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的调研与启示

2012-08-15 00:48王小婷刘海涛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村官调研农村

王小婷,刘海涛

(1.滁州学院a.学生处;b.学报编辑部,安徽 滁州 239000)

大学生村官是中国政府推行的一项重大人才战略。大学生村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安徽省从2008年起实施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迄今已陆续选派近400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几年的时间,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生活工作状况如何?这项政策的实施与问题到底有哪些?如何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的管理机制?围绕这些问题,本课题组于2011年7月和2012年1月(即学校寒暑假期间)成立了调研组对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进行了调研,由于人力物力以及信息渠道的有限,只对部分地区范围内的部分村官展开了调研。

一、调研范围和方法

该项调查于2011年7月启动。在设计调研提纲、问卷设计、调查组成员培训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10名课题组同学和2位指导教师于2011年暑假对滁州、蚌埠地区的80名村官进行调研。调研的村官主要在滁州的来安、全椒、凤阳、明光以及蚌埠的怀远、五河、固镇等地方工作。

主要调查方法有:(1)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借假期返乡的时间或是邮寄的方式送达到大学生村官手中,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4份。(2)走访交流法。以农村基层干部和村民为主要对象,进行面对面式咨询访谈。(3)电话访谈法。以村、镇领导为主要对象,进行一些政策咨询。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构成

被调研的大学生村官中,男性占56%,女性占46%;年龄在21-26岁之间;专业有农学、生物、法律、管理、计算机、机械、语言类等;政治面貌主要为中共党员,占95%。调查中,有38%不是来自农村,也没有过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经历;有46%来自农村,但是因求学或搬迁,早已不是完全在农村生活长大,对农村也没有太多的认识和了解;16%的学生是土生土长在农村,对农村情况比较熟悉。因此大学生的成长求学经历的城市化,与大学生毕业后进农村去面对复杂陌生的环境和关系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基本情况

大学生主要在各村或社区担任村主任或书记助理,也有少数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他们在村子里日常主要担任写材料、电脑远程教育培训、计划生育、村民矛盾调解等工作,或是参与协助村两委做好全村的一些大事务的处理,如村“两委”换届工作、人口普查指导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用的收缴工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推广工作等。从一些村主任或村书记了解到,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们都能认认真真的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并且不挑剔不推诿。大学生们工作有热情,干劲十足,能吃苦耐劳;平时和村民们相处也比较融洽,尊重村民,愿意主动和村民沟通。

(三)村民眼中的村官

走访中,访谈了部分村民,他们对大学生的评价还是较高的,认为大学生思想活跃,头脑灵活,特别是在组织村里的文化宣传活动方面比较擅长;大学生懂电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工作中来提高了许多事务的办事效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强,他们身上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对于农村许多传统的旧思想和做法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有寻求新思路新方法的意愿。但是走访中也发现,村民们对大学生的期望值比较高,部分认为大学生刚走出校园,书本知识较为丰富,但实践经验匮乏,与社会脱节,尤其是不太熟悉农村的现实环境,一些想法和做法显得不符合实际。有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招聘时应多招些农业、生物类的专业学生,这样能够为农民们进行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四)大学生村官对工作职业的认识

1.选择职业的动机

通过设计“您为什么选择大学生村官工作”问题,了解到42%是为了“到基层锻炼,提高自己”,有25%的人为了“考公务员和考研作铺垫”,33%是为了“就业压力,缓冲过渡”。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是现实大学生的动机选择、目标定位与政策实施的初衷“为培养基层管理干部后备人才”有偏颇。

2.满意度

调查显示,对于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感到比较满意的占16%,认为与原预想基本一致的占71%,感觉落差较大、不满意的占6%,不好评价的占7%。大部分村官对现实的工作状况持肯定态度,这说明大学生在择业时是理性的,对村官工作的预期和认识是经过认真考察和思量的;在从业时是对岗位认真负责的,对现实状况是接受和尊重的。

3.职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

大学生在聘期满3年后,将面临着重新选择,是留任、考研、考公务员、到企业应聘还是自主创业,这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调查中,有22%的人是做多种打算,有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8%的人觉得比较迷茫,比较担忧;有70%的人对于自己的未来打算和选择是有明确目标的,其中想留任续聘的有5%,考公务员的占63%,21%的人选择考研,7%的人选择外出打工、到企业求职,4%的人想自主创业。这说明目前大学生村官的未来职业走向主流选择依然是报考公务员,求稳心态依然是主导,而选择自主创业的较少,可能与现实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配套制度不完善有关。

(五)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角色尴尬

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工作中往往是协助的角色,没有真正的决策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官”,这也导致了他们所处的地位身份比较尴尬,当不能正确处理和其他村干部之间的关系以及摆正自己的心态时,也会对现实产生一些抱怨和不满。工作岗位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企事业单位编制,所以会导致大学生感觉被边缘化,不利于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2.工作得不到重视

