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生本”管理的理论与对策思考

2012-08-15 00:50余忠淑杜明义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班级班主任

余忠淑 ,杜明义

(1.四川民族学院 汉语言文学系,四川 康定 626001;2.四川民族学院 经管系,四川 康定 626001)

在社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基于人的发展要求进行教育与管理,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人本主义管理思想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改革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对学生起主体教育功能的班级管理,更应融入人本主义管理思想,构建起班级 “生本”管理理论与对策,实行 “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 班级 “生本”管理的理论依据

(一)西方人本主义思想

西方人本主义管理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反对宗教神学的理论。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个人价值实现,尊重个人的追求和选择,这些思想逐步融入到各种管理中,形成了不同的人本管理理论。

1.人性假设理论。一是 “经济人”假设理论。美国管理学大师泰罗1911年在其 《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 “科学管理”思想,把人看作是追求物质利益的 “经济人”,认为只要满足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就能提高生产效率。该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但忽略了人的精神需求和愿望。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1976年在其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又提出 “新经济人”理论,他认为人不仅需要经济利益满足,还需求社会地位、名誉、声望等非经济利益。二是 “社会人”假设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1933年在其 《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中提出了 “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 “社会人”的假设,强调管理者同被管理者的良好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工人得到集体认可比获得物质利益更为重要,这些理论指明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使管理学向人本管理迈进了一大步。三是 “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马斯洛1943在 《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在其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形成“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认为 “自我实现人”通过做自己适宜的工作,将得到最大潜力发挥,实现自我发展的预期目标。美国著名的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1957年在 《个性与组织:互相协调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每个人都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都拥有自己的发展起点。该理论认为正式组织一般要求成员一直处于依赖、被动、从属的地位,但一个人如果过分依赖正式组织安排就会使人保持在不成熟的状态,很难让个人达到自我实现,因此应让成员积极参与,扩大活动范围,实现自主管理就会让成员个性变得成熟,成为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人”。四是 “复杂人”假设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埃德加·沙因1965年出版的 《组织心理学》中提出了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的动机会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异。一个人满意度、积极性常受到人的动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因此,管理者要不断协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促进人自觉、自愿努力实现组织目标。五是 “文化人”假设理论。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1981年在 《Z理论》一书分析了组织成员与组织、工作之间的关系,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成了成员所处的不同环境,也赋予了成员不同的行为模式,由此管理者应该对组织的背景和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形成组织文化,让每个成员在组织中都得到尊重,有发展的空间,使成员的目标自觉地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该理论对人性进行了分析,这对提高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组织效率具有本质性的作用。

2.人的需求理论。一是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其理论基础是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说。针对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他认为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对于尊重的需求,他认为每个人都希望对自己充满信心,有自尊;希望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其成就和能力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他认为是一个人通过不断努力,实现其理想、抱负,使其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从低到高排列,人们趋向于逐步满足这些需求,当一个人追求的需要获得满足,就会让其充满自信和热情,从中受到激励。二是双因素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的行为科学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他认为人的激励因素来源于工作。工作丰富性、工作责任性、工作成就、个人工作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这些因素叫激励因素。而组织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物质保障等的满足只是消除不满意,叫保健因素。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物质需求的满足和工作条件改善等外部因素对人是重要的,但对人起真正激励作用的是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对人工作能力和成就的认可,要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

3.组织发展理论。一是学习型组织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等提出学习型组织理念。该理论认为,组织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组织的整体能力与素质。通过培养组织的学习气氛,积极发挥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并通过自主管理提高组织效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二是加速度组织理论。爱荣·迈拉和彼得·斯科特摩根1997年提出了加速度组织的理念,认为组织的外部环境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 要保证组织发展跟上时代变化要求就要变革组织成员的人性,培训他们,发展他们,形成加速度组织,让组织更快适应外部环境发展要求。

这些理论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但思考的焦点都集中到了 “人”上,从狭义地考察人的发展到考察人与人、人与组织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关系,由此对人的思考不断深入,人逐步成为管理中最重要的发展决定性因素。

(二)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思想

中国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仁学思想。如孔子的 “仁爱”思想,和后来儒家的 “人性本善”等思想。儒家思想重视“人”本身。孔子提出了 “仁者,人也”,孟子认为的 “人为万物之灵”,大千世界,人为本,就是要把人当人看,要肯定人的价值与权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都说明要尊重人,要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帮助别人。儒家思想重视人主体精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价值与追求,这些都应该得到尊重。传统儒家思想在管理上更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和国家的融合关系,具有人本主义的特点。如孟子认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论断就体现出了这些思想。中国历史上 《贞观政要》记载,李世民 “不计亲疏,唯才是举,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左宗棠认为,“人各有才,才各有用”;“凡用人用其朝气,用其所长”。这些都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

