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2-08-15 00:45贾小妹缪桂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日语跨文化交际

贾小妹,缪桂华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发达,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日本企业来华投资,中日间贸易往来不断增加。由于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许多高等教学机构均将日语列为重点课程之一。南京的高校80%开设了专业日语,95%左右的高校均设有基础日语。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的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较强的语言实践能力、还要具备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社会文化(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1]。对于日语教学者来说,为适应时代特点和学习需求,必须思考和研究如何通过日语教学,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日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学

外语教学是跨文化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2]。跨文化交际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国外对跨文化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研究使跨文化交际学发展成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现代学科。中国在90年代也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尤其是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研究及其运用都取得了很大成果。跨文化交际包括文化和交际两个概念,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味屈从对象国文化,而是充分了解并理解对象国文化,在与本国文化进行比较基础上进行的交际活动。外语教学原来注重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与口语能力,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成为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一)认识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性

对日语学习者来说,必须了解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中日两国都属于东方国家,日本文化大多起源于中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中日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了,日本向中国派遣遣隋使、遣唐使,目的是学习隋唐先进的技术、知识和文化。向隋朝派遣使节和留学人员,恢复与中国断绝百余年的国交,直接摄取大陆的先进文化,是圣德太子外交改革的重大决策,此举对日本文化影响之势不可估量[3]。鉴真东渡又为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日语汉字来自中国,日语的平、片假名也均源自于中国,日语汉字的音读就有吴音、汉音、唐音等。日本的和歌和汉诗作品,不仅洋溢着中国文学的美学意识,而且充满浓郁的佛教、儒教、道教思想。明治维新前日本采用的阴历与中国农历相同,有关季节、节气、风俗习惯都源自中国。《三国志》、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国的成语、谚语等在日本影响相当广泛。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进行取舍,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日本文化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日语的外来语就是最大的特色。日本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又因日本是四周被海洋所包围的岛国,民族单一,环境相当封闭,在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现代日本文化中的「恥文化」「集団意識」 「中流意識」等反映了日本国民性和社会文化特色。“暧昧语”是日语的一大特色,正确认识日语“暧昧语”,对认识和理解日本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由于日语中存在汉字、成语,不由自主地会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日本人的行为和思想,难免产生碰撞,从而产生文化冲突和矛盾。

(二)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不足之处

由于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外语教学中已认识到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语用学角度看,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社会语言能力中的以言行事能力是指有关交际行为的知识,以及如何通过一定的话语去实施交际行为[4]。但目前的日语教学重点仍以词汇、语法、阅读等语言知识及会话、翻译、写作等日语技能学习为主。综合日语使用的教材,主要采用的是上外出版社的《新编日语》、高教出版社的《新编基础日语》等。以《新编日语》为例,老教材编排内容分为前文、会话、读解文三部分,前文部分是为了学习日语语法而设计的课文,语法痕迹很重;会话文部分虽然以会话形式出现,但语用场景不明显,交际性行为不强;读解文中涉及到了一些文化内容,由于课本编排原因,知识趋于陈旧。刚刚改版的新版教材克服了许多旧教材的不足,增添了许多与时代节拍相符的词汇与内容;目前二外日语使用的《新版标准日本语》课本也是以语法为主,前文内容是句型的排列,缺乏连续性;会话部分实用性较强,但其中的口语简语表达,对初学者来说,由于对语言环境缺乏理解,很难掌握其语感。综合日语课程以外的会话及写作课程,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习者日语运用能力。学习者通过学习,虽然能运用日语熟练地与日本人进行交流,能理解日语文章或进行日语写作,但仅仅是具备了外语交际能力,称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学习者超越本族语和目的语及其相应的具体文化的束缚,了解各种不同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开拓视野,培养灵活的、适合于多种社会文化环境的交际能力[5]。

(三)跨文化意识与日语课程设置

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特有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6]。跨文化意识需要通过大量的文化积累而成。目前日语专业的学习课程主要有综合日语、日语会话、听力、写作、阅读、口译等课程。另外作为选修课程还开设一些如日本概况、日本文化、日本历史、日本经济等拓展性课程。课程设置比较全面,各方面都有兼顾,但实际日语教学中由于教材、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师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得综合日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及会话、听力、写作、口译等技能的学习与文化内容脱节,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也往往注重日语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交际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通过有关日本文化方面的文章阅读、体会不同语景下的语言含义,引导学生准确掌握不同的语感,并学习和掌握惯用的交际语言、交际方式,了解日本的风俗习惯,与此同时不断对中日文化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对中日文化差异认识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中日间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日间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日语实践能力、掌握日本文化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中日文化异同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一)日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实践能力

