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死亡教育的特点研究

2012-08-15 00:43:59迪,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0期
关键词:生命幼儿园幼儿

崔 迪,李 莉

(1.东北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学前教育系;2吉林大学 和平校区幼儿园,吉林 长春 130062)

幼儿园死亡教育的特点研究

崔 迪1,李 莉2

(1.东北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学前教育系;2吉林大学 和平校区幼儿园,吉林 长春 130062)

幼儿园死亡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幼儿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本文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死亡教育本身的特点,得出幼儿园死亡教育的特点是:幼儿园死亡教育是一种防御性的教育、幼儿园死亡教育是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死亡教育是依据幼儿对死亡的认知水平分阶段进行的教育.

幼儿园死亡教育;特点

死亡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种形式,对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死亡教育可以使幼儿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现象,使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对待死亡的观念,可以消除儿童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使幼儿以正确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保护和珍惜生命,并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幼儿园开展死亡教育有其特殊的价值,同时幼儿园的死亡教育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正确认识其特点,才能有效地在幼儿园开展死亡教育.

1 幼儿园死亡教育是一种防御性的教育

死亡教育是一种防御性的教育.Fruehling早在1982年时就指出了死亡教育的这个特点,他认为死亡教育是一种防御性教学,它从不同层面(如心理、精神、经济、法律等)增进人们对死亡的认识,旨在减少各种因死亡而引起的问题并进一步促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1]现在市场上一些暴力色彩过重的书籍和动画片,歪曲了幼儿的心灵;在一些充满浓厚虚幻色彩的网络游戏中,人可以死而复生;而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的暴力玩具也充斥着幼儿的生活.幼儿受此影响,不自觉地对生命产生轻视,甚至难以明了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使他们本就不甚明朗的生命观更加混沌.死亡教育的这个特点明确了实施这种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帮助孩子们来理解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死亡的内涵,并正确地面对死亡问题,同时通过教育来避免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

1.1 幼儿园死亡教育对幼儿生命中的不安全因素具有预防性

幼儿期的健康发展是孩子今后发展的根本基础,但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自我保护能力有限,缺乏防范的基本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弱,因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最容易出现事故和危险的时期.儿童的生命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只有在儿童生命健全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幼儿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他们学习生活自理技能,锻炼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的生命是脆弱的,在它们的周围布满了威胁到他们生命的陷阱,发生悲剧的事例并不少,如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保守统计,仅2004年7月份,就有90余名发生各类意外伤害的儿童到该院诊治,比平时增加1.5倍.被送来救治的儿童中,有吞入硬币的、有啤酒瓶爆炸导致外伤的、有脚被卷进自行车车轮中的、有高空坠落的……位居前3位的原因是高空跌(坠)落、车祸、异物吞入等.[2]这些诱发危险的因素对成人来说也许威胁不到生命,但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却足以致使他们的死亡.由此可见,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保护自我不受伤害、远离死亡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自我保护教育被作为死亡教育的重要部分.

危险往往是由于对死亡的无知和藐视所造成的.一项关于生命意识的问卷调查表明[3],在被调查的200多名省会城市重点学校的中小学生,想到过死的学生不在少数.“同学之间谈论生命的话题吗”?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回答是他们会探讨:“人死时痛吗?生命里要是没有伤心难过痛苦的事,只有快乐的事那多好.”初中学生则讨论“活着有啥意思,自杀方式,生命没有意义,不论谁都要死”.高一学生则讨论的是,大家都说活得太累,都说想自杀,但没有一个人这样做.觉得生活没意思,“活着没劲”,“一些作家的死都是自杀,他们为什么自杀”?高二学生则谈论“自杀是一种解脱吗”?“活着真没意思,死了算了,生活无味,幸福渺茫”而进入大学之后,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就更加具体.有的同学问:“死亡难道很美好吗?为什么那么多名人自杀?”“我家里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如果真有一天离我们而去,我不知如何面对?”还问,“死后世界会怎样?他们会过得好吗?”“为什么人死的时候那样痛苦?”当面临现实问题与生活事件时却表现出对生命与死亡的草率取舍态度.这表现在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极易表现出对生命的舍弃:失恋后便自杀,考不上学自杀,考试不及格也自杀,稍有不如意不顺心便轻生,为了一星半点小事就会去杀人等,将自杀与杀人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死亡成为问题最终的解决方式.全球儿童安全网络曾对上海420户有3~6岁孩子的家庭进行了安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里的不安全因素实在太多,34%的家庭把化学制剂放在塑料瓶中;33%的家长曾把孩子单独留在家中;24%的家庭把暖水瓶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23%的家庭里,窗台边放有可攀爬的凳子或者桌子……统计还表明,有52%的意外伤害发生在家庭中.[4]

