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益民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又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国目标,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高校恰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者。
“专升本”意即从专科到本科的升格,是一种质的跨越。通过 《中国教育年鉴》数据显示:1998年拉开了新建本科院校蓬勃发展的序幕,截止2010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经达到了262所,其中2000年一年就设置41所,以后每年均有设置。本文所谈新升本的高校,特指2000年以来升本的高校,这一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战略转变的起始年。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不断有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种转变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这对于提升整个国民素养,实现高等教育办学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也为我国21世纪经济持续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新升本院校大多具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是专科梯队中的佼佼者。它们积淀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依托于明显的地域文化,在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中成效显著,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随着办学层次的转变,其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空间势必得到极大拓展。
这些学校大多为了升本,往往依托主管部门,争得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在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规模、硬软件建设等方面投入巨大。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本科办学框架,起点较高,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处于本科办学的初级阶段,没有太多的模式束缚,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在建设教学型大学的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专科时期已有的办学特色,大胆借鉴其他本科院校的成功经验,取他山之石,服务于新升本院校跨越式发展。
与办学相对成熟的研究型、教学型、研教型、教研型相比,新升本院校缺乏对本科办学规律的认识,很多情况下是摸索前行,虽也有借鉴的影子,但是尚未形成本科办学的特色。因此,这些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
新升本院校教育经费的增长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资金缺口较大,目前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仍是最主要的经费来源。很多高校为达到本科院校的要求,通过银行贷款进行征地、校舍建设、购置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引进师资等,造成了历史负债,根本无力应付升本后大发展的需求,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学校持续发展的掣肘因素。
专科与本科对教师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专科要求教师教学能力强,本科对教师科研能力有了更高要求。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资源,是第一资源。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首先拥有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新升本院校人才培养机制上不够健全,缺乏名师、大师。整个学术梯队不够合理,无法形成核心队伍。
形为本科,实为专科。因市场需求而设置的专业少,计划经济模式的专业多。教师授课形式单一,说教空洞,对学科前沿性知识的传授较少;而学生则缺乏对本学科的准确认识。最终导致学生知识面窄,缺少自信,创新性人才匮乏。在国内顶尖学生大赛的竞技中,鲜有升本院校的身影。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应是匠士,也不应是工具,而应该给予他们生存的技能和绅士的素养。有一种现象是很可怕的,大学四年,满满的专业课程,涉及人文素养的很少,渴求塑造专业的拔尖人才,反倒落入了人文素养匮乏的窠臼。这种现象必须得以遏制。
新升本院校脱胎于专科体制,行政化色彩浓厚。首先重管理,管理干部的队伍庞大,很多机构大多是专科时代的产物,根本无法应对转轨中的剧变。其次,学校教育者最困惑的当属缺少对本科办学的系统认识,专科办学的惯性思维在一些时候仍起支配性作用,对于本科模式下的人才质量培养、教师的培训、学科的建设等缺乏认识。行政管理干部往往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主导力量,而学术的力量日渐式微。“去行政化”依然步履蹒跚。
就多数升本院校而言,应该定位为教学型大学。但实际操作中,高校的定位不是忽左就是忽右,越来越让人捉摸不定。新升本院校的特色既要有别于其他本科院校,又要有别于研究型、教研型、研教型大学的特色,千校一律的 “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在逐渐的吞噬高校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在专科时期积淀的很多优秀的办学因子,例如侧重于教学、注重师德、关注师生交流,一些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很好形式(课前十分钟、健康30分跑步、早晚自习等形式)却在升本后逐渐消失了,专科与本科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渠道断裂了。教育场所演变成为了教学场所,面对本科办学,又出现了邯郸学步,水土不服的现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新升本院校发展的关键是找准办学的定位和特色。这是所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克服了它,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科学定位,找准立足点和生存空间,定位决定了高校的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和办学特色。客观讲,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各升本高校基本站稳了脚跟,但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上趋同现象很严重。因此,在定位过程中,切勿攀高、浮夸、图名、逐利,而应循序渐进,借力实现跨越发展。与研究型高校相比,新升本院校应与他们比的是学生的培养质量。毕业生应该 “沉得下、吃得苦、用得上”。与教学型高校相比,就应比办学特色,拥有自己的名片。
无论是校长还是校党委书记,都应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或社会公关能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它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大学领导应该通过社会活动让政府和社会了解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及现实困难,争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为学校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主动与企业联姻,为企业订单培养人才,让企业注入资金,提供培养经费;企业研发,学校提供智力支持,实现校企的双赢。这样培养的学生质量既得到了保障,也切合了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2.拓展办学空间。可以考虑举办成人教育本科、自考本科,通过多层次的办学,补充办学经费。大力鼓励学术骨干申报高规格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重大招标项目上下功夫,既实现了 “学科强校”的目的,又筹措了部分科研经费。
3.借助校友的力量。成立校友会,大力延揽人脉资源。大多升本院校,拥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整合校友资源或得到他们的反馈,对学校发展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考虑成立校友基金,利用校友的捐助,设立奖学金等等。
4.寻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善于处理与中央、地方或主管部门的关系;善于借力使力,营造和谐外部环境,为学校的发展拓宽空间,赢得发展的先机。
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学术领域的主导作用,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大学里应该拥有一批热爱教育、善于管理、敢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任的名家教授。加州理工学院的腾飞源于两位教授,一位是密立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使这个学校的实验物理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另一位是冯·卡门,钱学森先生的老师,他把美国的航空技术带到了国际前沿。新升本院校必须着力解决好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管理、考核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打造人才高地,整合人力资源,使各类人才在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
要想增强在全国高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就必须凝练出本校的特色。要善于从 “点”实现突破,直至“面”的全面提升。每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要紧密依托于本地明显的地域特色、人文环境以及本校的历史文化积淀等。新升本院校70%地处非省会城市,有些甚至还在县城。对此,就应在服务于当地政府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支柱产业、合作共赢上做文章。
善于调研市场,对于行业的变化,国家结构性调整,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学校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和理解。人才培养上,从侧重于专业技术性人才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转变,这是本科院校对市场的最好的呼应。既要使学生成长,又要使培养的学生接受市场的检阅,每年的就业率就是反映高校办学质量的晴雨表。同时笔者认为,作为本科队伍的新军,从学校层面必须善于宣传,善于造势,借助大场合、大场景、大活动,宣传和推介学校。在交汇交锋中交融,开放中实现资源共享。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不同高校的竞争加剧,分化明显,高校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当下形势对新升本高校的冲击最大,危机四伏。 “危”的是:由于办学声誉、学科优势等效应尚未得到应有的释放,在招生上明显处于劣势,每年招生任务的完成很吃力;“机”的是: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为新升本院校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年轻的升本院校,唯有摒除专科时期办学的痕迹和影子,唯有掌握好本科办学的特殊规律,准确定位,牢牢把握育人的办学宗旨,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的积淀,同样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蔚然成林。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的有一句经典论断:“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句话很辨证的体现了一种传承和发展。对于这些十年多来升本的本科院校而言,或许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王德才.专升本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透视[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郭新和.“专升本”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
[3]吴俊清.专升本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出路[J].中北大学学报,2009,(4).
[4]周 一,陈 敏.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是教师[J].世界教育信息,2009,(7).
[5]王玉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蓬勃兴起的原因探微[J].高教探索,2010,(6).
[6]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7]郑邦山.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道路探索[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