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丽娟
(东北财经大学 津桥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2011年9月,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根据这一意见,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加快推进中国农民工文化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也一致呼吁,要加强农民工文化研究、推进农民工文化建设,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快形成促进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合力.可见,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需求和现状,并开始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最终实现市民化,更为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和融入,才能实现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方式的转化,农民工才能最终完全融入城市.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重视和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为农村发展、城市繁荣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至2011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可是也必须要看到,在城市居住、工作、生活的1.5亿多农民工依然没有最终融入城市,在政府、市民和农民工自身眼里,他们还不过是城市里的过客,处于边缘地位.由于体制制度观念等原因,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迫切而又艰难.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与实现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社会权益相比较,满足农民工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维护农民工文化权益更为关键.为农民工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主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标志.
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应该通过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工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为农民工参与文化生活提供便利、丰富文化生活方式、满足文化需求,解决农民工文化生活突出的供需矛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实现公民文化权利为逻辑起点,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的运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资源的生产和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保障,还有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财政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的指导、管理和绩效评估等内容.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对于常年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又尚未真正融入城市、还没有成为市民的农民工来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他们基本上享受不到,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和他们又有相当的距离.这对于农民工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是十分不利的.关心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和保障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和实现农民工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是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文化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对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权益,是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提升我国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需求是社会人的一般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农民工的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时,其他方面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当前农民工逐步增长的文化需求显得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农民工中占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和传统农民工不同,他们在城市的梦想已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物质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需求,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样迫切.改革开放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条件的均等.关心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和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他们享受与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实现包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有利于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无疑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在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我国城市和乡村之间已经形成深深的文化和心理鸿沟.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要完全融入城市,和身份融入相比较,更为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和融入,才能实现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化.一方面,文化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使农民工接受现代文明、城市文明、城市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和熏陶,加快其思想、文化、习俗的城市化;另一方面,参与文化生活,可以在精神层面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以自信、乐观的心态积极主动融入城市新生活;同时,通过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可以增强农民工在城市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并能逐步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原有看法和成见,促进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的重要桥梁,是其他任何手段都不可替代的重要纽带.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搭建文化桥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心理沟壑,以文化融入促进社会融入,推动农民工在职业转化、地域转移、身份转换的同时,加快文化层面转变,不断提高知识文化素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加快向城市的融入,最终实现市民化.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从文化建设层面来看,文化建设是“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之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将农民工纳入到这个体系之中,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会把文化建设作为全会主题,对文化建设做了全面的部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较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惠及城市里的市民和农民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农民工和市民享受相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先进文化熏陶和塑造新时代农民工,利于引导农民工树立主流价值取向,有助于推进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农民工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发挥好现有公共文化体系公益性特点,可以提升农民工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提升农民工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培育公民社会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基.经历了长期的改革开放与社会变迁,中国公民社会已初具规模,但迄今为止还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正在发展中的公民社会,形成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培育中,公民意识总体上比较薄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有效制约国家权力,是公民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都远不能达到成熟公民社会的要求.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随着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政治参与意识和公民权利意识空前强烈,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政治参与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强烈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认为自己理应平等享有公民的一切权利,不应和城市居民有所差别.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其共享城市文化服务,用现代文明熏陶他们,逐步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的自信心和政治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农民工人数日益增加,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作用不可替代,他们的政治参与无疑会加速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推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1〕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R.2011-9-26.
〔2〕中华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R.2011-2-20.
〔3〕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R.20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