幼儿独自在家中应对陌生人时很容易引“狼”入室,给自己带来危险,针对这样的危险,幼儿园的活动主题可以设计为“不要开门”的专题,也可专门为孩子制作了独自在家的安全手册,让孩子在绘画中记住应对陌生人的一些安全守则,如接听电话时,不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名字和地址等相关信息,有任何不对劲,要打报警电话等.对于这样的死亡保护教育,幼儿园更多的是要求家长参与,将这些守则转换成亲子游戏的一部分,让孩子在与家长的游戏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除了让孩子们学会避免生活中人为造成的危险,幼儿园还应该进行火灾、暴风雨等灾难的逃生演习,让孩子们掌握逃避死亡危险的能力.所以说,死亡教育对幼儿生命中的不安全因素具有预防性.美国的一些幼儿园每学期有一个“防火周”,参观附近的消防站,消防队员给他们做真正的消防演习,介绍一些自救技能等,每个幼儿还会得到一本防火画册,在绘画的游戏中,了解掌握一些消防的安全知识.

1.2 幼儿园死亡教育对幼儿面对周围死亡事件发生时所产生的恐惧和痛苦具有预防性

现在很多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智能,甚至逼孩子补习功课,事实上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也一样需要“补课”.在自我概念尚未确立之前,儿童不会思考与自身存在相关的任何问题.随着儿童认知的提升,他们开始思考与自我相连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某种被儿童所能理解的意义,这些问题会成为孩子心中挥之不去的困扰,在自我摸索的挣扎中,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可能出现偏差、停滞,甚至退行,从而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死亡对儿童意味着分离,与亲人分离会造成孩子极度恐惧和忧虑.

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大地震中,很多的年幼儿童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从情绪上看,一些孩子会感到恐惧并经常哭泣;有的则表现出紧张、担忧、无助、迷茫的表情;有些逃生出来的孩子,则会因为老师和同学的伤亡产生自责.很多孩子的警觉性增高,变得难以入睡或者多梦易惊醒.此外,一些身体上的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也很有可能是紧张情绪造成的.从行为上看,一些孩子会变得爱发脾气、出现攻击行为,容易与周围人发生矛盾.一些孩子则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或亲人.[5]

那些在地震中获救的幼儿园的儿童虽然年幼,但并不代表心理受到的伤害少,很多专家说呼吁不要认为孩子年纪小很快就忘了,若是没有在这时候给予妥善的照顾和安慰可能会造成孩子长期的心理创伤.需要强调的是有些幼儿的表现是明显外露的,但还有些幼儿却相反,仿佛没事情发生一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就会掉以轻心,以为不用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来疏导他们的情绪.事实上,有些幼儿没哭、没难过并不表示他不了解自己已经失去了最亲的人.许多幼儿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在他们坚强甚至欢乐的外表底下,可能有着相当多的情绪.幼儿没有社会经验,他根本不知道亲人死了应该用什么恰当的方法来抒发他自己的情绪.有些幼儿会忽然表现得特别好,不要以为他是在一瞬间长大了、懂事了.说不定他只是猜想,亲人的死亡是因为自己不乖、自己乱诅咒所造成的.如果从现在开始他都很乖、很听话,那么爸爸也许就会活过来了.想想看,随着时间,当幼儿渐渐发现不论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没有能让亲人复生的时候,他失望的心情,他对自己的自责,会如何的累积,成为一辈子无法抹灭的心理伤害.还有的幼儿甚至会比平常还要顽皮、不听话.别以为他不难过,他说不定就是因为自责太深,而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坏、更不乖,好让老天干脆把他也一起带走.或是让其它生还的亲人气不过揍他一顿,也好让他经由这些惩罚减轻一些罪恶感.

