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远、蔓延、内涵:使命理性推动下的师范生顶岗实习

2012-08-15 00:50杨晓峰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支教顶岗

杨晓峰

(长江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重庆 408100)

师范生顶岗实习是将师范生派到农村中小学,以全职教师身份参与各科教学与班级管理等工作,同时将在编教师置换到高等师范院校继续进修的一种制度创新。1975年四平师范学院 (现吉林师范大学)数学系将高年级学生派往农村中学,对顶岗实习进行了初步探索。1988年云南师范大学物理系与计算机系在将学生派往县、乡、镇任教的同时,把教师置换到高校进修。此后信阳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在教育部2007年《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与2008年《师范教育司2008年工作要点》两个文件推动下,师范生顶岗实习制度在我国全面铺开。据不完全统计,2008-2009学年,19个省 (区、市)124所师范院校共有8.5万名师范生,到1.6万所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实习支教,有7.5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了师范院校不同形式的集中培训。

一 久远:历史使命下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早期教育高度融合在生产生活之中,不存在 “实习”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出现、文化事业的进步,学校教育开始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出来,并逐渐疏远了生产生活实践。工业与信息技术革命之后,这种疏远与割裂逐渐加大,导致学校人才输出质量落后于社会需求,毕业生上岗后需再次 “锻造”才能适应工作。作为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过渡性体验,“实习”或 “实践”环节成为学校服务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的教育传统。

早在我国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了 “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强调 “学至于行而止”;《中庸》提出了 “学问思辨行”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汉代王充提出 “知物由学”命题,认为耳闻目见是认识的基础,强调 “须任耳目,以定实情”;宋朝《白鹿洞书院揭示》再次将 “学问思辨行”写进学规;明洪武五年创立 “监生历事”制度,将在监10年以上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到清朝,传统教育空疏无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在知识分子阶层激起强烈的忧患意识,龚自珍发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魏源则要求教育要 “综核名实”;大革命时期,在 “勤工俭学会”与 “华法教育会”等组织的安排下,大批先进青年远离祖国,前往国外 “半工半读”,他们既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现状,也接触了大规模近代化生产,在实践中受到良好磨练;国民党统治时期,众多民主教育家以不同方式,展开务实教育探索,譬如陶行知提倡 “教学合一”向 “教学做合一”转型、黄炎培在职业教育中倡导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等;值得一提的是,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的教育恢复了教育的生活性与生产性:军事学校、补习班、识字班等各种类型的教育组织与革命需要和生产活动高度结合,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教了什么就用什么,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实习”与学习平行发展相互促进。

顶岗实习的原初旨趣是赋予师范生以真实而全面的职业角色体验机会,随着制度的创新,已演化为相互置换模式——将教师从繁重教学与管理中顶替出来,以 “学生”身份再次进入高校学习。如此一来,顶岗实习就成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变体,成为统合高校与用人单位资源共享的一种渠道,成为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协同创新的一种形式,也是缓解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不足的一种应对措施。从历史大趋势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所导致的教育资源多元化,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各界对青年人才成长责任的逐步明确,我国师范生与在职教师会进入 “教师教育共同体”时代。到那个时候,顶岗实习将会成为丰富多彩的实习形式中的一种。从发展远景看,师范生顶岗实习是打造 “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探索阶段,起着唤醒相关部门资源共享意识、探索责权分配形式、尝试协同运作机制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 “政策追随”现象比较明显——每当国务院或者教育部出台 “纲要”、“通知”与 “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研究人员和中小学校就开始 “跟风”。这种 “跟风”本身是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和体现,但却容易随着 “风向”而变化——政策稍微松动或者改变,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也就逐渐 “变冷”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导致教育改革热情向懈怠方面转变的因素是多元的,其中起着根本作用的是人们的认识水平。换言之,人们的理性延伸到什么层次,教育改革工作就能被推到什么境界。从历史高度厘清顶岗实习的历史脉络,赋予顶岗实习的时代价值,瞻望其在教育发展中的愿景,可促使各参与主体提高认识,增进信心,再接再厉,从而推动顶岗实习的可持续发展。

