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锋
(江海证券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8%左右,堪称“世界奇迹”。但“三高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伴随着资源存量的不断减少,我国经济受环境约束,创新弱化、产业结构高度不足和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凸显。只有完成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维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与产业结构优化密切相关,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生产水平,助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考察经济增长问题时,只注重劳动、资本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对增长的贡献,没有必要对产业结构问题单独加以说明。而基于统计分析可得出结论:经济结构因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之一。在经济现实中更多存在着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内的不同企业之间生产效率的差别,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就会加速经济增长,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产业结构的演进升级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可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重点、关键和突破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和动力。因此,保持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就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产业结构失衡是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解决的难题。第二产业占比居高不下,第三产业占比逐渐萎缩,与政府愿望和经济理论背道而驰。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制造业遭受打击,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第二产业将会出现下滑趋势。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结构升级对加快经济增长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原因是我国要素市场的非均衡状态,通过消除瓶颈和将资源再分配于高生产率部门来加速增长的潜力要大于发达国家。要解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就必须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来达到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目的。
1.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显著提升,但是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仍处于低层次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向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转变,实现了产业结构重心的“二、三、一”转变。但与发达国家“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相比,我国仍存在升级空间,尤其要解决好第三产业的发展问题。
2.我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称现象尤为突出。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史来看,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升级速度要快于其产值结构升级的速度,但是我国却恰恰相反,劳动力结构的升级要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从 1978年的 28.2%、47.9%、23.9%转变为 2011年的 10.1%、46.8%、43.1%;而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从1978年的70.5%、17.3%、12.2%转变为 2011年的 37.4%、29.8%、32.8%。可以看出,无论是1978年还是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差异都非常明显,表现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过大,但产值比重却不高。根据劳动力的转移规律,剩余劳动力会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其产值的变动也应随着劳动力的变动而改变。但是,在我国由于受到传统体制等因素的限制,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去比较困难。因此,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变中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会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
1.“世界加工厂”是对我国制造业的形象概括,初级产品加工是我国生产的主要内容,我国许多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差、品种少,生产的多是市场相对饱和的粗加工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很少生产市场潜力较大的精深加工产品。这导致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阻碍了出口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2.产业技术水平落后,新兴工业发展缓慢。我国的三次产业中存在产业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水平大约落后20多年,不同产业差距也不同。其中农业和消费品工业差距相对较小;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生产资料工业次之;差距最大的是电子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
3.工艺装备落后。我国的一些国有企业设备比较陈旧。据统计,目前我国仅有约20%的企业的工艺装备水平能达到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水平,还有约15%的机器设备超期服役。国有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而技术进步的贡献较低。
按传统方法统计,2002年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为60%,2009年为23%,7年下降了37个百分点,年均降幅超过5个百分点。全球的技术资源有效利用,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目前全球的关键核心技术仍牢牢掌控在少数跨国公司手中。我国要想获得这些关键核心技术还需要通过外资母公司向中国子公司进行技术转移,这种技术交易方式所占的份额逐年上升。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测算仅仅以对外国的贸易为基础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应扩大为以对外资的依存为基础,即计算口径既包括对外国的技术贸易,也包括对外资的技术交易和外资在华的R&D经费支出。修正后,得出的结论为2009年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为41.1%,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中国现阶段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障碍。而且因为我国教育投资的严重不足及其对未来科研人员输出的负面影响,也导致这一问题会长期存在。
1.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化建设。建立健全自主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工作力度。加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大学科研发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国家应出台配套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的鼓励性政策。中小企业应摆脱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企业外延式发展的模式,利用扶持政策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努力成为新兴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发主体、风险主体和利益主体,从而实现我国企业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向符合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型企业转变。创建公开、公正、公平的良性市场竞争环境,从而使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压力时,能够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
3.实现自主创新与科技引进良性循环。企业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要注重科技引进,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引进,以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差距。逐步实现由国家为引进主体向以企业为引进主体转变,以生产使用为主向吸收创新和国际合作转变。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更新再造,使其服务于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知识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储备。人才资源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内在因素和根本动力。加强素质教育,减少应试教育,使人才的培养方式逐步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以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引进高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提高社会公平度和满意度。
当今世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源于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核工业和海洋产业等。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快,技术含量高,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强,因此成为各国参与市场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第三产业自主发展模式。首先,实现市场化发展、公平化竞争、逐步消除垄断。以大众化、群体化、产业集群化为目标,打造第三产业的社会型、公益型、福利型的自主经营模式。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价格模式,打破自主定价怪圈,使第三产业除少数特殊商品外的劳务及商品均由市场定价。
2.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邮电通讯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步伐;大力发展信息业、教育业、咨询业与科技服务业;提升服务业、餐饮业、商业、金融业等行业的服务质量。
3.营造适合第三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第一,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消除垄断障碍,实现第三产业资金来源多元化。第二,推动制度体系化建设,使制度发挥约束性和保障性双重作用。加快金融产业链条发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完善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打破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限制性开放领域越来越少,经济发展逐步融入全球经济,在国际产业分工的大背景下,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和视角定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发展路径。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我国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竞争优势,以提高我国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最终达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从产品进出口方面看,应优化我国现行的出口商品结构,以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逐步替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使我国逐步向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同时,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还应制定既不违背WTO基本规则、又能够很好地保护我国产业安全的产业政策,积极建立并完善反倾销的制度体系。
按照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优势作用,实现市场主导,充分竞争,政府作为辅助,应弱化行政管理,强化服务职能。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应发挥好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使经济更加平稳较快发展。
[1]张军.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3.
[2]张蕴岭主编.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3]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