死亡教育的积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面对亲人的死感到恐惧害怕时能够适当地发泄情绪.在死亡悄然进入孩子的生活之前,教师有意识地向幼儿介绍这方面的常识,使得幼儿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当他们真正接触到不愉快、恐惧或悲伤时,他们就可能有能力渡过难关,有助于幼儿面对更严酷的生活经历.用孩子可以了解的方式,让孩子了解记忆美好的往事是可能永远的;化解幼儿因亲友死亡而产生的恐惧,让幼儿正确的了解到何谓死亡,以及有适当的发泄情绪方式.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到死亡,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和猜测,造成情绪困扰.

2 幼儿园死亡教育是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访谈中可以看出,幼儿园生命教育中总是把死亡教育省略掉,认为生命教育里只是讲生命的开始、特征等等,和死亡无关,尤其在幼儿阶段,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关联不大.这种看法是孤立、片面的.死亡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别尔嘉耶夫指出:“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意义与终点相关.假如没有终点,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世界上存在无限的生命,那么在这样的生命中就不会有意义.”[6]死亡之于生命的意义,使死亡教育成为生命教育中必须予以重视的部分.

2.1 生命的价值在与死亡的对照中显现

人的生命的价值是在与死亡的对照中,甚至是在生与死的对抗中显示出来的,没有死的悲哀就没有生的快乐,没有对死的无奈,就没有对生的珍视.人就是在生中去思考死,在与死的对抗中追求生的辉煌.不可改变的死亡才使得生命的价值无可比拟.有了死,人才珍惜生的可贵;有了死,人才追问生的意义.塞涅卡认为,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性和有死性,从而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积极筹划自己的有限人生,才能从容、有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7]所以,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正是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对死亡的认知就是对生命的认知,对死亡的理解和尊重就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善待死亡就是善待生命.死亡的色彩或许并不明快,但是它却衬托出生命的光彩,激发出生命激情,让人敬畏.死同生一样,对人类的好奇心具有深不可测的吸引力和诱惑力,我们思考、探索死,正体现出我们对生的爱恋之心、依恋之情和眷恋之意.

2.2 幼儿园死亡教育是一种“逆向”的教育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内在的、不可回避的终极关怀.不敢触碰死亡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关注死亡,这是生命教育中无法绕过的一环,同时,也是开启智慧与哲思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乃通过教育让孩子从小有正确的生老病死的概念后,以正确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保护生命并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死亡教育乃生命教育的一种方式.”[8]死亡教育着重的就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死亡教育相对于生命教育来说是一种‘逆向’教育,换了一个切入点,从‘死’讲到‘生’.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虽然是‘相逆’的,但是并不‘相反’——知道死亡,为的是更好地生活,善待生命.二者殊途同归,角度不同而已,共同的目标便是‘生’,‘死亡教育’实质上正是执着于‘生’的教育.”[9]只讲生命忽视死亡的教育的确能在轻松愉快中进行,避免不安的气氛,但它却终难讲明人及人生.最能使人清醒的是神秘而无解的死亡,因此,从一定意义讲,一个好的死亡及死亡价值观教育常能抵上十个乏味的人生意义的教育.

同样,死亡教育是幼儿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幼儿阶段,尤其是在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幼儿晚期,幼儿开始注意我、亲人、老师、同伴的生老病死、花草树木的升华凋敝.在观察中,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幼儿不可避免地对诸如:死是怎么回事?花儿为什么谢了?等问题产生疑问,这些均为生命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幼儿通过理解死亡获得对生命有限性的认识,明白生命循环的自然法则.

