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大学生环境意识培养

2012-08-15 00:43:59张清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8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意识人类

张清华,张 虹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经济发展与大学生环境意识培养

张清华,张 虹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包括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在当今经济发展中要增强环境意识,特别是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更加注重环境意识的培养,保护环境.

经济发展;大学生;环境意识;培养

人类对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第一阶段,自然支配人,人是自然的奴隶,这是人和自然浑然一体的肯定阶段.第二阶段,人类向自然抗争,并逐步取得对自然的支配地位,人主宰了自然的否定阶段.第三阶段,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这就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否定之否定阶段.随着人类社会向高级阶段发展,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和睦,对自然环境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中的作用认识日益明确,如何重视二者的关系,应该从学生抓起,特别是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学科中从理论到行为应该不断深化.

1 经济发展与增强环境意识的重要性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转折性的变化.人们关注的重点也在发生变化.从只看生产能力有多大,生产水平有多高,经济增长速度有多快,财富积累到何种可观程度,到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被忽略掉的方面:在生产中采取的是什么手段,挥霍了多少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把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污染到什么程度,给这个世界造成了多少纷争和危机等等.可以说,环境意识,是个现代的命题.刚从饥饿线上爬过来的我们,听起来并不在意,极少想到会危及自身.可怕的是,环境问题说来就来,一来就气势汹汹,不容躲闪.起初有人还以为是“环境卫生”,陡然间方知,实则关乎着国计民生,不仅子孙后代会怎样,而且自己当下就会怎样.这种认识,真要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最常见的态度是,凡事自己小心,真要遇上了,只能怨自己倒霉.很少有人想到,中国的生态问题已然如此严重,我应当挺身而出做些什么.没有全民族的危机感,光说不练,或者说即使练也只在自己家里练.更有甚者,你说你的漂亮话,我做我的龌龊事.世风如此,难怪真正的环境意识、生态业绩,离我们“渐行渐远”了.现代的生产能力和条件使现代人在享受着金钱与财富满足的同时也背负着沉重环境问题的“十字架”.

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包括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环境意识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是对环境的认同感,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人们会有意识地关注环境变化和生态平衡,并且会自学地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强烈反对任何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环境意识体现了从强制的法律约束到人们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日益明确.

一种意识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所遇到的问题、经历的实践过程.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但不能否认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某种影响.每一代人或不同的群体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在对自然未知的时代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第一阶段,人们是完全依赖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来说是强大的力量,人们对环境的影响(消极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可以说自然界本身通过自身循环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那时的环境问题不成问题.但到了第二阶段,人类向自然抗争,并逐步取得对自然的支配地位,这时人类的活动本身有了自觉性,但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明显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通过自然界本身已经很难恢复自身的平衡,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不断满足生产和自身消费的愿望,但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问题.所以,人们从只重经济快速发展、自身利益的满足到更多的关注环境变化和对社会整体的关注.低碳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意识日益融入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中.

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点,这需要人类的智慧和科技手段,也需要人类对待自然有更理智的态度和适应自然规律的生活习惯.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国人的心态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个世界让你根本躲不开正在经历的事实.人类生活的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在人们的有目的行为后经历一个更长的阶段才能体现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控的;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所掌控的,虽然在经历一个时期后也会表现出利与弊,但总是在不断的完善,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又互相制约的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增多的环境问题让人们把目光和思想更多的放在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活环境对人的身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方面.关注环境就是关注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其它生物的生命,使人们的行为从关注环境的角度出发而变得越来越自觉.

2 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注重环境意识的培养

环境意识是人类思想意识的一部分.环境意识的提出是人类意识的进化,是人类价值观的进步,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教育是现阶段必须要做的事情.环境意识的普及和环保效果的提高,即离不开教育也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每一个人从懂事开始,家长就告诉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地扔纸屑、杂物等,从一上学,我们就知道,要爱护公共财物等,这些感性的认识和具体的行为,是经过多次强调和灌输而形成的.至于说为什么要这么做,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和经历的事情的增多,我们才意识到,环境的整洁和美好是需要大家维护的,自然环境中的天然资源是有限的.每一代人在改造自然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会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人们在享受自然带来的财富的同时也要分享由于人们的活动造成的自然灾害(有些自然灾害是由于天文、气象和地理的原因,这是人类现在不能控制的.)

