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法版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引发的美学思考

2012-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莫多弗罗拉达

汪 超

文学时常被音乐作为还原与再创造的对象,或者成为音乐形象表现的主题,源于音乐与文学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如它们都是人的精神产物,都是作为抒发情感、引发共鸣的手段,进而达到某种隐喻象征的意义。不同的是,文学着重强调过程美,它是借助华丽的辞藻、离奇曲折的故事、错综复杂的人物感情纠葛展开的虚拟又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客观世界的过程。欣赏小说的乐趣在于通过语言文字展现想象的世界和人物的思想,继而是情感的升华。作为音乐,它的审美过程则是先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而后激发人们对于文学的各种联想。

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一)情节的戏剧性发展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一部融合戏剧冲突、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的舞台艺术作品。在内容情节上,它没有一一还原《巴黎圣母院》这部鸿篇巨制中复杂而冗长的故事情节,而是在基本保留内容情节的基础上,从音乐剧的音乐发展、舞蹈表现、舞台效果等方面出发,提取了必要的过程、戏剧冲突及其精神实质作为基本线索和内容,大体上按照了愚人庆典——英雄救美——摔罐成亲——被绑耻辱柱——约会遇刺——刑求与逼迫——袭击圣母院——生命终结的情节演绎。主要聚焦在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的刻画上,并以她为中心,展开了她与众多人物的情感纠葛,如浮比斯、弗罗洛最初对她短暂的迷恋、诱惑到最后无情的将她送上死亡路的波折历程;卡西莫多对艾丝美拉达如雪莲花般纯洁的暗恋到抱尸自杀的悲痛结局。这一幕幕情节就像是拍岸的浪花,一次次的将各种艰难险阻的瞬间以形象、生动的表现呈现给观众。

(二)人物性格的二元分布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遵从了原版小说内容与形式的二元论原则,将两个对立的因素作为内容的主线并贯穿全过程,通过赋予适当的表现形式表达作者写作的初衷与思想。比如善良纯真的艾丝美拉达、加西莫多与内心空虚、情欲膨胀的弗罗洛和浮比斯的人物特征对比;加西莫多自身的丑陋外表与内心勇敢、坚定的个性特点对比等来反映宫廷与教会的黑暗统治以及下层劳动人民的受迫与抗争,延续了雨果在小说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情怀。不同的是,在音乐剧中没有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的烘托与渲染,也没有扣人心弦的语言文字描写,音乐利用其自身特殊的功能与价值深入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并将其外化,赋予了它审美主体(即编者与观众)能够体验到的精神内涵,一定程度影射了客观的现实社会。

(三)特色的情感体验

当代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莫·卡冈认为,文学是“思想的直接表现和感情的间接表现”,而音乐则是“感情的直接表现和思想的间接表现”。[1]诚然,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音乐是借助于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自身真与善等多种价值的混合展开的一系列表现主观世界的过程,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听众先被音乐富有感染力的感性力量打动,继而是思想上的飞絮。正如王次炤先生在音乐中的文学性因素里谈到,“音乐的过程固然不同于文学的过程,但它却为听众的文学性联想提供了过程的依据,并由此从音乐中感受到富有过程性的文学性内容。”[2]鉴于观众对名著《巴黎圣母院》的熟悉程度,在人物整体的情感组织上,编者仅仅运用了音乐非语义性的表达,并借助演唱、舞蹈、道具、灯光等一系列现实、直观的感性对象,真实的构建和还原了小说中虚拟的人物形象及其人物情感。如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饰演加西莫多的演员卡胡扮成驼背独眼,又腐腿的畸形模样演唱歌曲《愚人教皇》:“今天我被赋予全权,你爱我吗?艾丝美拉达?”“少女们,唱着回旋曲,嘲笑加西莫多,嘲笑我的驼背,你的感觉如何?我是这么的丑。”那辛酸又鄙夷的喜悦神情,那对艾丝美拉达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而美好的情感无不通过卡西莫多嘶哑的传达爱意的歌声,炽热的像射出火焰一般光芒的独眼展现出来。为了更加凸显出加西莫多这份心酸、自卑的爱情,编者安排了艾丝美拉达坐在地上无动于衷的情境,在听觉与视觉上触动观众的情感。

