结论:科举制度同任何制度或者事物一样,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影响,除此之外,科举考试制度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在教育及文化思想方面尤其凸显,所以应该对科举有个正确的评价,使其服务于现代社会.
科举考试制度;评价;教育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学而优则仕的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中国特有的发明对中国古代各个领域都有很大影响,当今仍引发人们思考.无论古代和当今时代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众说纷纭,曾经一度遭到抨击,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出现过偏激现象[1],许多学者对科举制度做了研究,对科举制度的评价逐渐趋于多角度和客观,但大多学者是根据整个科举制度的发展脉络而进行阐述或评价的,对整个科举制度的发展叙述更多,或者单纯就某些方面展开[2],而系统性的评价科举制度的文献不很多见,因为研究科举制度不仅能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考试制度而且能够古为今用,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分析研究,试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根据科举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影响系统性客观地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
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五经博士并以儒术取仕,以察举为主,考廉科,明经科,但由于徇私现象不能避免,不能保证地方官吏所向上推荐的人都是德才兼备的人,如“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不利于巩固统治,另外,察举是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贤士,使中央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被这种制度所削弱,而且为了使被察举推荐上来的贤士能更好的适应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政府必须完善或者改变原有的察举制度,于是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中央开始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度是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仕的基本依据.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固定的一项教育制度且最为兴盛,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后来逐渐衰落,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制度弊病百出,使科举制度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而走向衰落,最终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2.1 科举对政治的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
汉朝时期选仕采用察举制度,魏晋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科举制度顺应时代背景在隋朝产生.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选仕制度,使各阶层的人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能通过统一的考试标准,就能走向仕途,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思想来说是很大的创新,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因为有了统一的标准,学而优则仕,而不是靠出身才能取仕,这样,既加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巩固了政府的统治,又一改地方直接或者间接选仕(由中央任命官员到地方选仕,但始终还是由地方官员自行选拔)的察举制度或者唯士族才能入仕的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的公平性,平等性,既便于笼络人心,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又减少了政府权力的分散,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同时科举考试制度考试的核心内容是儒家和道家与世无争和积德行善的思想,加大了思想的统一,扩大了政治基础,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加强中央集权.
2.2 科举对经济的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
科举制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想要发展首先要保证制度的稳定,科举在很大程度上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唐朝时期的经济大繁荣,与科举制度兴盛于唐朝时密不可分的.
2.3 科举对社会文化理念的影响——强调儒家思想,促进文化交流,学优而仕
科举制度重新振兴了儒家学说,唐朝时期把《五经正义》,科举作为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以此为标准.它为我国古代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3],科举制是按形势需要设科,命题大都与政事有关,敢于直言不讳针砭时弊之人凸显出来,涌现出一批有作为的政治家.科举考试充分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理念,通过它也确实选出了许多有才华的人,唐宋八大家就是很好的例证.科举考试还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影响社会风尚.边疆各民族政权也相继效仿,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整体上提高了社会的文化素养.
2.4 科举对教育的影响——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科举制度给贫苦读书人提供了走向仕途的机会,因此,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潮,广大人士的读书热情都很高涨,学校教育也在这一时刻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国家采用固定统一的教材,利于教育的普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科举制度还把刚性的统一考试和灵活的综合评价有机结合,形成张弛有度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体系,有利于人才科学选拔和培养[4].
2.5 科举对国外考试制度的影响——为其他国家的选官制度提供经验借鉴
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并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它对国外的考试制度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价值,成为整个世界考试文化的鼻祖,这对促进世界考试模式的发展及社会文明的构建都有不容小觑的作用.从侧面体现了科举考试制度的先进性和现实性.
3.1 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
科举考试的以儒家思想为标准,考试内容多是《四书》、《五经》、策论和诗赋之类,读书人所学内容均以科考为目的,造成了思想的单一和狭隘,此外,为了限制录取人数,主考常出一些偏题和怪题,毫无价值.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明清的八股文造成了因“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的现象[5].另一方面,又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怎么考,学生就怎么学,学校就怎么教,完全成为科举的应试教育. 3.2 学校与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相背离
学校与科举相竞而行,是造成明代学校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多数人无出路,而且学校不能自主,学校就难正常办下去了[6].这是科举制度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古代学校的发展.
3.3 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科举制度是选拔统治者的考试,而统治者的决策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同时科举制度又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理念,因此,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由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只重理论不重应用的官员和百姓都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7].
3.4 导致个人及家庭悲剧
由于科举制度给人们以希望,尤其是穷苦读书人,但由于有的人并不适合依靠学习取得功名,因此,导致了许多人为了科举及第而浪费了整个青春甚至一生的悲剧.《范进中举》一文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科举考试对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
3.5 导致官场和社会风气腐败
虽然科举制度取代了察觉和九品中正制,将权利回收到皇帝,但在科举考试过程中官场的腐败现象还是不能避免,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凭借自己的权力,他收受考生贿赂,富可敌国,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逐渐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3.6 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科举考试的特色社会角色深入各界人士之心,这种制度逐渐把中国的文人打造成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知识分子的特殊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填鸭式的教学,呆读死记,不能说没收到科举制度的影响,而且,中举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致使有些知识分子为了达到目的,“一心只读圣贤”,成为了学习的机器.
科举教育的传统主要为有教无类、及第争先,努力向学、重视教育,公平竞争、公正录取,片面应试、学优则仕等方面.探寻科举历史中可资参考借鉴的经验教训,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8].
4.1 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4.1.1 科举制度有防止作弊的措施,防止考生贿买、夹带、代考、糊名、誊录等对于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乃至将来的考试制度的影响丝毫不会减少,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有监督作用,培养公民的公平公正公开意识.
4.1.2 科举制度给众多读书人以公平竞争的机会,这给经济等客观条件较差的有志青年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良好平台,今天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就是科举制度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4.2 科举的消极影响
4.2.1 科举制度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家喻户晓,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和高等学校,只重文凭不重应用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早已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使国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终,使得我国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了一大批“高智商的低能儿”. 4.2.2教育以考试为目的,造成现代教育仍是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缺少创新意识.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大大加强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科举制度,这个制度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它是顺应社会进步方向生成的一种时代产物,是时代所选择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它的弊端的产生是在内容选择和考试方法上及实施的过程中没能够做到周全,科举所处的封建时代的封建统治思想是造成科举制弊病产生的原因,当科举制度的弊端越积越多的,量变产生质变,因而必须废除.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要客观,科举制度并不等同于八股文,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不能过于偏激,全面分析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借鉴科举制度的优点排除缺点,让中国的这一传统思想在当代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是我们的目的.但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首先要摆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的影响,要充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吸取古代因拘泥于科举考试而导致的愚昧无知、思想狭隘的教训;此外,整个社会要端正对于人才的正确认识,单一的以学习成绩评价知识分子的社会局势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去改变,使其逐渐走向完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作用,将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偏远地区的教育管理还有待加强,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1〕吴薇.科举制度与高考改革—当代大学生“科举与高考印象”问卷调查[J].考试研究,2006,1(2):90-98.
〔2〕杨文博.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科举制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31).
〔3〕孙显元.我国古代国家考试制度[J].教育与现代化,1994(1):74-77.
〔4〕余扬.科举考试制度的社会功能再论[J].教育与考试,2011(5):45-50.
〔5〕许静.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影响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6).
〔6〕董富田.略论科举考试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6):91-97.
〔7〕罗干.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J].法制与社会, 2007(11).
〔8〕刘海峰.科举学的教育视角[J].理论月刊,2009(5):5-9.
G 40-03
A
1673-260 X(2012)09-02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