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赛花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中国工商银行曲靖市分行于1993年8月1日在工商局注册,截至2010年,员工总数为750人,有37个网点在曲靖市分行管辖范围内。近两年来,曲靖分行在强化基础管理、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改善内外关系、促进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效果明显。2010年不良贷款清收处置任务完成较好,余额和不良率实现双降,全年累计清收处置不良贷款2.21亿元(其中现金清收0.28亿元),完成云南省分行任务的110.62%,年末不良贷款余额1.08亿元、不良率1.04%,分别比年初减少1.9亿元和下降2.14个百分点。不良率略低于全省1.06%的平均水平。尤其是个贷不良率降至0.9%,扭转了工商银行曲靖市分行由于不良率过高、长期处于停牌边缘的被动局面,使个贷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风险控制技术方面的原因,又有体制、治理模式上的原因,各个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也不完全相同。就工商银行曲靖市分行而言,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所引起的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产权约束的缺位以及自身组织制度缺陷。
(1)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对新的、资本不充足的,而且尚未开发的业务融资,贷款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认为有担保的就是好贷款,这是贷前贷后及审批阶段常见的思维方式。过于强调抵押担保关系,使之成为贷款的充分条件则难免矫枉过正,导致不良后果。如果审批阶段把关不严使资金遭受损失,再追索第二还款来源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不准确,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的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能力差、不足值的贷款。例如曲靖分行发放的个人批量贷款,以个人名义批量发放,实际由公司使用、归还,并由公司担保的个人经营、个人综合消费贷款。这些贷款在办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定,由于贷款人和实际用款人不一致,有的名义贷款人并不知情,贷款出现大量违约形成不良。
(3)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贷款的质量,部分人员素质不高,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当发生不良贷款时,不能拿出一套有效的解决措施,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最佳时机,造成不良贷款的发生。
(4)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利益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1)借款人的欺诈。借款人的欺诈又分为普通欺诈和严重欺诈。普通欺诈是借款人通过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而改善良好的企业资信状况,而获得银行发放的贷款。这种欺诈行为的特征有:借款人向银行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银行的充分信任;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银行留下不良记录。严重欺诈是指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且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得个人利益。这种欺诈行为的特征有: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违法手段;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不是真正的关心,或者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主要业务,而是以转移、投资、消费等方式,挥霍贷款。这种恶意欺诈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极小。
(2)借款人还款意愿差,等待观望。绝大部分贷款企业都未按合同约定按年偿还贷款本金,在催收中贷款人不配合,还贷意愿差,能躲就躲,有的甚至要求银行贷款延期。由于贷款时情况复杂,虽然转化后降低了法律风险,但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并未得到改变,借款人之间相互等待观望,而且目前催收措施除最后的诉讼办法外无其他有效的威慑手段,形成不还贷也无法的局面。
(3)借款人通过企业改制,将银行的贷款“一改了之”。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以及企业改制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有些企业通过上述行为扭亏为盈,重新获得生机。与此同时,部分经营正常的企业,也借兼并、破产、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银行债权。大量的信贷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打了水漂,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
(4)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例如生产中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致使借款人无力偿还银行贷款。
(1)行政干预因素。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2)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不良贷款。
(3)历史包袱沉重。工商银行曲靖市分行为曲靖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为重点建设国道320、324、326线在曲靖境内的重要路段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煤炭贷款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税收。由于经营者疏忽和管理不善等方面原因,造成不良贷款比率提高。长年来一直无法偿还贷款的企业,甚至破产的企业造成的不良资产严重影响了曲靖市分行的经营,包袱重、处置难,也影响了所属总行对曲靖市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
(1)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管理理念和实际运作方式,尽快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健康的信贷文化。国有商业银行在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过程中,必须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教训,结合曲靖市分行的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真正能够反映和满足信贷资金运动规律需求的精髓,通过制定曲靖分行规章制度的形式,使之成为该行信贷管理理念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形成该行健康的信贷文化,从理论上根除上述各种不良信贷文化现象。