二、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作为一门表演的艺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不仅要对原著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此作为还原第一度创造的基础,而且还要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表现与创造,即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写 “意”风格的运用

在小说中,浮比斯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成天寻花问柳、沉醉情场的人。在音乐剧中,为了加强戏剧的冲突性,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特别安排了浮比斯《心痛欲裂》的唱段,将他塑造成一位虽是花心之徒,但是还存有一丝道德理性的人。一方面是他对艾丝美拉达的迷恋与倾心,一方面是他对未婚妻许诺的爱情誓言。这两个女人的头像在舞台的屏幕上投射出来,放大了浮比斯内心左右摇摆、难以抉择的烦躁与纠结。不仅如此,编者还组织了五名赤裸上身的男舞者,在射灯的映照下挥舞着看似有些自由发挥的动作,颇有创新的将浮比斯内心的强烈冲突在同一个舞台、同一个空间上化为鲜明可感的视觉意象。

笔者认为,音乐剧中最经典的写意片断当推弗罗洛的《致命狂恋》了。编者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出发,旨在通过标“象”表“意”的方法,即通过表演者的演唱旋律、动作形态以及舞台道具等外化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整个音乐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音响上它几乎是围绕着短促的节奏进行的,给听众带来了莫名的紧张感与复杂感。虽然观众不能像阅读小说那样仔细完整的了解冲突的来龙去脉,但是随着这种冲突带来的强烈力量却令在场观众震撼。当弗罗洛站在石柱间用那绝望的神情嘶喊出“你会毁了我,你会毁了我”时,移动的石柱像是一棒棒重锤一次次无情地敲打着弗罗洛外表忠职于宗教神权、内心则充满欲望的伪装面具。一次次的徘徊,一次次的犹豫,内心就像是被两只对立的“吸血虫”折磨的痛苦不堪,一方面自以为是忠于宗教、断绝欲念,另一方面是原形毕露的渴望占有艾丝美拉达美丽躯体的人面兽心,充分描摹了弗罗洛内心情绪由挣扎到纠结再到渴望的情感过程。相比雨果书中通过“热血沸腾,欲火尤为猛烈难持。”“有的时候这种炽热发狂的爱越是盲目,就越是执著,到了自身毫无道理可言的时候,反而矢志不渝了。”[3]等语象的描述来表达弗罗洛的心理状态的间接影响人们,音乐的作用则有力的直接的感染了人们。音乐不愧是情绪的艺术!

(二)舞台美术的创新设计

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舞台美术作为舞台上除了演员以外一切造型因素的总和,在人物的塑造、情感的编织与揭示、剧情环境的组织与创造、舞台气氛的渲染等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1.局部写实的环境布局。鉴于多方面原因,音乐剧的舞台上没有小说中描述的三座并排的尖顶拱门,也没有一尊尊列王塑像的神龛,更没有青石瓦披檐的两座黑沉沉的钟楼。编者采用了局部写实的手法寓意了神秘而壮美辉煌的巴黎圣母院。一堵高耸的石墙,几根粗大的人面兽石柱,便完成了小说中对教堂形象的塑造。又如关闭艾丝美拉达的牢笼采用具有倾斜视觉效果的斜栏杆塑造而成,既写实又逼真。这种类似手法的运用,在整部音乐剧中处处可见。

