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是高校体育的主要目标

2012-08-15 00:43张国权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意识

张国权

(渤海大学 体育部,辽宁 锦州 121013)

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是高校体育的主要目标

张国权

(渤海大学 体育部,辽宁 锦州 121013)

通过对体育锻炼的功能,锻炼习惯的特点、标准、途径的分析和讨论,辨析了人的健康体质与锻炼习惯的有关,提出了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应然是现阶段高校体育的主要目标,高校体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这一目标,更新教育观念,使高校的一切体育工作,都为培养学生终生健康服务.

高校体育;锻炼习惯;健康体质;终身受益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工作.”从对全国高校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多数高校改革目标准确,倡导终生受益.并对体育教学进行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大胆改革,从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出发,自主选课搞的红红火火.然而,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学校开设的运动项目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的选项动机还是为了应付考试过关.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应然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多数学生体育课结束,体育锻炼就随之结束了.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就无法谈及终生受益的问题,也很难保证健康体魄的长效性.要解决这种阶段性行为,就必须从高校体育培养的目标入手,转变理念,重新审视高校体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探讨一条新的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真正实现学生终生受益的目标.

1 体育锻炼具有系统的提升人体健康体质功能

体育锻炼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人的生产活动起着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它即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调整情绪,丰富生活内容,振奋民族精神,而实现体育的功能,关键在于锻炼——亲身参加实践.

1.1 体育锻炼的衍生物是体育意识的增强

体育锻炼与体育意识的形成是相辅相成,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人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候,思想受两种因素左右,其一是体育锻炼的价值判断;其二是体育情感体验.按照辩证法的观点来说就是: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又反过来决定意识.如果一个觉得自己懂得并认识到了,体育锻炼可以强壮自己的身体,进而可以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生活的质量.但是,就是不亲身参加体育实践,,没有积累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这充其量也就是懂得点锻炼常识而已,谈不上具备体育意识.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体育锻炼,才能使体育意识得到培养和增强.

1.2 体育意识的衍生物是体育兴趣的形成

体育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个项目的喜好程度,程度越深兴趣越浓.体育运动能力是一个人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身、心、技、能的综合体现,是每个人实现体育锻炼的根源所在.意识是兴趣的前提,只有在意识的作用下去了解某个项目,进而形成兴趣.兴趣又是体育运动能力的前提,因为只有对某个项目产生兴趣后,才能促使其去锻炼,在锻炼中人的体能、技能不断提高,又强化了其本能的兴趣,以更高的热情积极以延续锻炼的兴趣.

1.3 人体健康体质的增强取决于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作为基本手段,增强人体的健康体质必须亲身参加锻炼实践才能达到目的.如果我们抛开影响人身体健康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等,很显然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体育锻炼.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古人流传下来的至理名言.根据用则进、不用则退的道理,我们从麻痹症病人萎缩的肌肉中可以看到,无运动的肌肉会逐渐萎缩,并逐步丧失运动功能.而运动则会使肌纤维增粗变得更强健,肌力增强.我们还可以看到健美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锻炼后的大块肌肉和肌肉强有力的爆发力.还可以了解到游泳运动员的肺活量要比常人大;长期训练的运动员静止时的脉搏要比常人慢等等.

2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特点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磨炼的结果.体育锻炼习惯是一个人对锻炼价值和人生价值融为一体,始终如一的坚持长期锻炼的结果,它具有以下特点:

2.1 从生理学角度理解,体育锻炼习惯实质上是稳定的条件反射即动力定型,是坚持长期的某项运动反复刺激后逐渐形成的.这种锻炼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每次锻炼前产生生理、心理方面的反应,也就是运动生理学所说“起跑前状态”.如果这种习惯性的刺激达到一定的时间保证,便会出现生物钟现象,例如:经常坚持早起跑步的人,不管头天晚上几点休息,只要第二天早上锻炼时间一到,便会自然醒来出门参加晨练.

2.2 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习惯是不需要意志努力来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古语曰:“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按民间通俗的话说“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之后,每次体育锻炼都是自然的行为,不需要意志要求自己去体育锻炼.相反,长期坚持经常锻炼的人还有这样的体会,偶尔由于外因而暂停锻炼,则往往需要意志去控制锻炼的欲望.

