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华
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探索与实践
孙爱华
摘 要: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是在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共进,符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特点。该课程实施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时需要做到关注学生主体需求,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彰显问题意识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主体参与式;学生主体;探索与实践
孙爱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江苏苏州215008)。
发挥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成为了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对学生道德与法律素养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有赖于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发挥,是学生主体在理解和接纳思想道德与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并自觉外化践行的过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讲半天”的教学方式,过分依赖教师的课堂说教,重知识传输,轻学生参与体验,不仅教育效果欠佳,更禁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要求课堂教学绝不能只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动共进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主体参与式教学法是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积极、主动、全身心地介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2]这种教学方法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反馈,教与学互动共进,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主体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是不仅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不仅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注重教学过程的开展;不仅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授,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责任为培养目标,以道德品质、法治精神等为主要内容,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探讨和解答大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惑,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接纳和践行社会生活规范。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绝对权威,学生被动接受,不容置疑,导致厌学和排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项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和法律素养形成的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接受水平进行选择以及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一切有赖于学生内在主体精神和能动性的激发,教学过程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课堂交流,促进思想碰撞,通过增强学生的情感接受来促其理性接受。
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当代青年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思维积极、活跃,关注热点问题,喜欢独立思考和判断,渴望表达并交流思想。然而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再加上社会转型期所存在的特殊矛盾和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年学生又面临着各种思想上的困惑与烦恼,无法对某些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他们纠结、苦恼,渴望探讨、寻求解答。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网络信息的普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主体意识增强,对民主、自由、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这必然要求教育重视人的主体性。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不再盲从传统的价值观念,而是以自己的参与,自主地选择塑造自己。如果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忽视他们的内在需求,台上台下无形中就会形成隔膜,就无法走进学生内心。如果“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3]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世界,身心发展特点和内心需求,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思想,以学生生活中遭遇的、困惑的、冲突的社会性、道德性和法律性的问题为切入点,对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与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予以关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传统说教之所以苍白无力,不仅在于缺少理性思考,更在于没有关注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
传统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授——受”的关系,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对话和交流。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并不存在人身的尊卑关系,他们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精神与情感世界,都需要彼此之间的尊重与理解,特别作为年轻一代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参与与表达,希望被尊重、被接纳。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师生关系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究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课堂教学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互动活动。”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交往和对话的过程,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合作,师生之间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观念的碰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诚相待,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师生相互分享各自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感受,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的历程,共享一段人生的体验,教育过程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一个具体、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课堂教学焕发着热情和生命力。