中国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相比较,西方人本主义更强调对个人的重视,后逐渐发展为把人放在一个组织和社会中来考察和发展人。而中国人本主义思想更多强调人对组织和社会的服从和融合。总之,这些智慧的思想融入到了我国班级管理中,形成了班级 “生本”管理理论和实践模式。

二 班级 “生本”管理的内涵

班级是学校中一个基本的、最主要的组织,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由教师、学生及教育环境等要素组成。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过程来协调所有资源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班级管理就是班级管理者有效组织协调班级一切资源,制定班级目标,完善班级制度,推进班级管理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管理活动。但传统的班级管理较多地表现为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只有实行班级 “生本”管理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那么,什么是班级 “生本”管理。所谓班级 “生本”管理,是指班级管理一切要以学生为主体,为根本,以谋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切实践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改变传统的 “教中无人” “以分为本”的管理模式,做到关注学生成长需要,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体现学生真实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可见,班级 “生本”管理就是要构建起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以良好的和谐班级文化为基础,关注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创建和谐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

对于班级 “生本”管理的实质,可通过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对于班级学生本体内部来说,要设法使学生对自身 “人”的发现,对人性的自我唤醒,对人的尊严的感知和体验,让其以自觉、热情与理性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另一方面从班级外部管理来说,管理者要把学生的 “人”的因素放之于首,对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能动性作用和地位要有信心,并及时合理给予肯定。班级 “生本”管理就是要以 “生本”的手段,实践 “生本”的理念,实现 “生本”的目的[2]。在班级管理中要看到学生不是 “工具人”,是有感情,可交流的,能自我管理的人;学生不是 “幼稚人”,他们的确还在成长,思想还不成熟,但要肯定的是他们已有自己的思想;学生不是 “问题人”,学生固然存在一定缺点,但不是所有的方面都存在不足。实际上,学生是一个发展的、成熟中的独特生命体。践行以生为本管理思想,要让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归宿。

三 班级 “生本”管理的对策建议

班级 “生本”管理对策就是用人本主义的思想原则,对班级实施 “以生为本”的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方法。具体包括要建立健全班级“生本”管理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保障措施。

(一)建立班级 “生本”管理内部运行机制

1.树立 “生本”管理理念,确立 “生本”管理目标。首先,要树立 “生本”管理理念。班级 “生本”管理理念就是班主任和学生都要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班主任要树立班级 “生本”管理的理念。一是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平等人格的人看,要相信、帮助学生;要做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更是朋友,消除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鸿沟,拉近距离,拉平视角,拉开心扉,和睦融洽。二是要有良好的人才观。班主任要看到人才的多样性、多层次性、相对性,以发展的视角发现不同学生的潜能,并帮助他们挖掘出来,培养个性各异、能力不同、成功路径有差异的人才。同时,学生要树立班级 “生本”管理的理念。一是学生自己要有一个良好的学生观,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是通过努力有能力学好知识、管理好自己的人。作为学生要善于自我唤醒,自我发现,自我尊重,自我管理,自我实现。二是学生要有较好的教师观。学生要理解教师、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中是引导者,要善于从老师那里学知识、方法,提升能力与思想水平;要对老师有感恩之心。三是要有良好的评价观。要善于正确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四是要有良好的班级观。认识到班级不是约束自己的牢笼,而是一个和谐的家庭。其次,要确立 “生本”管理目标。班级管理目标也是班主任和全体同学通过努力奋斗要实现的目标。要制定班级总体目标,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应该是班级 “生本”管理的总体目标。要细化总体目标,形成阶段性的目标。班级每个同学还要制定自己的目标,尽量让个人的目标与集体目标协调一致。

2.构建 “生本”班级管理制度,建设自主式班级管理组织。首先,构建 “生本”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需要构建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让制度约束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品质,使班级管理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学校层面来说,可制定一些原则性的班级管理要求。从班级层面来说,要依据学生守则和学校的一些精神,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一是在制度上要体现以生为本,应该由班主任和同学共同协商集体制定;二是班级管理制度要体现以生为本。内容尽量全面,制定的班级规定可行性和操作性强。三是班级管理制度的执行要体现以生为本。在班级管理的执行中要宽严相济,灵活多变。其次,建设自主式班级管理组织。陶行知曾说 “学生自主管理,为学生预备了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3]。一是要实行班委竞选制。让学生发表竞选演说,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班委会。二是要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让班级大多数同学都能在恰当的时期担任班级管理的某个岗位,让班干部在一定时期后进行岗位轮换,提高学生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是实行班级事务包干负责制。在管理中尽量让学生 “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四是班级管理事务评议制度。一周结束时,班干部应对本周班级管理的问题进行总结,同学们可发表观点,提出解决的办法。五是班级重大事情集体决策制度。重大事情应该由班主任会同全班同学进行协商,通过大家集体智慧的力量来做出决策。

