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体育部,辽宁 葫芦岛 125000)
体育教学对高校学生健康素质发展的对策研究
王猛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体育部,辽宁 葫芦岛 125000)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对高校学生的健康现状进行论述,并针对学生在健康素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用高校体育教学来加以解决的相应对策,其目的在于为实现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水平,促进其自我全面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体育教学;高校学生;健康素质;发展;对策;研究
体育对于人体突出的健康功能已为人们所共识,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认知程度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健康的内涵得到有效的拓展,已经从传统“没病即健康”的狭隘认识上,升华为融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于一体的完整概念.由于健康内涵的转变,引发了人们对于体育健身功能的重新理解与定位.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由于对健康认知的发展,使得体育教学的整体目标与教学模式都在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基于健康理念转变基础上的体育教学的变革,其目的已不仅仅局限于通过传授学生体育技能,来促进其体质健康的发展,而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为目的,实现学生在体质、心理以及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发展,进而为其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素质发展的策略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探索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这对于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全民健身运动日益深入的社会大背景下,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概念意指“无病即健康”,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现代的健康概念则突出健康的整体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由此可见,当今的健康内容应是一个由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以及环境健康等诸多方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而健康素质则是指人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在其本质特征以及原有基础上所处的状态,即健康素质越高则状态愈加趋于完美.健康素质是人们对于健康内含理解与认知程度的体现,是人们对于如何有效维系与增进健康水平手段与措施掌握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生育质量、保健意识、健康意识以及对保健常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等.
3.1 体质健康现状
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高校学生中,男生整体较为瘦弱,女生相对形态水平较男生好,上肢、胸部及腰腹力量发展较好,但下肢爆发力和速度耐力较差,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的性别和项目差异.同时,高校学生还是我国亚健康状态凸显最为集中的群体,说明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已不容乐观,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下滑现象.
3.2 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健康指标,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健康概念认知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共识.意指社会个体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在思维理念、情绪反应以及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处于积极状态,并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一般情况下,如果社会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自身做出客观的评价,并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调控,保持心里的平衡协调,说明已经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由于现阶段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趋于白热化,致使学生要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使得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着焦虑、恐惧、自闭、自卑甚至厌世等症状.因此,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其健康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
3.3 社会健康现状
社会健康亦称为社会适应性,是指社会个体与社会环境的融合能力.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具有较高社会健康素质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自控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得较为自信,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表现出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有效地维系于调节自身的情绪,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懂得如何向他人求助;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能够圆满地表达自身的见解;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对自身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使之能够在社会中寻求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与位置.社会适应能力是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对社会的认知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过高地估计自身的能力,对自身发展的地位与取向存有较大的偏差;对于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认识不足;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广大学生的自主生活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普遍较低.社会健康素质的低下,已成为影响与制约高校学生实现健康自我发展的主要因素.
4.1 以“健康第一”思想为主线,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更为主要的是要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将健康视为其实现自我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的内容设置上,要坚持以“健康第一”思想为主导,在体育教学中有机地融入健康教育,使得两种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教学全新的内容体系.并通过对学生“耳渲目染”的体验与影响,使之切实提高对于健康内涵的理解与认知程度,进而提高健康意识.
4.2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建立与完善满足学生体育学习愿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由于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择用上,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为贯彻“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思想,充分发挥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机地优化与整合,用以建立与完善能够切实满足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使其在真正把握体育精髓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的健康意识发展,进而形成以体育学习为手段、以终身体育为导向、以健康第一为目的的体育学习的价值观,为学生健康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强化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为高校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搭构良好的平台
伴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课外体育活动愈加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与重视,学生通过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切实体验到体育对于健康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使之形成自主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良好习惯,为其实现终身体育目标、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要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连接点,是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的最佳阶段.因此,建立完善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使之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的整体,这对于高校学生实现自我健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要建立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制度,为学生的自我体育行为,提供优质的服务.课外体育活动体系的构建,不是组织与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健身活动这样简单,而是以教师的辅助、引导与支持为基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来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统一体.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有机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之形成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辅助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对学生课外体育行为的规范与管理,避免盲目性与随意性现象的产生,使得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凸显出实效性.
目前,高校学生健康水平下降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这对于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将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水平,已成为当今形势下刻不容缓的迫切问题.高校体育教学肩负着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机地融入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成为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与健康第一思想树立的有机整体,是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体育理论与技能,而且还能够强化自身健康意识的有机生成,这对于高校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与自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16-123.
〔2〕张少生.广州与沈阳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12-114.
〔3〕张少生.广州市高校部分大学生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73-76.
〔4〕刘夫力,等.大学生团体和单独形式参与健康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对比研究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67-69.
〔5〕郭照德,等.对我院运动处方课开设及效果的调查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1):125-126.
G 80-05
A
1673-260 X(2012)09-0134-02
2012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2012 l s l k t z i j y x-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