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思考

2012-08-15 00:46广州中医药大学
财会通讯 2012年25期
关键词: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工作

广州中医药大学 安 红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涵义和内容

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自2005年5月1日起实施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第二条规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在上述具体准则基础上,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保证审计质量,对高校内部审计进行有计划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或行为,既包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自我管理,也包括高校领导的管理。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涉及许多方面且存在不确定性,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随时发现审计中存在的显现和潜在的质量偏差,及时予以预防或纠正,以排除或控制不利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干扰。一般认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审计机构内部责任制度,制定科学的审计规范,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合理投入和配置审计资源,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手段,针对具体审计项目,结合被审计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其他具体内容,切实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 我国高校的治理结构普遍采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作为辅助高校内部管理的机构,一般称为“审计处”或“审计室”。通常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业务上受双层领导,一方面日常由一名主管副校长领导,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定期向主管副校长汇报工作;另一反面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审机构会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高校审计部门在行政设置上理应至少与财务部门同级并进行独立设置,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高校的审计部门往往隶属于纪检部门,或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甚至还有些审计部门干脆隶属于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工作经常由学校组织部委托或主管副校长安排,审计人员主动选择被审计单位、项目会顾虑重重或受到一定干预。目前管理体制下,审计部门和人员被置于过甚密切的行政关系、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当中,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缺少审计质量的考评机制与控制标准 我国高校制度建设普遍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前瞻性,仅重视审计业务种类方面的制度建设,如多数高校都能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基建维修审计办法等,但对于如何控制审计质量、规范内审人员道德行为却缺少具体措施和办法,基本没有高校建立起内部审计责任的追究制度、审计质量的外部评价机制或对审计责任划分具体层次。另外,我国国家层面相对忽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未制定对审计活动完整的指导和评价体系,审计质量管理标准不明确,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供高校参考或遵循。虽然近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发布的《中国内部审计规范》,初步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总体框架,但规定比较笼统,未对审计中各环节的具体标准进行明确,缺乏可操作性。

(三)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开展高质量审计的前提,目前高校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或工程出身,专业技术知识比较单一。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发展,审计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学校各个领域,内部审计所要监督、评价的对象日益复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工程知识,还要掌握经济、财政、金融、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精通两个以上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胜任审计工作的基本技能,但是高校审计普遍缺乏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业务流程质量管理不规范 在审计业务的三个阶段均有表现:(1)审计准备阶段工作形式化。审前调查不充分,对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分析、评估,审计重点不明确,未形成书面记录;编制的审计方案简单笼统,针对性差,重点不突出,甚至为了归档完整,改在审计终结后补充编制审计方案,使审计方案的制定流于形式;审计步骤、审计方法可操作性差,未对审计人员细致分工和明确具体责任,易在审计过程中产生重复审计或重大遗漏,影响审计的效率和效果。(2)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证据不充分。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内容不健全,基本要素不完整,缺少审计人员对所查事项的处理意见,没有复核监督;审计证据不充分,简单复制被审计单位的帐表,不深入审查和分析,审计证据相关性和客观性较差。(3)审计终结阶段审计报告水平不高,后续审计无力。审计报告中经常出现审计结论缺乏准确性、审计决定事实不清、引用法规不准确或者不引用法规、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可行性,遭遇有关领导干预或压力时,不能坚持原则,在审计报告中对发现的问题避重就轻或避而不谈,发生重大质量妥协。审计报告发出后,审计人员不对提出的问题或建议进行跟踪问效,以致审计报告往往被束之高阁,审计结果得不到认真落实。

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强化措施

(一)全面审计质量管理 (1)设置科学的审计机构组织形式,提高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是审计质量的组织保证,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第八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隶属于组织的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接受其指导和监督并取得其支持,以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有关规定,独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接受校长直接领导,取得校长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并充分借助政府审计的力量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督导来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

(2)重视建立审计规范,强调可操作性,健全各项制度,构筑“水桶理论”中的“短板”,重视审计工作规范建设,用完善的制度保证审计质量。首先,梳理和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制定的完整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规定、规整内部审计规范化标准化文书,细化和明确审计质量标准;第二,建立审计责任制度,明各层级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如要求一般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审计组长对审计报告质量水平负责,而审计处罚和审计处理由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第三,推行审计复核制度,要求由审计员、主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三级复核,由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报告所依据法律法规的准确性、审计处理或处罚的适当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进行最后审定;第四,完善、健全审计质量指标体系,进行审计质量考核,如使用已审资产(负债)准确率、收支失真率、审计工作底稿合格率、复审差错率等指标对审计质量进行量化考核;第五,建立后续审计制度,落实审计建议,确保审计效果;最后,建立重大审计项目集体讨论制度。