3 幼儿园死亡教育是依据幼儿对死亡的认知水平分阶段进行的教育

死亡问题伴随幼儿走过成长的各个阶段,所以幼儿死亡教育是依据各个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而进行的教育.死亡教育讲求循序渐进,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育要求.这是由于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程度决定的.因此,根据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和实施途径,促进幼儿在死亡教育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位一体的发展,并对幼儿发展的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

3.1 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是小班幼儿死亡教育的侧重点

小班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死亡教育的侧重点应该在放在自我保护上.因为小班的幼儿面临的危险远比其他年龄的幼儿要大,而且小班幼儿并不理解死亡是什么,所以死亡的防范意识很弱,那么在死亡教育的开展不必从死亡本身介入,而是加强幼儿对自己安全的保护,远离危险的意识和技巧上.

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有“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用药安全”、“玩具安全”、“用电安全”、“用火安全”、“着装安全”、“保健自助”等等.这些简单的安全防护知识可以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护意识,学习保护自己的技能和方法,以便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紧急情况.“危险的小玩具”这个活动是针对小班幼儿不能很好分清什么物品有危险,使用玩具不当会造成事故等问题而设计的.活动里所用的材料都是具有死亡隐患,幼儿还经常接触的,通过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是幼儿逐步明晰,远离危险.

3.2 幼儿对死亡的科学认知和其情绪调节是中班幼儿死亡教育的重点

中班幼儿已掌握一些关于死亡概念的客观内容:死亡后躯体功能失效性——身体一切器官停止一切生命活动;死亡的不可逆性——一旦死亡就无法复生.他们能根据生活经验对死亡的原因做出自己的猜测.但幼儿的这些认识很可能来自他们的朴素知识.此外他们试图避免死亡或减轻由死亡带来的痛苦和后果.认识的来源虽然是多样的:媒体、父母或教师等,但无疑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死亡的客观认识.[10]可见,中班幼儿已经理解了死亡是什么,所以死亡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死亡的科学认知和情绪调节上.

3.3 对死亡与生命的意义的初步认识是大班幼儿死亡教育的重点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丰富,大班幼儿对死亡的认知更加深刻,对于死亡问题可以很严肃的面对和讨论,这时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幼儿知道什么是死亡,更要让幼儿开始思考生命和死亡之间的关系,体会生命与死亡的价值所在,并且树立自己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幼儿期,尤其是在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幼儿晚期,幼儿开始注意“我”、亲人、老师、同伴的生老病死,花草树木的升华凋敝,产生诸如“我是怎样来的”、“死是怎么回事”、“花儿为什么谢了”等疑问,这些都涉及到死亡和生命的关系问题,这个时候的幼儿开始对人生有初步的思考,周围的成人也不断地促使着幼儿对自己的未来形成想象,所以这个活动就是旨在使幼儿感受生命过程、明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进而不断地加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死亡教育并非不美化生命,但也不回避生命中的种种矛盾.它教会幼儿认识矛盾,接受矛盾,从而更好地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因此,我们不但要让孩子们体验到“生如夏花之灿烂”,也要使他们在人人都无法逃避的死亡面前同样能感受到“死如秋叶之静美”的魅力.

〔1〕唐庆,唐泽菁.死亡教育漫谈[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2).

〔2〕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08/content_1957409.htm.

〔3〕胡宜安.论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5(8).

〔4〕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08/content_1957409.htm.

〔5〕http://scitech.people.com.cn/GB/7272809.html.

〔6〕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M].学林出版社,2000.

〔7〕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张美云.生命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3.

〔9〕罗蕊.死亡教育理念探[D].河南大学.2005.

〔10〕李芳,朱家雄.幼儿生命教育可能存在问题的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7,8).

G612

A

1673-260X(2012)10-0231-04

此论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课题“幼儿园生命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661号)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生命幼儿园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 07:34:52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23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