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研究

2012-08-15 00:43黄一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0期
关键词:媒介道德德育

顾 凯,黄一涛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研究

顾 凯,黄一涛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高校校园及大学生所处的大环境——“大众媒介”出现了显著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大众传媒在发挥其作用中显现出两面性,在传承道德文化、塑造道德人格、构建道德价值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等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产生负面影响的背后是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不力、大众传媒法律的不健全、大众传媒道德标准的缺失、高校校园传媒德育功能的缺失、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等原因.

大众传媒;高校;德育研究

高校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高校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高校校园及大学生所处的大环境——“大众媒介”出现了显著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政治倾向、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带来了不少难题和困惑.

1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分析

为了对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影响有进一步的认识,本文采取调查问卷方式获取相关信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综合分析,归纳与总结出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影响大学生道德最深刻的载体.在“你大约每天上网或看电视的时间为”的调查中,选择几乎不上网的2人,占0.7%,选择1小时以内的62人,占21%,选择1—2小时的115人,占39.0%,选择2小时以上的100人,占34.4%.有个别大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而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学习,还有近5%的大学生曾经出现过痴迷于某种媒介(主要是网络)甚至达到上瘾的程度,在“你一般能控制自己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吗”的调查中,选择可以控制其中一种的80人,占27.0%,选择都能的181人,占61.5%,选择都不能的20人,占6.9%,选择何必控制的14人,占4.6%.在经济消费方面,调查发现平时兼职赚钱的大学生有56人,只占19.1%,大多数学生的生活来源都是由父母承担,大多数学生的媒介消费在150元上下,经费支出不算很高,却占据其日常总支出的相当部分,而且媒介消费超过用在学习方面的消费,同时也有极少数大学生在媒介消费方面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在“你每月大概要在媒介上花费多少”的调查中,50元以下的111人,占37.5%,选择50—100元的132人,占44.6%,选择100—200元的48人,占16.2%,选择300元以上的5人,占1.7%.

1.2 大学生对大众传媒的批判能力不够,媒介素养有待提高.大众传媒使大多数人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把握它.是否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与媒介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对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是否能批判地接受,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身发展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调查发现,有些大学生对大众传媒信息鉴别能力较差,综合媒介素养不高.在你同意“访问色情网站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吗?”的调查中,很同意的55人,占18.6%;同意的53人,占17.8%;不同意的57人,占19.4%;不太同意的106人,占36.1%,说不清楚的24人,占8.1%;不同意和说不清楚的比例高达63.6%.在大学生在对自身媒介素养的评价中,鉴别负面内容的能力很好的53人,占17.9%;较好的70人,占23.7%;一般的86人,占29.1%;有待提高的86人,占29.3%.这说明大学生对大众传媒上的负面信息(如低俗、色情等)鉴别能力不够.在对自己的综合媒介素养的评价中认为很好的只有64人,占21.7%;一般的120人,占40.8%;欠缺很多的81人,占27.4%;差的30人,占10.1%.部分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陌生.

1.3 网络等大众传媒媒体对其他校园传媒形成冲击.在最愿意关注的校园传媒形式的调查中:学校校报校刊有68人,占23.2%;学生自办刊物有75人,占25.6%;网络(包括学校论坛、贴吧)等大众传媒有1633人,占55.6%;校园广播有91人,占31.1%;校园电视有89人,占30.4%;学校官方网站有86人,占29.4%.这从上面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其他校园传媒.

1.4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传媒素养教育滞后.在调查的结果中,回答自己所在学校有相应传媒素养教育的课程的有36人,占12.3%;回答常有相应传媒素养教育活动的有24人,占8.1%;回答偶有常有相应传媒素养教育活动的有95人,占32.2%;回答没有常有相应传媒素养教育活动的有176人,占59.7%.总的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反映没有参加过传媒素养教育的相关活动,只有一小部分学校意识到传媒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而大多数学校没有承担起相应责任.

1.5 相对于大众传媒而言,高校校园传媒的德育影响力不高,其德育优势没有凸显.在调查分析中,认为校园传媒德育影响力非常强有33人,占11.3%;影响力一般有174人,占59.4%;影响力较低有46人,占15.7%;完全没有影响力有12人,占4.1%;不清楚有28人,占9.6%.认为校园传媒对个人思想品德、价值观引导有影响有52人,占17.7%.在校园传媒相对于大众传媒而言更具有的优势调查中,认为校园传媒更贴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120人,占40.7%;认为校园传媒在思想上更具有指导意义有77人,占26.1;认为校园传媒更具有时代特色有104人,占35.3%;认为校园传媒的信息可信度更高有95人,占32.2%.