(2)高度关注、监控企业经营变化情况,切实落实贷后管理要求,鼓励各支行继续加大清收处置力度,加快清户退出步伐。对经营状况良好,符合信贷准入政策和条件,并能落实有效担保抵押、风险可控的,要积极做工作,降低风险。实行抵押物现场鉴定,把好抵押物足额、变现关。其做法是:成立鉴定小组,负责对贷款的抵押物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及市场实际价值现场鉴定。并根据抵押物所在地理位置、商业价值建筑物构造等不同情况,对抵押值与贷款额之间的比例实行区域差别,做出鉴定意见,确定贷款的最高限额。
(3)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按照“预防为主”的思想,构筑信贷风险防范多道“防火墙”。要建立全员参与、全体相关人员监督的内控机制,使信贷业务的上下部门或上下岗位的接口得到有效控制,确认并掌握业务部门或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便能够迅速进行风险的识别、衡量、防范、处置。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在受理每笔贷款时,要防止多头贷款和大户贷款,对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实行信贷制裁。建立纠正和预防、控制程序,确保信贷管理的持续改进。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经常性的稽核审查制度,采取具体的纠正、预防措施,以不断评价、发现、改进信贷流程,推进信贷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4)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培养其忠诚度。信贷文化是银行整体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人员除应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及道德素质。只有思想品德端正,真正忠诚于商业银行的信贷员,才能真正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负责。只有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才能形成商业银行健康向上的信贷文化,只有熟悉企业及行业状况的客户经理才能准确地判断贷款的风险程度,从而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同时,信贷人员素质的提高、健康信贷文化的形成也需要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通过实行绩效挂钩的分配机制,促使信贷人员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享其利。
(1)加强对借款人的检查和监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贷款能否按期归还,借款人生产经营恶化也可能将风险转嫁给银行。因此,信贷人员发放贷款后,要经常关心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随时掌握其发展动态,一旦发现贷款风险苗头,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及早收回贷款本息。
(2)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纪检、公安、法院、工商等职能部门应联合行动,彻底净化辖区内的金融秩序。对那些变相融资、诈骗集资、违法经营的害群之马,要从严从快惩处。政法部门要关心银行的维权工作,要严厉打击恣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对党政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拖欠贷款由政府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工商部门要加大对借改制或破产为由逃废银行债务的违法行为,对破产或改制企业欠银行贷款的,必需先归还银行贷款才给予办理破产或改制手续。
(3)加大依法收贷力度,切实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目前,处置不良资产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诉诸法律,把不良资产的经营、盘活置于法律保护之下,就能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损失,防止一些不法分子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对那些有钱不还,故意拖欠银行贷款的赖账户以及借改制之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逃废户,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捍卫银行的权益。同时要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协调各级执法部门严格执法,公平、公正、合理地解决银企债务纠纷。
(4)积极参与企业改制,跟踪落实陈欠旧贷。银行要加强与有结欠贷款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改制信息,及早介入企业改制,变更、落实债权债务关系。
总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不良贷款的防范。因此,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存量不良信贷资产,特别是进一步预防增量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已成为减少和降低金融风暴,形成良好金融秩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大问题。
[1]李良雄:我国不良贷款处置中的难点及突破[J].福建财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4).
[2]赵庆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行业分析[J].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6).
[3]苏力:信息不对称视角下银行不良贷款的解决路径[J].甘肃金融,2010(4).
[4]蒋丽霞、高丙芳: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相关法律问题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0(8).
[5]胡建忠、蔡春平:金融不良资产分类管理研究[J].银行家,2008(4).
[6]谭小蓓:关于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若干问题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9(2).
[7]黄韵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研究[J].云南财贸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8]郭艳:商业银行防范不良贷款浅析[J].知识经济,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