2.3 从动作技能形成的角度理解

动作技能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分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在第一、二阶段,锻炼者的注意力停留在对动作准确性的校对和正确动作的巩固上,无法感受锻炼的乐趣.只有到了第三个阶段,即:自动化阶段,锻炼者对动作技能运用自如了,才会感到锻炼的兴趣.所以在达到自动化之前的体育锻炼需要人的意志力强迫自己去坚持,这需要一定时间.到了自动化阶段,运动技能已经基本形成,锻炼者对动作和锻炼的乐趣感受越来越深.多数锻炼者在追求运动技能提升的同时,习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升华,驶进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2.4 从运动角度分析

体育锻炼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体育文化休养的磨炼.由于人心理、环境、体力等内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在锻炼过程中也会出现徘徊,尤其是在锻炼的初始阶段,这种犹豫和彷徨的情绪更加浓重一些.但是,随着体育锻炼的量的积累、技能的提高,身心都已经转向一种良好的状态,达到了“健康我身,娱乐我心”的目的.据对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调查后得知,他们锻炼之后都觉得神清气爽,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也由于长期锻炼的缘故,身心素质都比较好,减少了很多疾病的感染率,甚至许多慢性疾病也随之消失,锻炼做为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3 检验体育锻炼习惯是否养成的标准

3.1 从锻炼的时间和次数上看,每周都锻炼5次以上每次1小时左右,有相对固定的时间.

3.2 从锻炼的内容看,有相对固定的锻炼内容和锻炼形式,不因条件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

3.3 从锻炼的持久性来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健身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修正、提高.

3.4 从锻炼的内涵上看,体育锻炼与人生价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对待生命与健康,把体育锻炼与远大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生命在于运动”有深刻的理解,把提高生命质量、工作质量做为追求的目标.

4 培养学生锻炼习惯的途径

高校体育工作可分为三大块: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以新的理念去分析和挖掘三块在培养学生锻炼习惯中所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把三块做为一块来考虑,同时,加强体育管理与宣传,发挥教师的带动作用,并逐渐建立起适合自己的一套健身方案,使之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为这一新的目标服务.

4.1 体育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体育课中传授锻炼所需要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能.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供应.课堂教学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开放式教学、超市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

4.2 课外体育活动

4.2.1 早操

从目前五天学习制的情况来看,学生相对固定的课余时间,只有早晨,且早晨学生容易统一,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时间,发挥团队效应,由任课教师负责,组织各种协会,以炼为主,使课堂所学内容得以延伸,使学生在重复练习中掌握动作,掌握一项特长,磨炼体育意志,体验体育情感,培养乐趣,养成体育习惯.

4.2.2 课外活动

以丰富的新的内容和形式,以班级为单位,以竞赛为指挥棒,推动课外体育活动广泛深入的展开,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创新能力、自尊心和自信心;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责任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习惯得到培养.

4.3 运动训练与竞赛

通过参加国家、省、市的各项比赛来推动训练、以赛前练习,参加俱乐部、协会等活动来实现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竞争与对抗能力.培养体育装尖子,为广大学生树立榜样,扩大影响,推动普及.

4.4 加强体育宣传

学生体育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所以应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如板报,广播,讲座等各种形式,加大对强身健体,运动卫生及体育常识等方面的宣传,使每个人都意识到健康来源于持之以恒的锻炼,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

4.5 加强体育管理

学校把对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工作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有专人抓,专人管,形成严密的组织机构,并构建一些规范的评价体系与措施,加大对学生锻炼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提高.

4.6 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

教师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率先示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它是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校园文化,尤其是组织各专项的体育教师,有一技之长,更应发挥特长,表现自己,使学生在羡慕欣赏的心态下追求更高的锻炼效果.同时,教师应建立各种协会并与学生协会相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对抗赛等,促进体育锻炼.

5 结束语

从体育锻炼的功能、特点、标准中清楚的看到,要想实现终生体育,终身受益,必须坚持天天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别无捷径可走.所以,高校体育工作应以学生锻炼习惯为目标,它即是高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归宿,以这一理念出发,重新审视高校各项体育工作在这方面的功能,摆正各个环节的位置,共同努力,制造体育氛围,,锻炼习惯才能养成,终生受益才有可能能.

〔1〕王则删.试论体育兴趣、爱好与习惯[J].体育科学,1992(4).

〔2〕周志俊.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J].体育科学,1995(6).

〔3〕虞锡芳.试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1(2).

〔4〕肖焕禹.试析日本学校体育改革及其启示[J].体育科学,1999(6).

〔5〕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G807.4

A

1673-260X(2012)05-0133-02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习惯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上课好习惯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