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涛
(郑州华信学院 公共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150)
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分析
张会涛
(郑州华信学院 公共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150)
素质拓展训练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查阅相关文献书籍进行逻辑分析,找出素质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相关性文章,分析研究素质拓展训练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因素.述旨在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与运用,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推动其快速发展.
素质拓展训练;高校体育;教学;必要性
素质拓展训练是当今较为流行的具有独特创意性的一种训练活动,这种训练项目可以使参训者不断的挑战自我、学会关心他人、懂得投入为先与互帮互助、真正意义上明白团队精神并融入其中对大学身心素质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融入毕业后的社会工作与生活并树立完整的人生目标.经调查研究这项训练项目在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状况并不理想,只是普遍存在与各种社团活动中,但是由于素质拓展训练师都是学生自发组织并参与的因此社团素质拓展训练并不能够充分发挥这项运动项目的真正意义与作用.由于素质拓展训练所具有的独特优点因此将这一项目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和必要性.
素质拓展又称拓展训练、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这种活动起源于二战期间,由于西洋商务船队经常遭受德国人的袭击许多年轻的船员因为缺乏野外生产能力而纷纷丧生.为了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减少死亡率,汉思等人便组织创办了一所培训海员野外生存能力的学校叫“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这所学校所培训出来的海员们除了掌握了绝处逢生的生产技巧外还拥有了强大的的意志力.战争结束后这项具有创意性的训练课程项目并没有结束,而是由于其独特的训练方式被大家认同与赞赏从而的到了继续延伸发展和推广,训练对象也不断的增加从军人到商人到学生等等.“阿伯德威海上学校”从40年代创办经历了风风雨雨至今已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0多所分校.
这项具有创意性的训练项目1995年走进我国,经过不断的发展很快成为了我国当今各大企业所推崇的员工必备培训课程,因为它可以在简短的时间内使参训的队员极具凝聚力、号召力、创造力使企业生产力得到很好的改善与提高.
素质拓展训练具有创新、印象持久、娱乐、考察结构、全脑、发展自然的学习能力的优点.就是说这项训练项目摆脱了原有体育运动训练项目的传统的方式让人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它的形式更类似与体育游戏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让害怕体能消耗的人很忘我的参与到锻炼中去,而完成这些项目的训练必须充分发挥整个团队人员的不同的独特、的智慧与才能,要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人员安排和队员角色建设,同时这种训练运用了“全脑”它无形中使参赛者进行了体能、情感和精神上的锻炼.
除此之外它在项目训练的过程中让参训人员懂得(1)投入为先:体能是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的主题它起到引导的作用,对人们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交往起到引发,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情投入才能获得最大价值.(2)挑战自我:通过一定难度的训练项目,对参训者进行心理素质上的考验,要求参训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心理极限从而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建立自信.(3)高峰体验:通过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团队协作顺利的完成训练项目要求以后,学员能够从中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及集体主义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4)自我教育: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培训师不参与期中,只会在训练前把项目训练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让会员在自我学习中得到更好的教育.
素质拓展训练与体育训练的训练形式十分相似都属于户外运动,在训练意义与训练效果上也有很多类似之处,但是具体项目的引入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来说更有吸引力,因为这些项目的开展类似体育游戏活动,但是又有严格的比赛规则比如“穿出电网”“冲出亚马逊”“孤岛求生”“激流勇进”等等都是在简单的器材的配合下,虚拟场景进行的活动.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比赛,从而无形的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在愉快开心的状态下参与到项目练习中也使教学活动开展的热火朝天.经调查得知参训学生普遍的观点是素质拓展训练令人愉快,就算是最害怕体能挑战的久坐桌旁忙于案牍的学生,也能在这项训练项目中找到快乐.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将将有利于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完善与丰富,为了更好的让一事物得到发展,并具有吸引力就是就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和新鲜事物,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将会提高体育教学课程的吸进力,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单独存在的,它的存在形式是一个个独立的任务,它区别与体育锻炼项目的地方就是极少的简单机械重复,每一次同一个项目的开始都会让参训者感悟出自我提升的真理,每次不同的项目的开展都会引起参训者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渴望.
其次素质拓展训练的各种项目的开展对器材设施的要求极为简单,像“雷区取水”只需要一跟长绳、一跟短绳和一个矿泉水瓶就可以完成项目的练习,“飞跃峡谷”只需要两块不同长度的木板、两个木墩三根绳子就可以,有些项目甚至不需要任何器材都可以达到非常好的练习效果与目的,因此这种对训练器材要求非常低的运动项目,在我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社会状态下许多地区面临着低成本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场地、设施、器材的配备问题不能的到解决而得不到良好的开展.因此素质拓展训练的这一优点更加有利它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与推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竞争压力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快速的融入社会及所在的工作环境,是教育者及大学生本身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由于大学时代学生处于单纯的生活环境,被家长与社会所呵护,很少经历挫折,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使他们对于团队、分享、帮助、关心、责任心、自我批评的意识较为薄弱,他们缺乏自我认知与磨练的机会,致使他们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调整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不能快速的的融入工作环境并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使工作和生活遭受挫败,甚至影响到自身职业生涯的成败.素质拓展训练所具有的特点;投入为先、挑战自我、高峰体验、自我教育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建设等等综合素质都有着不可跨越的作用.是大学生由学生时代像社会过度的桥梁.
素质拓展训练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虽然他与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参训者的身心健康,但是素质拓展训练并不着重强调身体能力的储备与提升.与之相反,经常会有身体条件并不好的队员成为一个团队主宰着.整个训练过程是智慧与体能的均衡参与,每个人都是参训的核心与主人公.素质拓展训练通常以限时完成任务为标准,要求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这种特有的项目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心,改变在体育运动项目中由于体能较差而一直成为被领导者的角色,从而积极的参与活动中.
其次由于大学生是每个地方的娇娇者,被家长亲人及原来的师生朋友推崇,进入大学后都是同样优秀的同学甚至比自己优秀的人才,自己将失去原有的光环的笼罩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因此适当的进行素质拓展培训,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与进入大学时的角色,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优秀的培训师是素质拓展训练开展的重要元素之一,讨论是素质拓展训练的灵魂,通过练习某个项目进行自我感悟,项目结束后将自己的个人感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关键所在,因此优秀的培训师除了合理安排组织整个活动还需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同一个项目的练习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就是在短时间内避免重复练习,在高校大学生中必须建立良好的素质拓展训练文化氛围,每个人都要将个人的经历深刻的建立在自己的内心及成长的烙印上,要尊重没有参加过这项活动的人给予他们保留这项活动神秘性的权利.这也是素质拓展训练本身健身的项目文化.
小结:素质拓展训练对我高校体育体育教学具有很大的辅助意义,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改变原有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发展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是培养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体育教育思想理念得到改进创新,丰富完善了体育教学功能,为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拓宽了空间.提升了体育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调整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对促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教学方法内容的改革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同时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热爱达到终身体育思想的建立.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应注重师资力量的培训,及素质拓展训练文化的传承.最后为了将素质拓展训练能更充分合理的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还需要我国优秀素质拓展训练师与高校体育教学者相互努力相互配合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与探索,最终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
〔1〕姜丽.对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构想[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10,22(2):91~92.
〔2〕张亚琪.关于将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课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11(25):71~72.
〔3〕季克异,季浏.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9(1):50~51.
〔4〕张惠红.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毛振明,望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6〕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G807
A
1673-260X(2012)10-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