问题意识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即在学习中,当对某个问题经过深入思考后依然感到疑问时所产生的一种进而探索以彻底解决该问题的冲动。“学则需疑”,古人就讲这个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问题和矛盾就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思起于疑”。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该放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标志着科学的进步。”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问题互动的平台上,设计出热点关注、科学、启发思维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质疑,整个课堂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提出新问题的教学过程。通过在课堂内掀起一个又一个新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4]比如在讲“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的内容时,设置问题“我在大学应该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在“讲爱国主义”的内容时,设置问题“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智慧与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在讲“人生观与人生价值“内容时,设置问题“幸福是什么”,带领学生审视当下人们追逐幸福的困境,感悟幸福的真谛,获得感知幸福的能力;在讲“道德修养与品质”的内容时,设置问题“道德的意义”,通过分析当下道德引发的社会困境,引导学生领悟道德对社会、对个人的价值。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方式,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主体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唱“独角戏”,而是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采取案例分析、讨论、辩论、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情境、合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它倡导人人都要为课堂做贡献,人人生活在课堂,注重学生对课堂过程的主体性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实践。具体实施的程序如下。
第一,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经典案例,将真实的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如同亲历般地接触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案例教学中,首先案例要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随意杜撰,案例只有真实,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现实感,学生才能信服。其次案例要有针对性,选取案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阅历和认知能力,紧贴社会生活实际,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最好正反案例一同引证。最后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所选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能代表此类事件的总体特征,蕴含着主要矛盾和重大问题。典型的事例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最能触动学生。例如,在讲授社会公德这一内容时,针对社会群体冷漠现象,选取了2011年佛山小悦悦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伸出援手的案例。此案例真实、典型、热议,并像一个导火索,爆发了整个社会对人性冷漠的极大拷问。讲解同时引用经典寓言故事“待宰的猴群”揭示冷漠自保却无一幸免的“囚徒困境”,之后又引用经典故事“爱的传递”,因助人而得救于这份爱的传递,通过正反案例,触发学生领悟道德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
第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就是教师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案例、问题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组织课堂讨论中,首先,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注意调控讨论的主题和气氛,既要紧扣主题,防止冷场、跑题,又要善于拓宽、深化主题。其次,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特别要启发那些很少发言、不敢发言的学生,和颜悦色地启发开导,充分尊重以消除其自卑感,激发其参与意识。再次,教师要善于倾听,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我见解,做到价值中立,不要随意评判和否定,讨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存在愚蠢的问题,尊重每一个思维的火花。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评论。对学生发言进行归纳评价,肯定正确观点,尤其是有创造性的见解,同时进一步阐析模糊和错误的观点,进行正确引导,再对问题讨论不够深入的方面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提高性的分析,当然也不是标准答案,依然可以探讨和质疑。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富有思想性,实践性,有很多问题存在争议,面临价值观的冲撞,例如在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内容中,可以引入案例“上海一名一年级小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问题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上大叉,该学生却坚持自己的想法。”组织学生讨论,即把握大方向,又集思广益,了解当代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态度,学生充分表达,老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恰当引导。
第三,课堂辩论。课堂辩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辩题,正反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指出对方立论的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课堂辩论同样需要教师组织调控,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和倾听学生,并进行最后总结和评价。但与课堂讨论不同的是,为使辩论顺利展开,需要课前布置辩题,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其次在辩论时,教师只是组织和把握节奏,不要有倾向性地给予提示或结论,不然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最后,辩论过程中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大家争论时只是针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而不是对人,不能对任何同学的人格和尊严有丝毫的攻击和侮辱。例如,在爱国主义章节中,探讨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的问题时,我布置了案例“2009年2月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两尊圆明园兽首,不到五分钟被神 秘买家以电话方式买走,最后得知是中国一收藏家蔡铭超拍得,并表示不付款。”并设置辩题“对于当年被抢走的圆明园文物,中国该不该付款?”在课堂辩论过程中,如同点燃了涌动在学生心中的智慧之火,课堂活跃、灵动的气氛前所未有,学生们表现出展示自我、参与交流的极大愿望,并激发互相促进、竞争向上的创造精神,享受表达自我的满足感,积极思考的价值感。作为教师,在自己的精心安排和组织下,能有这样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参与的高涨热情,内心也是无比喜悦与成就感。
第四,多媒体教学。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兴起,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教学生动直观,学生身临其境、活跃课堂气氛等优势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授课内容,利用图片、音像资料等方式,把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内容或无法想象的内容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需要课后多收集资料,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巧妙制作多媒体课件;与此同时可以选取些优秀节目如《道德观察》、《社会记录》、《今日说法》等优秀节目,也可以选取些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如关于爱国主义的《圆明园》、《大国崛起》,以及关于人生奋斗的影视片《当幸福来敲门》,社会道德的影视片《落叶归根》,同学们观看过这些资料片后纷纷表示灵魂深受触动。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参与式教学中,笔者不断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的困扰,如大班教学,学生数多增加参与式教学的难度;考核方式主要是知识考核,缺乏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无从评价;参与式教学方式对教师自身学识、素养和能力的考验等问题,笔者将进一步探索与改革,不断改进与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参与式教学方法。
:
[1]罗志翠,单桂锋.实施主体性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1)
[2]单颖.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6,(8)
[3]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4]王婉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探索[J].安康学院学报,2010,(8)
中图分类号:G642
B
1671-6531(2012)10-0096-03
2011年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软科学研究项目 (SNS1131)
: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