2.人物性格的塑造与刻画。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第二幕中,卡西莫多演唱的歌曲《钟》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这一唱段源于小说中卡西莫多对钟群喜爱程度的描写,“卡西莫多是圣母院的敲钟人,他对钟十分的喜爱,平日里时常抚摸它们,对它们说话,充满着无限的柔情。每逢钟乐齐鸣的日子,他仿佛一扫平日里内心的抑郁与苦闷,与大钟化为一体,疯狂摇摆,就像是腾云驾雾的精灵。”为了逼真的表现卡西莫多这个人物性格,将他隐秘的活动和内心的冲突外化,编者颇具创新的选用了三口悬挂在舞台上的大钟虚拟巴黎圣母院的钟群,三个舞蹈演员则化身为加西莫多的躯壳和灵魂在钟上或攀援或倒挂或摇摆,好不欢乐,向观众表达加西莫多发现寄托着对心爱人的思念并为其敲钟是件多么狂喜与振奋的事情。

三、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总的来说,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有关歌曲与舞蹈的选择、舞台美术的大胆合理运用实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即在音乐作品特定的15世纪末的历史风格中融入了现代技术、时代精神和表现手段,并使之相统一。

(一)歌曲的时代性风格

在音乐的选择及运用上,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打破了常规,音乐几乎贯穿了整个剧目,达50首之多,不仅做到了歌曲之间的衔接流畅,也做到了歌曲风格的大致统一。大量通俗乐和摇滚乐的运用迎合了当代民间音乐文化和大众音乐审美的取向,特别是吉普赛首领克洛班的摇滚演唱风格显得格外的嚣张跋扈。编者充分利用了摇滚乐的“叛逆”——强刺激的综合音响和情感表达,向观众吐露了非法移民者内心的愤懑与不满。那狂妄不羁的架势,那富有强烈感染力和煽动力的情感表达方式成为克洛班演唱《非法移民》、《奇迹之殿》、《判决》等歌曲的风格特点,体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感。

(二)现代道具的渲染与烘托

克洛班演唱的《奇迹之殿》,其道具、舞蹈、演唱、灯光等方面的配合充分的向观众虚拟展示了小说中描绘的“乞丐王国”之极乐世界——“这里就像群魔宫殿,种族的界限、物种的界限,似乎全消失了。男人、女人、禽兽、年龄、性别、健康、疾病,全部掺杂、混淆、重叠起来,融为一体,无不为这群人所共有,人人都享有这一切。[4]在充斥着欢乐笑声和动感的音乐声中,吉普赛人首领克洛班坐在移动的横梁上引领众人歌唱,“血与酒同一色,这儿是安乐窝;祭女跟窃贼同欢,这儿是安乐窝;乞丐与抢匪共舞,这儿是安乐窝……”众多舞蹈演员在舞台侧灯上上下下的映射下跳起了“极乐世界”的舞蹈,或独舞或双人舞,或翻滚或跳跃或手舞足蹈,连舞台上闪耀的炉火似乎也像是在享受这美好的欢乐。此外,音乐剧上带滚轮的栏杆、倾斜视觉效果的牢笼、警棍、柏油桶等现代感十足的道具的运用,也大大加强了视觉上的效果,渲染了情节的发展,做到了历史感与时代感的统一。再如第二幕的《袭击圣母院》中,在克洛班一声声高呼“庇护”的口号下,他领导的流浪汉们与浮比斯带领的侍卫军发生了强烈的肢体冲突。侍卫军利用装上滚轮的栏杆配合着现代舞的动作和队形,形象的再现了吉普赛等非法移民被不断驱赶、压迫的画面,折射出了现实生活中“民权与强权的冲突”。法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一部轰动世界的名剧,它就像是一座桥梁,将文学与音乐这两个学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与阅读文学名著所不同的视角与体验,而且也达到了心灵的震颤与情感的升华,其包含的美学蕴意也寓意深刻。

[1]莫·卡冈.艺术形态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2]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雨果著.李玉民译.巴黎圣母院[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4]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莫多弗罗拉达
陶土瓶与花
陶土瓶与花
拉达秀
破茧
片段拾萃
他们用一种“冒险”的方式寻找爱
——《弗罗拉和尤利西斯的光明冒险》导读
小鼹鼠拉达
一个普通男孩儿
小鼹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