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2012-08-15 00:45吴菲娜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歇后语习语意译

吴菲娜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吴菲娜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翻译实践中,对比英汉两种文化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对于掌握翻译技巧是非常有帮助的。习语是人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本文研究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力求在翻译时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体现文化差异。

翻译;文化差异;习语

吴菲娜/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助教(福建福州350202)。

习语在广义上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民族特色突出。习语有的意思明显;有的含蓄深刻,意在言外,可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包含几个意思。习语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其翻译时的特殊困难,所以我们在翻译习语时就要深入了解其文化。就其译法来说,一方面,要理解原习语,并在译文中恰当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要恰当地使用译语习语。

一、成语的翻译

成语是谚语的一种,是人们从长期的实践和使用中抽象出来的语言瑰宝,是修辞手法的集中体现。成语通常来源于古典的、经典的世界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汉民族和英美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汉民族主要生活在大陆地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基于这种情况,更熟悉陆地生活和农耕,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因此,汉语中借助“土”来表达意义的词很多。英国是一个岛国,渔业十分发达,人们对于海的感情造就了一些与“水”有关的具有联想意义的词;又由于古代在英美国家和汉民族一些动物的用途不一样,因此,英美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也跟我们不大一样,这就决定成语的产生和应用会有所不同。

例如,“挥金如土”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1]。成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对他们来说是常见的,所以人们把大手大脚地花钱比作是把自己轻易得到的东西扔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3],生存环境离不开“海”、“水”。东方国家用“土”比喻“挥霍的东西”,汉语中成语“挥金如土”用来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而翻译成英文时,西方国家却用“水”来代替“土”表示“挥霍的东西”,翻译的不同主要是因为生存环境的差异。

二、谚语的翻译

虽然中国人和英美人具有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社会背景,但是这两种语言都有着丰富的谚语宝藏。谚语的翻译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意译法

由于存在历史、文化上的差异,中英文中的很多谚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中文的谚语是汉人根据中国的文化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而英语谚语则是在英美文化领域里产生的,两者都是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都带有浓厚的本国文化底蕴。在这种情况下,谚语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用直译法保留英语习语的表达形式,在汉语中又找不到相应的或相似的谚语供借鉴,这时候就需要用意译法,结合上下文把谚语的寓意体现出来。

例如,“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2]该谚语的字面意思是“把煤运到纽卡索”,用意译的方法译成“多此一举”。如果知道“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读者自然就会了解“纽卡索”在该习语中的含义了。但是,不知道的读者就读不懂了,所以我们在翻译成中文时,就意译成“多此一举”,这样,不仅使读者读懂了,还了解了“纽卡索”的文化内涵,一举两得。

这一类谚语夹杂着双关语,如果按字面直译,令人十分费解,效果不佳,同时英语中又没有恰当习语可以借用,在这种情况下,只好牺牲某些形式上的特点,结合上下文,意译处理较妥。

(二)直译加注法

在有些情况下,如果无法找到英语和汉语中一一对应的习语表达,译者也可以先使用直译的方法将其译出,再辅以相应的解释说明,这就是直译加注法。有些谚语还含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或是历史典故等,在翻译的时候一般要在其后加注进行解释。特别是有些人名、地名都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与本国文化息息相关,虽然随着人民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有些谚语已为人们所熟悉,但仍有部分谚语不为多数人熟知,所以仍需要加注。

例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为“the w it of three cobblers combined surpasses——zhuge liang——the master m ind.”[3]这里通过增加“the master m ind”提供背景知识。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或者包含某些人名,这些谚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是不能替换的。在本例中,由于诸葛亮特定的身份,虽然国内外家户喻晓,但还是加注释,这样既体现了原文的准确含义,又体现了民族色彩。如果意译,则往往无法表达谚语的文化内涵,如果这时采用加注办法加以处理,既可以保持原文语言的特性,又可方便外国人理解译文的含义以及了解该谚语的来龙去脉,增进对其内涵的理解。

三、歇后语的翻译

歇后语又称为双关谐语(word play),一般分为比喻性歇后语和双关性歇后语两种形式,这些歇后语都是从本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提取出来的,而理解起其他文化的歇后语就有困难了,更不用说翻译了。歇后语的英译手段可采用意译法来处理。有时侯在中文原句中,喻体在保留形象或转换形象时译文都不能令人满意,轻则令人不知所云,重则使人产生误解。这时候就要考虑采用意译的方法,舍弃原文中的形象,直接表达出其比喻意义即可。只有这样翻译,才能使其意义一目了然。

(一)比喻性歇后语

虽然班里的男生学习都不大好,但是一开运动会,他们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4]

译文:Although the boys in the class do not study well,everyone shows his talent in the sports meeting.