日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实践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首要条件,在交际过程中语言是必须使用的工具,交际方式可以是面对面交谈、电话交流等语言交际形式,也可以是书信、邮件、函电等非语言交际形式。信息化时代,传真、电子邮件、网聊都成为了常见的交际方式。不同的交际方式可以有不同的跨文化交际体验。熟练的语言驾驭能力能促进交际行为的顺利进行。

(二)掌握日本文化能力

日本文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2004年伊拉克日本人质事件发生后,被扣人质的家人通过媒体向国民道歉,在外国人看来不可思议,这里面包含了日本人怎样的国民性及政治文化?近年来有关日本企业文化的研究也增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文化也不断变化。“集团主义”对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日本企业为什么由原来的“年功序列”制(意为论资排辈)向“能力实绩主义”转变?日本文化不是一成不变,有必要通过事物的表象认识日本式思维,正确理解日本文化。

交际过程中遇到问题后,通过双方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思考。中国是日本第二大贸易国,中日间的经济活动交往频繁,交际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出现问题后的应对策略和应对方式对业务的成功与否都将产生很大影响。交际过程中,不同语境下的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需要正确判断。例如「ちょっと考えさせてください」,原意为“请让我想想”。但不同的语境下,也有委婉拒绝的意思。日语中表达拒绝的方式都较含蓄委婉,在场面上尽量不使对方难堪。日语的「~でしょう」 「~と思います」等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含义,要通过分析和思考才能了解对方真正的意图。

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知识包括对象国文化和本国文化,文化只有不同,没有好坏之分。为了进行有效交流,一方面要包容、接纳和欣赏不同的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比较。另一方面通过对本族文化的解释使交际对方了解并理解本族文化,也能促进有效交流。例如,中国有句古话叫“烟酒不分家”,而日本人对敬烟敬酒的习惯完全不同。中国人抽烟时会给身边抽烟的人都发一支烟表示客气。而日本人抽烟时没有给他人敬烟的习惯。中国人觉得日本人小气,很容易造成误解。敬酒时中国人是先干为敬,日本人的习惯是随个人酒量,不拼酒。如果相互双方不了解对方的烟酒文化,都会认为对方不够意思,不尊重自己。在交际行为过程中,有许多文化习俗需要通过解释才能使对方理解,不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三)对中日文化异同的理解及解释能力

文化是历史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等。中日两国都属于汉字文化圈,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交往史,中国与日本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大到政治、经济、语言、文学戏剧,小到衣食住行,生活中的种种文化形态无不表现着中日文化的融合。如传统节日:五月五日是中国的端午节,各地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而日本的五月五日则称为“男孩节”。有男孩的家庭都要挂“红鲤鱼旗”,希望人丁兴旺,男孩长大能有所建树;在婚丧嫁娶的礼服颜色及仪式两国均有所异同。中国的婚礼色彩大多采用红色,代表喜庆,丧事采用白色。而日本婚礼新娘大多穿白色和服,新郎则穿黑色礼服,且多在神社举行,丧事则男女均穿黑色礼服,按佛教仪式举办;在一些社交活动中,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与热心到朋友家或亲戚家做客,与主人亲如一家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则过于注重礼节。而且日本人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在正式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不能衣冠不整,举止轻浮和大声喧哗。而中国人虽然也注重这些礼仪规范,但要求并不太苛刻;在语言方面:中国有“远水救不了近火”,的谚语,而日语则是「二階から目薬」。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把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性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随时穿插到教学中去,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跨文化知识习得途径

