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人物命名考辨

2012-08-15 00:47陈屈亮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婴宁聊斋蒲松龄

陈屈亮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清代著名的《聊斋》点评家冯镇峦说过一句话颇有道理:“读《聊斋》只做故事读,不做文章看,便是呆汉。”《聊斋》四百九十余篇大抵每篇故事的人物作者取名都煞费苦心,或寄予喜怒哀乐之褒贬,或源自前人诗文典籍之篇章,或针砭当时社会现实之影射,或用谐音法以寄托作者之孤愤,凡此种种,皆有原由。古人在给人物不论是现实生活的人还是虚构小说中的人命名都有讲究,例如众所周知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就是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而徼幸”,而古人的名与字是有意义相关的,他的字是‘乐天’,典出《易经·系辞上》:“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张友鸾《古典编余录》说道:“《聊斋志异》里创造了许多人名,最常见的是借花草的名字,用在女性身上。有如菱角、胭脂(红兰花)、凤仙、青梅、琼花(《乐仲》篇)等等。这些名字和故事本身并无关涉,不像葛巾、玉版是些牡丹,荷花三娘子是些荷花。”①张友鸾是中国第一部加注释的新版古典白话小说《水浒》的注释校点者,其弟就是辑校“三会本”《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的张友鹤,兄弟两人皆擅长于校注古籍小说。本文所征引《聊斋》篇目中《婴宁》皆是张友鹤辑校“三会本”。[1]接着张氏以《嫦娥》、《湘裙》、《王桂庵》三篇中的狐女颠当、鬼荡妇葳灵仙、芸娘之父江篱来分析蒲松龄创造的小说里面狐、鬼、人命名来源或者有某种用意的。

由此观之,《聊斋》之《婴宁》篇的人物命名亦有深意!《婴宁》篇的人物命名有两种观点:

一是以“婴逆鳞”说解之。《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説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2]

意思是说龙之喉下有逆鳞径尺,人若触之,则必动其怒而为其所杀。韩非以此隐喻古代谏臣难免触怒君王,遭罹杀身之祸。此说预示着婴宁敢于触犯封建伦理之意。可是研读文本,发现婴宁温驯体贴与人为善,悉听鬼母、夫君、婆婆的教诲。这种“法家式”婴宁观完全是政治先行的臆想思维模式,把蒲松龄“白日梦”幻想的一个天真聪慧的女子异化为反封建斗战士的解读,违背了文学的审美却与一般所论该作品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意义的观点吻合,体现出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某些强加的政治色彩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的烙印。

另外一种颇为通行的主流观点是“撄宁”说。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之第四卷指出“婴宁”命名含意源自于《庄子·大宗师》所说:“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宁者也。”作者极力地赞美婴宁的天真,正寄寓着对老庄人生哲学中所崇尚的复归自然天性的向往。①不同版本的文学史教材在论及《聊斋·婴宁》时都主张此说,其说并非肇始于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今仅以此本为例。[3]此说表面上似乎有道理,可惜仔细推敲,不仅与具有儒家情怀的蒲松龄借花妖狐媚来影射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立场相去甚远,而且文中除了婴宁之外,其他人物命名与道家庄子的“撄宁”②《大宗师》中的“其”指的是道。“撄宁”:扰乱中保持安宁。并征引宋代林希逸说:“撄者,拂也。虽撄扰汩乱之中而其定者常在。宁,定也。撄扰而后见其宁定,故曰撄宁。”[4]没有必然联系,“撄宁”与婴宁的性格貌合神离,难以自圆其说。

考究上述两种观点大底可以概述为 “法家式”和“道家式”,都有其纰漏,试论如下:

婴宁的性格有两次变化。由“笑”到“不笑”是第一次转变。袁本文学史中指出“所谓‘撄宁’,就是指得失成败都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婴宁的形象可以说是这种境界的象征体现。”就是心神宁静,外界一切事物,人世间迎来送往,成功失败,都不能扰动其心,是道家追求的境界。婴宁的人物形象真的是得失成败都不动心?婴宁的形象,蒲松龄描绘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纵观全文,无非是两大特征:爱笑,爱花,皆近痴迷。婴宁出身于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鸟道”的地方,而且“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的清幽雅静的山野。等到她嫁到尘世间王子服家里,生活环境完全改变,没有溪涧、山花、野鸟的陪伴,其爱花的天性依然如故,“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然而另外一个爱笑的特征却发生了变化。对于婴宁的笑,蒲松龄自己都昵称为“我婴宁”,“笑矣乎”,在原文中描写婴宁爱笑都是率性而笑,放肆而笑,“笑”字在全文中一共出现四十二次,不论在何时何事都可以笑,“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笑又作,倚树不能行”,“浓笑不顾”,“放声大笑”,“孜孜憨笑”……婴宁笑的价值,可以解“母忧怒”,可以替罪婢得免鞭楚。对于婴宁的笑,其鬼母有两点看法:“言少教诲,呆痴如婴儿”,“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言即婴宁的不拘礼节的笑是缺少诗礼教诲。其婆婆也认为“此女亦太憨”“辄诃之”,而她“卒不改”笑的天真烂漫,但并不是一味地傻笑,“生以憨痴,恐泄漏房中隐事,而女殊秘密,不肯道一语”。这些都表现婴宁天真的表面掩盖了一颗聪慧的心。后来婴宁攀墙折花,遭西人子调戏,她略施小计,邻人寻卒,邻翁讼诬,其婆婆严加训斥:“人罔不笑,但须有时。”恰是这晴天霹雳的当头棒叱,造成婴宁“竟不复笑”,至此,完成她性格的第一次巨大的突转,也就是婴宁接受了婆婆的告诫,过喜狂憨会影响王子服家族颜面尽失,她为了丈夫,为了婆婆委屈压抑了自己天性,“故逗之亦终不笑”。