(3)完善审计质量评价机制,同时进行内部和外部评价。建立审计质量评价机制是促进审计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质量评价机制包括内部评价机制和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指本部门负责人对审计人员进行的质量检查和审计组成员之间的互查。外部评价机制的内容包括评价内部审计机构组织结构合理性、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违反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情况、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就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而言可成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小组或邀请管理咨询公司进行外部评价。实施质量评价能够发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4)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高质量的审计工作仅靠完善的制度和规范还不够,还需要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在审计人员自然更退的过程中,重视内部审计队伍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建设,逐渐配备占适当比重的相关专业人才。积极拓展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空间,通过专业培训、后续教育、岗位轮岗、业务考核、竞争上岗等方式,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致力在高校审计部门之间建立起交流、合作关系,实现审计经验、审计信息的共享,促进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逐渐实现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

(二)项目审计质量管理 (1)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一是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建立审计立项的集体讨论制度,在职责范围内,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对重要部门、重点领域、重大资金、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及领导关注、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开展立项研究,对审计项目的可行性、重要性、针对性与合理性进行科学分析。二是成立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小组。项目审计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应能满足审计项目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审计组长除了要具备专业经验和相应业务能力,还要具备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保证审计工作能顺利实施,确保审计质量。对于受条件限制本部门不能完全胜任的审计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参与项目审计或者委托社会审计。三是开展适度审前调查。事先对被审计对象的岗位设置、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资金来源和重大开支等进行审前调查,分析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中可能存在的差异和漏洞,评估项目重要性和主要风险点,形成书面审前调查记录,为编写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奠定基础。四是编制具体的审计方案。结合项目具体特点制定各项工作措施和要求,编制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中既要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和内容,突出重点,还要确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步骤以及合理组织、分配审计资源。

(2)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一是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实施过程主要是收集、整理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人员要综合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等多种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组长要对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进行审核,重点审查审计证据能否为揭示的问题提供足够支持,能否为形成的审计意见提供合理基础。二是实施审计承诺制度。内部审计中往往忽略这一重要措施,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负责人对所提供资料和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给予书面承诺,既是对被审计单位及其负责人的法律约束,也是降低审计风险对审计人员的保护,同时也可以增加内部审计的严肃性。三是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除了要内容完整真实、重点突出、结论明确、要素齐全、记录清晰,还要将审计方案、审计过程、审计人员分工、专业判断等完整全面地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做到未参与项目审计的其他审计人员,通过阅览审计工作底稿,能够清楚了解审计过程和内容。四是建立多级审查机制。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多级审查,确保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是否履行、审计重要性是否适当、受限制的审计程序是否实施替代审计程序、替代审计程序是否适当、审计范围是否受到限制、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项目是否已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有关事项描述是否准确、有关问题证据是否充足等。

(3)审计终结阶段的质量管理。一是加强审计报告质量管理。主审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后,有关人员组织审计组成员对初稿进行充分讨论,重点梳理和审查审计报告表述是否完整、问题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重点是否突出、评价是否客观、定性是否准确、建议是否可行,在讨论的基础上,重新完善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对有异议的内容进行沟通,进行重点审议,经审计机构负责人认定后,向有关单位、个人报送最终审计报告。二是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工作中合理利用外部审计的有关成果,可以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对于拟利用的重要外部审计工作成果不能简单采取“拿来主义”,内部审计应安排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对外部审计工作流程比较熟悉的人员,对外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对评价的内容和过程要形成书面记录,必要时可以编制评价报告,交审计组长审查后确定是否利用。三是审计资料及时、完整归档。主审对完成审计项目的审计资料真实、完整性进行审查后,移交部门专门档案管理人员,并验收签字,分清责任。审计机构负责人督促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及时、完整的将审计档案移交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统一保管。此外,审计小组应建立已审项目电子资料库,将有关信息、资料、报告及时收录到资料库中,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便利,有利于审计成果的资源共享。四是适时跟进,实施后续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审计建议,要求被审计单位书面回复整改措施,根据整改有关问题的客观需要,合理预留整改时间。为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审计建议落到实处,对有关问题保持关注,并适时向学校领导汇报、请示,对一些重大问题争取学校层面支持,必要时实施后续审计。

[1]吴华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探讨》,《教育财会研究》2008年第4期。

[2]罗麒麟:《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及方法》,《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工作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长文式(军队)审计报告改进探索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220 Students Make Riverside Scene at Qinqming Festival Alive 齐心手绘《清明上河图》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就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答记者问
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提高审计质量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新审计报告准则应用指南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