语言和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应以学习者为中心,贯穿始终,活到老,学到老。当学生对文化学习有了正确认识后,教学中对如何习得跨文化知识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学习永无止境,学习者根据需要,先进行一般知识的扩充,包括本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学习,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阅读增加语言和文化基础知识,深入了解两国文化,再通过课堂学习进行巩固和检验。同时,目前信息技术发达,学习方法多样化,学习手段更加方便。通过网络随时能了解到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甚至及时了解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利于知识的储备与更新。例如:9.11事件中的“纽约世贸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照中文含义都译成了「ニューヨーク世界貿易センター」,日本报道中则是「ツインタワー」;今年3.11的日本大地震,而日本则称为「東日本大震災」,如果多浏览日本新闻就不会出现这种误译。通过阅读,网络、影视、参观学习等多种手段对双方的文化知识、语境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人们交际方式的不同,从而造成文化与文化之间沟通的障碍。由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首先就是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持积极理解包容的态度。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教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要对异域文化持理解、支持、包容的态度,通过发现其差异性,反过来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即其相同与不同之处。其次就是培养跨文化的灵活运用能力。刚开始与异域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顺利继续下去,必须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再者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愈来愈多,他们均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三)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学习者的主要目的,它包括对日本文化和本国文化的了解和深刻理解两个方面,也是外语教学的高级目标。著名跨文化学者Ruben认为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七个因素:①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积极态度的能力。②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③最大限度了解对方个性的能力。④移情能力。⑤应付不同情境的灵活机动性。⑥交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⑦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地对其做出反应的能力。

因此,为了要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提高外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日语教师首先是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的导师与传播者,不仅是向学生提供外国文化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正确地表达自己,成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成功中介者和生动解释者。也就是说日语教师首先要有文化交际意识,对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具有敏感性,熟悉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导入两国文化知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说60%来自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尤其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流利的语言讲一段短小的日语故事、时政、笑话或幽默,或者让学生齐唱一曲日语歌曲,或是以2、3人为一小组,每次让两组左右学生上讲台用日语聊感兴趣的话题,这些话题可以是学生切身体会到的话题,也可以是新闻时政,也可以是结合课文的内容引申出的话题等。每组三至五分钟。再让在座的学生进行评价,老师做些简短的总结。这样就可以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使他们精神振奋,盼望着上日语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法,不照搬教材,须营造语言交际的教学环境。不能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或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要把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教学的二重性,无科学的教学缺少根基,无艺术的教学缺少活力。如笔者在自己学校里开设的《日语交际口语》这门课,每次学生都是爆满。每次课都是不一样的话题,如日语的寒暄语、购物、访客、遇到困难怎样求助等等,笔者总是结合自己在日本生活学习的经验感受,把这种文化差异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学生交际意识,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日语教师应该到日本进修,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亲身感受日本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另外,还可以聘请一些日本专家对日语教师进行培训、开讲座等。这些不但有助于教师对日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提高其自身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课外学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正常的课堂日语教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课外学习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引导高年级学生由浅入深地广泛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不但涉及面广,而且独具特色,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好教材。同时,阅读从报刊杂志选下来的有关文章,也是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最直接的途径。这里的信息往往是教科书中所缺少的。另外,还可请有关专家开设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研究、有关日本文化习俗等讲座,把扶桑习俗与中国习俗作对比等,这些都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音像资料对学语言的学生有较大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做到最大限度地克服非日语环境下进行日语教学的局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原生态的语言环境,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目前,许多学生选学日语是因为受到日本动漫影响,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观看日本的动漫(如宫崎骏的系列作品,使学生了解日本人如何爱护自然,日本人所追求的真善美等文化内涵意义)以及好的影视作品(如获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等),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注意日常生活口语表达,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完成“文化灌输”。除此以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和以日语为母语的外籍人士进行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听说能力,而且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种接触是别的方式所无法取代的,都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渠道。国际交流与合作,即指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诸如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援助等。近年来,各高校在国际合作交流上越发频繁,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机会。有条件学校的出国深造机会能占到学生总人数的20%以上。另外,学生还可考虑大学毕业之后出国深造。在校期间,学生可以通过“3+1”、“3+2”、高端学生的访问,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让学习者接触并亲身体验日本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比较,从而认识深刻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同时日本来中国留学的人数也逐年增加,现在中日间在各领域的交流频繁,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习者经常参加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参观日企、或邀请相关的专家作文化讲座、或有经济条件的学生可直接鼓励短中期的出国学习交流,增强对中日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认知性。

改革开放后,对外交流的扩大对中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外语教学发展迅速。外语教学的目的已由原来的外国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习得和外语技能的掌握向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向转变。中国与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频繁,使得日语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日语学习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日语教学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日语人才。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

[2]于日平,外语运用能力和语言切换能力的培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4).

[3]王勇.日本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1.157.

[4]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9.

[5]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79.

[6]赵军峰,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中国科技翻译,1998,(11).

猜你喜欢
日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交际羊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