3.确立有效激励机制,营造和谐班级文化。首先,要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要积极发现学生的需求,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机,积极进行激励管理,让其形成积极的心态,实现一些目标。激励方式有:一是目标激励。制定学生自己的发展目标,通过目标实现来激励学生的发展。二是榜样激励。要积极为学生树立正向发展的榜样。最好的榜样是班主任自己和同学们自己,让学生去感受身边的表率,影响将更大。第三,感情激励。学生在认知世界过程中会有很多迷惑不解的情况,很需要外力的一种支持和鼓励。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要对学生予以积极的期待。对学生投以期待的目光、微笑、温馨的语言;对学生充满信任和帮助,可有效激励学生。第四,竞争激励。通过学习评比、体育、文娱活动竞赛,来激发学生拼搏、进取精神。第五,参与激励。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各种活动,赋予学生主人翁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其次,要营造和谐班级文化。一是要构建好班级制度文化,在制度制定、内容和实施上都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二是要构建良好的班级物质文化。教室布置要体现出亮化、净化、绿化和美化,形成班级特色。三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班级行为文化。要推进良好的班级学习行为文化建设,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推进良好的班级道德行为文化建设,加强学生感恩、诚信等文明礼貌教育;要推进良好的班级活动行为文化建设,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体育锻炼、班队活动等。四是要积极建设班级精神文化。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来吸引人、感染人;要打造班级主导舆论来规范人、凝聚人;要构建和谐班级人际关系来团结人、激励人,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班级组织、学生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充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评价要体现教育性、激励性、发展性。首先,以素质为核心,注重评价内容综合化。通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评价,并记入到学生素质档案;要重视学生能力评价,促进自主、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还应重视学生心理和道德修养的评价。其次,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体,注意评价方式方法多样化。可实行形成性和终结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式评价。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取消百分制,实行 “等级加评语”方式。再次,以学生自主评价为重,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要建立起学生、教师、家长、班主任、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自我评价的地位,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健全班级 “生本”管理外部保障措施

1.学校和教育部门重视,家长和社会关心。首先,要加强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国家政策和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下,学校要大力推进以生为本管理之风,形成良好的 “生本”校园文化。要制定班级 “生本”管理的相关指导意见,举办全校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班级 “生本”管理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校和教育部门要为班级 “生本”管理给予教育资源的保障。一是要配备有意愿、有能力的班主任。二是要为班级 “生本”管理给予资金和设备的保障,改变学校办学落后的状况,增加班主任的津贴补助,完善班级设备。其次,要让家长积极支持班级 “生本”管理。一是要转变家长的观念,可通过学生、班主任向家长宣传的方式进行理念的转换。二是要家长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活动。通过家长联谊会、家访等方式,让其了解学生情况,明确家长在家中要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主动让家长提出建议和意见,完善班级管理。三是要家长积极支持班级 “生本”管理。班级管理需要学生参与一些活动,应该让家长在力所能及情况下给予学生资金和物质保障。其次,要得到学校周边社区和社会组织的支持。让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工厂、社区部门等,让学生了解这些社会组织的运行方式,让一些社会组织的工作场地成为实践场所,扩大班级教育资源。同时让这些社会组织参与班级管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资金支持和设备资源。

2.推进班主任全心全意管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班主任是班级 “生本”管理的主要策划者、引导者,班主任全心全意的管理是班级 “生本”管理得以良好实施的核心保障。一是要让班主任具备班级 “生本”管理的素质。要选拔有意愿的老师担任班主任;要让班主任通过培训,获得班级“生本”管理的理念和基本技能;二是要积极为班主任解决生活后顾之忧,如两地分居,家庭困难等,让其放心努力工作;三是要改善班主任的福利待遇。提高班主任的津贴,有突出贡献的应该给予及时奖励。四是要形成合理的评价制度。班主任班级 “生本”管理的绩效应从多角度、多主体进行评价以形成良好的激励功效,不断提高班级 “生本”管理水平。总之,要通过多种措施稳定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热心和耐心,坚定其信心和决心,保证班级管理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1]李润洲.“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2,(11):13.

[2]王建华.班级人本化管理刍议[J].小学校长,2008,(3):27.

[3]雍晓燕.班级管理,管是为了不管[J].四川教育,2010,(7):12.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班主任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