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涛
(教育部评估中心,北京 100120)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是新建本科院校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理应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已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评估方案设计的主线,引导新建本科院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2000年以后新办的本科院校大多地处于市级,诞生于地方,发展靠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受传统教学观念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一些高校总认为“学术”比“应用”高,重“学”轻“术”,认为应用型人才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学校办学总是统一规格、模式和类型,一律向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看齐。在学校办学定位中不愿将学校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并不是你自身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面对新的形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明显显得准备不足、力不从心,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存在模糊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需要边探索边实践,在探索中作比较、找差距、定目标、寻突破。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过程中,有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没有很好地反映到课程设置中,培养方案没能反映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还不能充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名,而无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之实,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但在课程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具体安排上,看不出很强的应用型特点,针对性不够、应用性不强。学生任选课程选修空间非常有限,难以充分适应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要求,也难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学分制、弹性学制还停留在制度层面,没有真正有效实施。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没能很好反映行业发展状况、吸收融入职业元素,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有的内容过深过难而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教学方法没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一致,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某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没能创新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甚至用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实践课教学,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效果很差。在对学生考核评价时,基本上还是考试为主、闭卷为主,没有形成多元化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了成功升本,引进了大量的师资,师资队伍从数量上看能够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了。但从结构上看存在许多问题,如高职称教师和双能型教师少,学科、专业带头人相对缺乏;传统长线专业师资相对较强,一些社会适应性强、需求量比较大的工科、经管类专业的师资比较缺乏,部分学科专业师资的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对不够,大部分教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不管是知识体系、能力结构、教学方法还是科研工作思路,都还有着不适应的问题;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行业任职经历的教师比例过低,教师能勉强上课但无力承担实践教学的指导,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素质上都远远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够,实验教学条件建设滞后,设备台件数少且未能跟上行业的发展需要,有的甚至还在使用社会上已淘汰的设备。特别是有的新办专业由于匆匆上马,几乎没有实训场所。校外实践基地没有很好地进行建设,基本上是挂个牌子了事,投入很少,平时关注不多。
学校产、学、研、用工作经多年探索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发育得不够充分和成熟,促进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开展合作培养、科技研发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师积极性不高,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系与合作的主动性不够,合作的范围与领域不广。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企事业单位参与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的指导等,都没有很好地引入行业参与。由于社会参与少,学校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不高,没有作为就没有地位,企事业单位很少会想到学校,即使有需要也向科研单位、重点院校求助。
另外,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产业特征是民营企业为主,中小规模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科技水平较低,人才需求的专业分散,对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产学研用工作的开展。
从总体上说,人才可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理论型人才,富有创造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1]应该明确的是,应用型人才不是低层次人才、低水平人才,它与理论型人才相比只是类型上的差异,而不是层次水平上的区别,培养理论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也不是学校之间层次的区别,仅是学校职能的不同而已。通常情况下,重点老本科院校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前者强调理论性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宽口径厚基础,有更大的发展后劲,以行业、领域人才培养为目标;后者突出知识、技术应用,强调专精实用,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生产链中处于中端。就应用型人才来说,其本身也是有多个层次的,有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区别主要在于: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工程型、技术型人才,能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设计图纸,或将设计图纸和方案转化为产品;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以岗位人才培养为主,主要承担生产实践任务,完成具体产品的生产。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有作为,必须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以“应用”为特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出“应用”的优势。
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立交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按培养目标整合课程,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能够体现地方产业与社会发展特点的课程模块。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所占课程数量的比例,确保人文社会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 (学时)不低于20%,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25%,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活动,允许学生以参加科研创新和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替代有关课程的学习。”[2]切实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与管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有5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加大实习方式改革,延长实习时间,扩大顶岗实习的参与面,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构建职业技能训练四年不断线,见习、研习、实习四年不断线,专业研究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校内校外联合培训四年不断线的全程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广泛开展学科技能竞赛,激发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实施辅修制度,重视技能考证,完善优秀本科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深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吸收科技应用与产业发展中的新成果新经验,增加与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实践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教学的应用性,整合课程内容,删减陈旧、过时或过深过难的知识点,提高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积极开展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和网络课程建设,合理采用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鼓励教师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要在优先选用优秀教材和推荐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条件编写校本特色、优势教材,不断吸取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加快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鼓励和引导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项目化训练为主,改革学术化倾向和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自身教学个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方式,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加强评价方式的改革,探索适应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以能力为本位、综合性、多样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
以双能型、高职称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为重点,适度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质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面向社会特别是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招聘优秀专业人才担任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充实应用型专业的师资队伍,提高具有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能力的师资比例。统筹安排应用型专业的专任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一线顶岗、课题研究等进行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挂职锻炼,着力解决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的现实问题。采取激励措施,引导、支持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通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特殊要求,统筹规划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不断加强实验室、实习场所的内涵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场所建设要有前瞻性、整体性,公共实验室建设要突出共享、提高使用效率,专业实验室建设要强调专业性和特色,适合人才培养的专业需要。
强化合作培养意识,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广泛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探索多元化的合作形式,真正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和立足点的合作机制。积极吸纳校外企事业骨干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把自身优势与地方所需结合起来,共同开办和建设专业;吸纳职业元素,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建实训设施,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直接依托合作单位完成部分课程、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和指导;帮助企业进行员工素质提升,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形成校地人才共育、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发展的共赢合作模式。
[1]周谷平,徐立清.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3):5.
[2]兰劲华,安琳,薛素铎,等.关于地方工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