现在的大学生环境意识比较淡薄,从一点来看(当然不能以偏盖全)在大教室上课的学生,即使教室内有装垃圾的器物,也有更多的学生把垃圾袋、矿泉水瓶等放在课桌内,而不是扔在垃圾筒内;在小教室的课桌中有水果皮、垃圾袋、水瓶等,很少有学生顺手把用过后垃圾带出教室,虽然有专人搞卫生,但也反映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的习惯,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道德意识.在课堂上,做过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更多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逐渐知道的,少部分学生是受家人的影响从小养成的.部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态度是不主动不积极.这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比较少或不太关心,也可以说,环境意识在部分学生中是淡化的.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需要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群体环境意识.个人的良好习惯通过群体表现出来就是从周围环境出发,从关注自然出发,从关心小环境到关心大环境,形成环境意识.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小社会,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学校一定要重视从具体行为上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对待环境的问题上形成正确的观念,在行动上不能左右为难.学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把环境保护融入各门学科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环境对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在高校,环境教育除了环境资源专业的学生外,更多的学生是不接触的,即使有环保活动,更多的学生也不能说是积极主动参加的.这里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国人的心中,认为环境问题是生产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温室效应等,和普通老百姓的行为关系不大,而且普通人对环境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其实,每个人的行为对环境都有影响,更重要的是有了明确的环境意识才能在行动中有自觉性.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可以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在大学,必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可以或不可以做,环境意识教育在大学阶段是不可缺少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世界观和价值观.现在是学生,未来是家长,家长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行为和观念,家长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环境意识.强化环境意识是每个成年人要明确意识到的,同时以身作则,当好榜样.

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要在道德上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有一个道德界限.通过课堂教学、影视传媒、网络及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而在环境问题上要逐渐避免“公地悲剧”的重演,每个人从自己做起,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就是对美好环境的贡献.虽然自然界本身的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人类对自然界的变化还是有能力控制和改变的,当然更主要的是改变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目的是使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实现生态文明.考虑到环境问题的滞后性,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以科学、文明、自觉的态度对待自然界,对待未来.

《环境保护法》即将出台,这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准则.使低碳生产和生活有法可依,不论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生产,都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提高环境意识,注重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的产生离不开环境问题的出现.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人们去思考和研究,所以,关注环境保护,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个过程,由于事物本身发展的不确定性,使人的认识和行为也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科学技术)解决的,但不可能彻底解决,因为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对具体事物来说的,都有它的局限性.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后发式的,而积极作用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享受到,但消极作用有一个由潜到显的过程,而且一旦爆发其后果是在人们的意料之外.所以,人类对自然界的任何改变都需要有一个自觉的思考和行为过程.环境意识是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实际操作是从生产和经济领域开始的.欲解决环境问题,应着眼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只能选择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惟一可供选择的途径.

环境保护的效果对具体的事件来说,是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积极方面.但在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有理性,需要科学的态度,不能凭想像.如三十年前就说石油在三十年后就会枯竭,可三十年过去了,石油价格在不断上涨,但石油并没有断流.但带来的问题如由于石油和煤炭的开采,地层在下降.需要石油的产业在增加,汽车量的增加,造成空气污染和道路交通的堵塞等.任何事物之间的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保护环境是在发展中保护,在利用和改造中来保护,而不是在固守、静止中保护,不能因为保护而停止发展.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任何国家都在面对,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在处理环境问题的方法上没有更多的话语权,但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需要考虑国情和经济实力.虽然从国家政策看不希望企业生产走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在实际生产中并不能完全正确做到.但总是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对保护环境形成共识,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具体的科学方法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利用人们的发明创造,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

环境意识是一个概念,但这一概念是使人们更多的了解环境和为环境的优美作出自己的贡献必须要明确的.为使更多的人在环境意识中作出自己的努力,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注重环境意识的培养是必要的.因为环境意识的明确改变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认识;改变了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自然环境各个部分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概念,克服了人类行为的盲目性和危害性.环境意识强调综合思维,不仅把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就是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人们具有环境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认识到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危害,保护环境才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从提倡个人的低碳生活到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反映的就是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统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以及对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自觉的研究,以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从而力求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G 633

A

1673-260 X(2012)09-0080-03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NJSY11217)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意识人类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福建轻纺(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