描写“哭”婴宁的性格的再一次变化。嫁给王家日久后,家人对她并无有异心,她才对丈夫吐露肺腑之言,要合厝鬼母,报答养育之恩,“对生零涕”“哽咽”等到夫妇二人于荒烟错楚中,果得媪尸,“女抚哭哀痛”此时的婴宁与鬼母第一次出场时的“嗤嗤笑不已”,“犹掩其口,笑不可遏”的形象判若两人。婴宁由“笑”到“不笑”到“哭”的形象的塑造正表明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她的内心追求的境界也随之改变。正好与《庄子·大宗师》所说:“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撄宁”所宣讲的不能动其心的观点截然相反。

那么蒲松龄在《婴宁》篇中的人物命名到底是依据什么的呢?我们先看他在《金世成》篇末的点评:

异史氏曰:“予闻金道人,人皆就其名而呼之,谓为‘金世成佛’。品至啖秽,极矣。笞之不足辱,罚之适有济,南令公处法何良也!然学宫圮而烦妖道,亦士大夫之羞矣。”[5]

异史氏对于金道人,“人皆就其名而呼之,谓为‘金世成佛’”,一个“素不检”的出家头陀,“品至啖秽”,却谐音“今世成佛”,而众人“咸乐输之”,可见寄寓了蒲松龄对黑白不分的现实社会的辛辣抨击。寓贬于褒,亦庄亦谐。我们再反观《婴宁》篇的婴宁,作者在文末大加赞赏为“我婴宁”并且比拟为山中的“笑矣乎”忘忧草,连杨玉环这样的解语花亦诋“嫌其作态耳”。纵观全篇,婴宁遗花有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之慧,欲擒故纵;堕于树假戏共寝有史湘云之憨,实为藏拙;床笫之私语秘而不宣有袭人之缜思,全无憨痴;戏西人子而殒命有王熙凤之智,计谋巧毒。可以窥见其形象丰富变化的婴宁,其命名绝不是源自道家所主张的“撄宁”那般死寂枯槁,也不是法家所推崇的“婴逆鳞”那般忤逆凌厉,那究竟是有何深意呢?

据《晋书·王衍传》记载:

衍,字夷甫,神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6]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中亦有“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玄谈,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7]表明王衍是个貌美肤白,俊雅聪敏,擅谈玄理的美男子。婴宁也是一名令王生“神魂丧失”的“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美女。首先两者于形貌有酷似之处。

再看《婴宁》文中的塑造的人物,一共就六、七个主要人物名称:王子服、王母、吴生、秦氏、鬼母、婴宁、小荣。而“宁馨儿”俗语三个字正好是婴宁取名所本,而且文中所有人物都暗合《晋书·王衍传》所述的那样,理由如下:

其一,“子”在古人取字时常用来表示为男性的美称,先秦战国时已有此种先例,如“子由”、“子路”“子贡”“子产”。[8]男主人公取名王子服,也源于王衍,连姓氏都相同。其总角之时就已经令山涛嗟叹良久,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如此让人佩服,岂不怪哉?故曰“子服”。同在《聊斋》之《翩翩》中主人公却是“罗子浮”,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逛妓院“身染毒疮”浮浪子弟,故名曰“子浮”。金鹗《求古录礼说》卷九《孔子弟子考》云:“古人名、字皆相应……且古人之字皆必用子字或伯叔等字。”[9]表明人物命名颇为讲究,名与字其必蕴含一定的意义。这两位主人公的名字音同,所寄寓的褒贬意义却大相径庭。蒲松龄在同一部书里面的不同性格的人物取名用同音字而寄寓一褒一贬,不能不说明他在给人物命名不是有所深思熟虑的。

其二:婴宁的侍女命名为小荣,也正是一语中的,字面意思就是小时候很荣耀,不正是王衍总角之时就木秀于林的体现吗?

其三:“何物老妪”正好照应了文中的鬼母“媪”,她还是“聋聩不闻”,抚养“姝丽”的婴宁,教诲“学诗礼”,“好事翁姑”,其功劳岂不大乎?