对部分村干部的走访,有一部分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敢真正给村官门压担子,多交代一些日常小事和琐事。主要是担心他们因缺乏实践经验、涉世不深而不敢放手给他们做;还有的认为大学生的有些想法过于理想化,虽然很有新意,但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很难切合,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扔多大包大揽,对大学生看成一种欣赏似的摆设。

3.待遇偏低

被调研的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在800-1500不等,平均工资只有约1000元。大部分住的是宿舍,平时的补助和福利较少。逢年过节,村或乡镇会发一些生活用品(价值约100-200)。被调研的大学生中,90%认为待遇偏低,只能维持基本生活;8%认为待遇基本满意;3%认为工资不够生活开支,有时还需要家里贴补。这说明大学生村官的整体工资待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从长远看,这难以鼓励大学生能够安心的长期扎根于农村、服务农村。所以也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把村官这份工作看成是暂时的过渡,持着混日子的思想和状态,不能真正的投入和融入到农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4.工作和生活出路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措施

在农村工作3-5年后,要么选择考公务员或者考研究生可以适当加分,要么是自主另谋出路。从村官直接提拔为干部或者是愿意继续扎根农村的很少。调研中,有些大学生坦言,如果当村官就是为了考公务员或者考研加分,完全没必要,完全可以找一份城市里的比较轻松的工作再备战考试,将分数考的高些也是一样的。也有的村官说,在工作的这几年,就都到了适婚的年龄,而自己却觉得既无经济积累,也不知道工作将何去何从。所以面临工作和生活中的诸多无奈和困惑。

三、对策与建议

经过对大学生村官的调研,本课题组认为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应该从招聘、培训、考核、退出等方面建立健全系统机制,通过高校、政府、地方基层多方的共同努力来支持和推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序、有效实施。

(一)高校应该增加农村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与村官相关专业

高校应在农业经济管理门类下设置与大学生村官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更好的服务农村。同时高校不要仅局限于部分学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而可以利用小学期制或是单独列出几个月用于农村基层社会实践。我国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应该让大学生都能够对农村、对我们国家的基层有个感性的认识和体验,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想和信念。例如墨西哥的高校明确规定必须用3至6个月的时间开设为农村服务的“实际工作课”,使大学生深入到农村了解农村生活,增强奉献农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省级组织部门招录时,考虑籍贯,尽量就近招用

这是有许多现实意义的:首先可以减少语言障碍,农村很多方言,外地大学生很难听懂,不利于工作的沟通和开展。而本地或相近地区的大学生就有着特殊的优势,可以很轻松的过了语言关,便于工作和交流。其次,本地大学生可以不用住宿舍而是住家中,这样既有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也没有外地大学生水土不服的困扰,从而有更健康愉悦的身心去工作。第三,有利于稳定,激励其扎根和创业。大学生由于父母、家等在本地,有着相对较多的资源、关系以及牵挂,这样便于他们开展工作、安心工作,也为自主创业提供资源便利。

(三)优化培训制度

政府必须参与、制定、落实具体的培训制度,采用统一和分散的方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有组织计划的辅导。围绕“全面、具体、实效”的原则,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地方政府对到任的大学生村官,应当定期邀请专家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传授,以及致富技能、农业生物技术的现场指导。省级政府可以有计划的统筹组织各种培训,如岗前培训、适应性培训、业务培训等,不定期安排到外地学习,努力培养农村基层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队伍。

(四)地方基层健全考核制度,加大激励措施

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目标任务、考核激励和日常管理措施,建立大学生村官年度工作目标承诺制度、工作情况月报告制度、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绩效考核为抓手,由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负责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日常考核,县委组织部及有关乡镇党委共同负责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年度考核,根据大学生村官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情况综合评定考核等次。同时,定期组织召开大学生村官经验交流会,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实行定期跟踪,促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五)完善退出机制

每年给出一定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名额定向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一部分人扎根农村,在村、乡镇选拔干部时,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让大学生“村官”有机会参与、参加,为农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干部做储备。研究生招录可以考虑设置部分专业(如农业经济管理),对于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实行推荐免试。地方财政应当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贷款优惠落到实处,减少办事流程,或者减免税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只有完善各种退出机制,让大学生村官对未来职业前景充满希望,才能更大程度激励其发挥积极主动性,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1]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研究室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5-15.

[2]胡跃高.2009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46.

[3]朱晶晶,徐金海.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与未来工作取向调查与分析——以江苏五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1):37-39.

[4]梁晓凤.对大学生 “村官 ”基层任职的调查与思考——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J].公共管理,2009(3):34-35.

[5]葛永涛,孙仲阳.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的调研报告[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9(4):26-31.

猜你喜欢
村官调研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唱村官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