2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影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目前,造成政府部门对大众传媒的监督缺乏有效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机关既是我国大众传媒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发起者、又是执行者,这一身兼任“裁判”和“参赛者”的双重身份,使得在对大众传媒行业进行监督时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第二,政府机关(行政监督主体)与大众传媒机构和人员(监督对象)一般不处于同一隶属系统,行政监督机关无直接的监督权,不能对监督对象直接行使执行权,造成法律法规规章上的约束力在现实中不具有强制力,大众传媒的监管处于灰色地带,新闻专业主义缺位.第三,没有独立的、专门行使对大众传媒监督权的行政机构,导致监督不力,造成传播环境恶化,违背社会责任和侵犯大众利益的低俗化倾向时有发生.第四,我国传媒管理方式的“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各自为战,管理效率低下.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形象地比喻说,我国文化、新闻、传播行业的“婆婆”很多,“婆婆”越多越没有办法做事,而且把事情搞得非常复杂.

2.2 大众传媒法律的不健全.虽然寻求与大众传媒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媒体活动立法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时间,但大众传媒法律法制不够健全,有些新闻政策与规章制度过于简单、粗糙,针对性不强,操作性缺乏,政策落实不到位,特别是现行的新闻传播制度在执行方面缺乏刚性和严肃性,这就造成了对大众传媒强势话语权进行制约的力量严重缺位,对大众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道德失范行为管理不善.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在媒体融合时代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都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监管过程中缺少法律依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就难以得到法律的保障了,对大学生道德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2.3 大众传媒道德标准的缺失.大众传媒特别是有的小报小刊带有浓厚的商业氛围,给社会带来大量的负面信息,直接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已成为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造成大众传媒道德标准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由于受到传媒广告商等相关“利益集团”的施压和迎合低俗的市场需求的影响,大众传媒和媒体从业人员的独立原则遭到破坏,对于新闻价值进行判断的“把关人”和“过滤器”变成了部分利益集团和市场,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和道德责任丧失,导致一些无聊的挑逗、低级调侃、庸俗化、感性化的文化产品充斥媒体,甚至以恶搞、整人娱乐观众,以“丑闻”“病态”作为卖点,对大学生的道德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2.4 高校校园传媒德育功能的缺失.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高校的校园传媒负有一定的责任.高校校园传媒的德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自发地实现,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高校校园传媒在大众传媒这一大环境中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从事校园传媒德育工作的人员素质欠缺;校园传媒投入建设不足,设备相对简陋;校园传媒之间缺乏互动,整合力度不够;传受关系因素方面,传播者和受众沟通不良与互动贫乏,导致校园传媒的传播和教育过程变成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改进和完善传媒的德育功能.

2.5 受众——大学生自身因素.霍夫兰模型认为,说服对象不是接收信息的“容器”,说服的过程是说服对象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价值体系、个人需求等对说服信息进行自主选择的过程,说服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服对象对说服信息的认同和选择,取决于说服对象和说服信息之间的互动.虽然德育工作不能单纯迎合大学生的“口味”,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但不给学生搭建主体性发挥的平台和空间,置学生的兴趣、需求、特征于不顾,满足于教育者自身的“自我陶醉”,必将导致德育工作的低效甚至无效.此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形,政治辨别力不高,人生阅历也有限,在面对校内外各大传媒的信息轰炸时,他们往往就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面,不加辨别和选择的接受,成了传媒带来的的有毒信息的受害者.这也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再就是“主动的受众、积极的意义构建等这些概念把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从没有区别度的整体还原到了有着生活、历史和社会交往经验的活生生的个人.受众对传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解读与传播者的意义设定存在偏差,会影响到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效果.这种偏差主要表现为:误读、建构和抵制”.这也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

总之,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在大力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丰富的空间、渠道、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载体,同时也对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探讨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如何应对大众传媒环境影响的对策时,不但要对大众传媒环境有深刻的认识,还要分析大众传媒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大众传媒环境.

G641

A

1673-260X(2012)10-0259-02

猜你喜欢
媒介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