二 蔓延:社会使命下的人才多方培养机制

从一些高校反馈看,协调不顺畅是影响师范生顶岗实习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高校本身对中小学不具有组织关系,不能从行政上向中小学下达实习岗位的计划,只能通过协议方式加以解决,也不能从行政上或者法律上监督协议有效执行。能对中小学校安排任务并对其进行监督的只有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但师范生顶岗实习和纯粹的实习有较大差异,会牵涉在岗教师与实习生的待遇问题。考虑到跨地区因素,这个问题会更复杂,也就是说,即便我国西部边远地区中小学校师资奇缺,渴望有师范生前往该区顶岗实习,但是跨省或跨地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功能就会弱化。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其实也面临着现实困境:学校在师范生顶岗实习中付出的时间与精力,能不能得到教育行政部门承认,是否能作为业绩进行考核?将教师岗位让给学生后,学生在教学与班级管理中出现失误,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或者班级出现问题,责任该由谁负?

师范生顶岗实习价值的充分发挥,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校的联动协作。当务之急是三方在国家的统一指导下,创设师范生实习支教专门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的 “实习支教办公室”专职负责本地区顶岗实习政策的制定、宣传与解释,顶岗实习专项资金的筹集、管理与发放;协调与统筹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关系;进行中小学校顶岗实习执行力度与质量的考评。中小学校“实习支教办公室”负责顶岗实习名额的确定;负责师范生的宿舍安排、安全教育、工资发放、日常管理以及本校指导教师的指定。高等师范院校 “实习支教办公室”负责学生前期培训、实习生选拔、陪同教师安排;展开顶岗实习的全程跟踪与信息反馈;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上述三个部门要明确各自责任,加强沟通,及时解决顶岗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

现代社会的分工机制在加深专业化的同时,也导致不同行业、部门与机构的功能与作用局部化、碎片化与链条化。不同行业、部门与机构犹如生产流水线上的操作员,只负责自己该做的事情,承担自己的过失,而不为整个 “产品”的质量负责。很多事业、企业、厂矿等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质量不甚满意,故在接纳、指导、监督大学实习生时,采取消极、被动、漠视甚至不配合的态度,导致大学实习生不能进入生产实践的核心环节,没有受到切实的职前锻炼。人才培养是公益事业,受益的是全社会,需要全社会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师范生顶岗实习不仅要承担起自身社会责任,帮助农村中小学校提升师资水平,还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其成功经验可以为人才多方培养机制树立典范,从而推动我国人才培养多方参与机制的形成。

三 内涵:教育使命下的多方共赢实现

师范生实习与支教相结合是制度上的创新,除了社会价值外,还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我国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对优秀师范生支教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不仅需要师范生在一定时间内补充师资力量,还渴望师范生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带到学校,对在编教师形成示范与带动作用。对于大学生与高校来说,师范生深入中小学校,一方面可以促进他们了解我国基层教育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可将中小学校对教师的诉求带回高校,有利于师范生带着问题针对性的学习,同时也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配置的全方位改革。在这场声势略显“浩大”的实习支教 “运动”中,教育行政机构、高等师范院校、中小学校的 “运动能力”将决定着顶岗实习的命运与归宿。要促成多方共赢目标的实现,需转变工作作风,科学论证,认真组织,合理运作,可从下述方面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

其一,严格顶岗实习学生筛选工作。高等师范院校在获得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岗位需求后,可采取张榜公布方式,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需求信息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与特长提出实习支教申请,以公平、公开、民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初步筛选,组织教育研究能力较为突出与教育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在顶岗实习前一段时间对初选学生进行集中培训,为学生开设顶岗实习所需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现状,提升学生教育理念、德育技能、教学技能、课堂与班级管理能力,丰富学生的心理干预技巧、学生评价手段、人际处理方式。在完成集中培训后,高等师范院校可通过试讲、情景模拟、面试等方式,对学生管理与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将通过考核的学生正式确定为顶岗实习生。教育部文件之所以特别强调,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而不是低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不仅仅是因为高年级学生有实习的需要,还是因为高年级学生具有实习的理论基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顶岗实习不仅只是满足实习需要,还要切实完成支教的任务。不经精心挑选与专门培训而将学生派往实习单位的做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原因是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还不适合做支教工作。让他们到中小学担任教师或班主任,不仅不能为中小学带去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还可能严重影响中小学的正常教学与管理,引起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担忧,触发他们的抵触情绪。