其四:王子服的表哥吴生,哄骗王子服说媒提亲,却无巧不成婚,竟然无意中歪打正着,其无中生有的骗辞还真的成人之美了,这个吴生真是王子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引路人,蒲松龄采用谐音法命名的“吴”氏生非真的无懈可击。此外文中“秦”氏也是谐音“禽”,表明婴宁是狐女的身世来由。

其五:“宁馨儿”也正是婴宁的人物性格的写照,她笑的春意盎然,在山野中与百花溪水为伍,就像刚出世的孩子,还未受过俗世礼教的沾染。《婴宁》篇中鬼母称婴宁 “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也正是人如其名的印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指出:“馨,语助词,犹宁馨也。宋以后笔记解宁馨者甚多,皆不能明备……今按宁馨,晋、宋方言即为如此之意。”[10]《辞海》“宁馨”一词的解释,它是这样说的:晋宋时俗语,“这样”的意思。唐代张鷟 《游仙窟》:“婀娜腰肢细细许,(目兼/目舌)眼子长长馨”[11]《王力跟汉语字典》解释此“馨,语助词。”刘淇《助字辩略》云:“此宁字本作去声,与恁同。俗云:如此也。……宁字又可作平声矣,馨,余语声”[12]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也说:“馨,犹今语之‘般’,乃尔时常语,‘宁馨’、‘尔馨 ’、‘如馨’、‘冷如鬼手馨’,书中屡见”[13]。由此看出“宁馨儿”就是表示“宁馨”加上“儿”即为这个孩子的意思。从词语的生成语境看就可以做褒义词,如《晋书·王衍传》。有时也有贬义的,如《南史·宋前废帝纪》:“太后怒曰:‘将刀来,剖我腹,那得生如此宁馨儿!”晋宋时得俗语后来大多用在对亲密的人或者美好事物的赞美,寄托了家长对这个孩子茁壮成长以及美好未来的祝愿。①此处着意不在于明辨“宁馨”二字的词义褒贬变化,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宁馨”褒贬义兼有。洪迈《容斋随笔五集》卷四中有“宁馨阿堵”条,“宁馨阿堵,晋宋间人语助耳。今遂以阿堵为钱,宁馨儿为佳儿,殊不然也……至今吴中人语言,尚多用宁馨字为问,犹言若何也。”鲁迅的杂文《流产与断种》中“但可虑的是老死而所等待的却终于不至;不生育,不流产而等待一个英伟的宁馨儿”的“宁馨儿”亦是此说法的褒义用法的延续。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婴宁是凝结着蒲松龄对世间纯真情感的向往而馈赠于王子服的“宁馨儿”。《说文解字》:“婴,颈饰也,从女賏,賏其连也”、“馨,香之远闻者也,从香,殸声”、“儿,孺子也,从儿像小儿头囟未合”[14],《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三字从字面上合而得之是一种女性的颈饰,类似于项链,有香味,很适合用于女性的姓名。

其六:《晋书·王衍传》中记载王衍死于石勒“使人夜排墙填杀之”,其被处死的方式很特殊,这一点与《聊斋》里的婴宁遭西人子调戏的厄运祸根是源于她攀墙折花。死于“墙”,毁誉于“墙”,“墙”构成了他们命运的一个相同的转折点。

其七:婴宁“凄恋鬼母”重感情与王衍丧子之悲不分轩轾。《晋书·王衍传》:

衍尝丧幼子,山简吊之。衍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衍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王衍最懂得珍重感情,连名士山简都自叹不如。婴宁哽咽对夫君零涕,请求安葬鬼母以报答十余年的养育之恩,“亲自舆榇合葬,抚哭哀痛,每岁寒食,拜扫无缺”。名士王衍与狐女婴宁在对待亲人的感情上有一脉相承的共鸣。

犹如评价王衍既有“神清明秀,风姿详雅”之赞叹,又有“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的微词暗讽,同样婴宁在蒲松龄的心目中是生于于世外仙境可以忘忧的“笑”草,但也有揭示其“黠孰甚焉”、“殆隐于笑”的心机,此七点理由也暗示了婴宁与王衍在不同的时空观照里其形貌到精神内核都有一脉相承的元素。

倘若蒲松龄垂青的“我婴宁”其取名会采取老庄道家、韩非法家之“婴宁”那么冷峻孤兀,我们的文学画廊里就缺少了一个笑的天真恣肆哭的情真意切的“宁馨儿”!

[1]张友鸾.古典编余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25-126.

[2]陈奇猷.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23-224.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0.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5-186.

[5]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131.

[6]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35.

[7]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335.

[8]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175-178.

[9]金鹗.求古录礼说(卷九)[M].续修四库全书本,317-318.

[10]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78-179.

[11]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6.

[12]刘淇.助字辩略[M].北京:中华书局,1954:105.

[13]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116.

[1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62、147、176.

猜你喜欢
婴宁聊斋蒲松龄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写人写景有妙味,巧用戏剧搭舞台
——众说《婴宁》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读破聊斋
成长的宿命
——对《婴宁》的另一种解读
婴宁之美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