在汉文化中,“八仙”是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汉钟离、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八仙们各自施展自己的神通,御风驾云,顺利过了东海。现在用来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显示本领,互相竞赛。在英美文化中不存在“八仙”这个名词,因此,翻译时只要把它的比喻义译出来即可。

老松田曾调集一些日本兵,带领着夜袭队,……大片大片地清剿、扫荡过几次,几次都是闹了个瞎子点灯白费蜡。

译文:Matsuda redeployed some Japanese soldiers and Let the N ight Raiders…in Large…scade search and mop…up operations,but all his efforts were a total waste of time.[5]

“瞎子点灯白费蜡”也是我们中文的歇后语,用来比喻浪费精力做无用功,同样英美文化不存在这个歇后语。如果按字面意思就翻译成“like a blind man carrying a candle.”外国人理解起来就有点费力了,最好也是采用意译的方法把大意翻译出来。

(二)双关性歇后语

……在过几天,还不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译文:Even in a few days things w ill be back to what they were before…[6]

利用“舅”与“旧”的谐音。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晚辈孝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因此,外甥给舅舅打灯笼是一种习俗、一种惯例,是无可厚非的。这个歇后语就是利用其中的联系,把“照舅”等同于“照旧”。翻译时就直接翻译“照旧”。

咳,你看你这个人!打破砂锅 (纹)问到底,紧着问什么呢?[7]

译文:so many questions about such a little thing,Ai,you are the lim it.[8]

这个歇后语是利用“问”与“纹”的谐音。锅打破了,自然锅纹也就裂到底了,同样的,一个人好学好问也会把一个问题彻底钻研,直到完全弄懂、完全掌握为止。本句歇后语用来比喻刨根问底。

这一类双关性歇后语是由于个别字的谐音形成的,在英译时一般也不容易保留原形象,仍用意译法。

四、 典故的翻译

典故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些典故与历史故事或事件有关,有些是流传下来的固定说法,有的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书里的故事或词句。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也表现在宗教信仰上,英汉两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英美人多信奉基督教,中国人信奉儒教、道教和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英语中体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文化。我们在翻译典故时要尽可能多了解相关的背景,避免宗教概念造成的“错位”。

五、结论

翻译活动是一种交际活动。通过这一交际活动要表达的东西,概括地说就是文化信息。由于各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其中的文化差异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而翻译又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语言交际活动。因此,翻译离不开文化差异对其产生的影响。文化差异,特别是英汉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在英汉互译中忽视文化差异,必然导致错译、误译,对于习语来说更是如此。习语主要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

习语的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习语本身是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言语生动形象,通俗简练,有时还利用声音增加美感;二、习语是语言中独立、不规则而固定的因素;三、习语中的词语一般来说是不能任意更换的。”[9]基于上述习语的特点,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注意:1.尽量保存原文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在可能的情况下以直译为主;2.不能把习语当作普通的语句来处理,要避免字字对译,歪曲原义。我们在翻译习语的过程中,应该从英汉文化中汲取相应的营养,如了解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等。通过翻译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接受者之间不断冲撞、变化、融合。同时,要把各种矛盾辩证地统一起来,在翻译时既要照顾到原文的形式与风格,又要考虑到译文的可接受性。

[1]杨丰宁,王雪.研究生英语写作教程[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101

[2]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86

[3]廖国强.英汉互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31

[4]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98

[5]冯志.敌后武工队英汉对照[M].解放军文艺社,1958:96

[6]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70

[7]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中国文学杂志出版社,1964:82

[8]沙博里.中国文学(英文版创刊),1951,(1)

[9]王德军,曹勇宏,崔艳菊.实用英汉翻译教程[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81

H 059

B

1671-6531(2012)10-0108-02

贺春健

猜你喜欢
歇后语习语意译
一起来说歇后语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歇后语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歇后语的拓扑解析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