其二,做好顶岗实习指导和监管工作。首先要做好工作引导与监管。目前很多中小学虽然接受了顶岗实习,但在任务分配上还是比较谨慎的。考虑到学校绩效考评问题,很多中小学不敢让实习生担任主要学科教师,也不敢让实习生接手班级管理工作,只是安排给他们一些上传下达、批改作业、担任 “次要学科”教学的工作,让他们成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 “助理”或者 “助教”。这个问题要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加以解决:不能要求被置换教师马上离岗,而是引导实习生一段时间,等实习生已经完全适应工作后,再去高校进修;在中小学指导教师离开后,实习生要在高校派出教师的指导下继续教学与管理工作;为进一步保证支教质量,中小学可以成立支教委员会,帮助支教学生解决一些教学与管理上的难题。其次要做好生活安排与安全监管。现在的师范生多为独生子女,相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条件艰苦和环境复杂的农村中小学工作,会遭遇生活、安全甚至心理方面的问题。一旦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出现人身安全问题,高校与中小学都要承担责任。高校在组织安排学生支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以将一些独立生活能力较强的男生派往稍微偏僻的学校,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包括女生,放在集中连片的中小学进行统一食宿管理。平时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避免引发人身安全或社会问题。

其三,认真组织置换教师进修工作。中小学校要有战略意识,不能在教师进修上太过功利,应该从教师整体素质出发,首先将一些亟待提高的教师置换下来,而不是首先将教研组长、优秀班主任、县市省级 “骨干”教师派往高校学习,等教师整体队伍提高之后,再派上述教师进行学习。这样既可以为支教学生提供优秀 “导师”队伍,也不会干扰学校正常工作,同时也不会引起学生家长的强力阻挠。教师进入高校后,高等师范院校要尽量为教师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严格进行管理,采用多元方法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水平,让教师享受高校生活、沐浴教育思想、开拓教育视野、更新教育知识、提升教育能力,防治把进修 “置换”变成为教师 “休长假”的机会。高校除采用课堂学习、科研项目参与、组织参观、交流研讨等方式提升进修教师素质之外,还可分享他们宝贵的基础教育经验,让他们为在校师生举办学术讲座、进行教学演示、参与课堂指导等工作。

其四,做好学业保障与信息反馈结合工作。学业、毕业、考研、就业是高年级师范生面临的紧迫任务,在时间上和顶岗实习是冲突的。如果不能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负担就会加重。与此同时,如果顶岗实习学生不能在工作中进行观察与反思,并将这些观察与反思反馈到高校,那么顶岗实习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比较合理的办法是将上述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顶岗实习之前,高师院校要帮助学生制定毕业论文研究计划,将农村中小学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确定研究与观察方法,带着问题进入中小学校,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高等师范院校可为学生开通图书馆远程登录系统,指定教师对其进行远程学术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与研究中的困惑。这是一个双向作用过程——可使实习、学业、毕业、考研、就业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也可使高校与教师了解中小学校现状,根据基础教育需要推动各项工作发展。

其五,充分发挥评价和激励作用。由于存在太多顾虑,更由于缺乏配套评价与鼓励政策,很多中小学被迫采用各种手段限制教师脱产学习,比如扣除绩效工资、脱产不能评优等。在高校中,不仅教师缺乏参与热情,很多师范生也不愿意报名。教育行政机构、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要加大对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的奖励力度,将他们在顶岗实习之前、之中、之后的表现与成绩纳入年终评优、职称晋升、奖学金分配、入党申请、优秀毕业生评选、毕业工作推荐等各项工作之中,从而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共创顶岗实习的新局面。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Z].2007-07-15.

[2]教育部教师司.师范教育司2008年工作要点[Z].2008-01-31.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支教顶岗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中的践行
谈高师作曲课与艺术实践课互动模式的构建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